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吉人天相     
【典源】《左传·宣公三年》:“石癸曰:‘吾闻姬女吉耦,其子孙必蕃女吉,吉人也,后稷之元妃也。’”《左传·昭公四年》:“晋、楚唯天所相,不可与争。”【典义】“吉人天相”。吉人:好人。天相:旧时迷信的人认为好人有上天保佑。而今多以“吉人天相”,喻有福之人、有德之人、行善之人。【典实】公元前538年春天,楚灵王派伍举去晋国谋求得到诸侯们的拥护。伍举向晋平公传达楚王的命令说:“寡君派遣我前来的时候说:‘从前蒙贵君的恩惠,赐给敝国在宋国结盟,说跟从晋国的结盟国,与楚国结盟的诸侯国,一块互相接见。由于近年来…  相似文献   

2.
畏威怀德     
【典源】《左传·僖公十五年》:德莫厚焉,刑莫威焉,服者怀德,者畏刑。【典义】“畏威怀德”,其意谓威德兼备,使人敬畏其威势,感怀其恩德。贰贡【典实】公元前645年九月,秦国在韩原俘虏了晋惠公。十月,晋大夫吕甥拜见秦王,在王城订立了盟约。秦穆公问:“晋国和睦吗?”吕甥回答说:“不和睦,小人以失掉国君为耻而哀悼战死的亲属,不怕征赋整装以立圉为国君,说:‘一定要报仇,为此,我宁可去事奉戎狄。’君子爱护国君而知道他的罪过,不怕征赋整装以等待秦国的命令,说‘一定要报答恩德,有必死之志而无二心。’为了这些事不…  相似文献   

3.
取信于民     
【典源】《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第十二》:“公(晋文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典义】“得原失信,吾不为也。”是说晋文公不失信于将士和原民。遂后人们便由此典演绎出:“不失信于民”和“取信于民”的成语来。【典实】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平定了太叔王成周,立下了“勤王攘夷”之功。襄王为了嘉奖文公,把京畿的阳樊、温邑、原城、木赞茅四城赏赐给了晋国。只有原城军民不服,不愿归顺晋国。晋文公给围攻原城的晋军下了一道命令,带十天粮草攻下原城。十日期满,原城屡攻不下,晋文公命晋…  相似文献   

4.
不亡何为     
【典源】《左传·成公十三年》:“谷阝氏受命以求师,将社稷是卫,而惰,弃君命也,不亡何为?”《左传·成公十五年》:“韩献子曰:‘谷阝氏其不免乎。’善人,天地之纪也,而骤绝之,不亡何待。”【典义】“不亡何为”,亦作“不亡何待”。意谓不灭亡等待什么。以后多比喻“恶有恶报者”的必然下场。【典实】典源中所说的“不亡何为”和“不亡何待”,都指的是公元前578年,晋厉公派大夫谷阝钅奇出使鲁国,请求与鲁国联合出兵。在谈判中,谷阝钅奇举止言谈十分不恭。孟献子说:“谷阝氏恐怕要灭亡了吧(谷阝氏其亡乎)。礼仪,是身的…  相似文献   

5.
西北师大匡扶先生尝赐余一条幅,上书唐诗一联曰:“枥上骅骝嘶鼓角,门前老将识风云。”徐生某君,临寒庐请益,瞻而问曰:“‘嘶鼓角’与‘识风云’动宾相对。‘风云’在目,固可为‘识’之宾语;‘鼓角’闻耳,焉可为‘嘶’所支配哉?”余答之曰:“‘嘶鼓角’形为动宾而与‘识风云’相骈,揆以诗义,实为动补也。‘嘶鼓角’者,嘶于鼓角也。犹今言‘在鼓角声中嘶鸣’也。”是生去,余因思焉。动宾结构,见之英俄诸语,后名自为前动所支配。见之汉语,则不可膠柱,须依义而慎辨之。前动支配后名者,若“观潮”、“听琴”、“饮酒”之类,固率常见之,然前动非支配后名  相似文献   

6.
华而不实     
【典源】《左传·文公五年》:“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典义】“华而不实”,意谓只开花不结果。常比喻徒有漂亮外表,而无实际内容。【典实】公元前622年,晋国的大夫阳处父出使卫国,在卫国进行国事访问。访问结束后,回国途中路过有个叫宁的地方;一位名叫宁赢的人愿意跟随他到晋国去。可是宁赢跟随他走到温(今河南温县)这个地方,又返回了家。他的妻子问他:“您不是跟阳处父走了吗,为什么又回来了?”宁赢回答说:“阳处父这个人太刚强了。《商书》上说:‘深沉的人要用刚强来克服,爽朗的人要用柔弱来克服。’而阳处父只…  相似文献   

7.
《墨子·公输篇》,是我国先秦诸子散文名篇.因此,一向被选人高教文科教材和中学语文课本.在笔者看来,某些高教教材和中学语言课本的注释,颇有几处欠妥.故提出商榷,聊备同行教学时参考.一、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于非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云:“夫子何命焉为:先生有什么见教呢?”“‘何……焉为’;表疑问语气的一种句式.”中学语文课本注:“‘焉’和‘为’合用,表疑问语气.认为“焉”和“为”连用,表疑问语气,欠妥.问题在于,除《公输篇》外,在我国古书中,找不到“焉为”连用表疑问语气的例句.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8.
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自1962年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出版以来,印数已达347 000册。一般高校都把它作为中文专业古代文学课程的教材,权威性高,影响力大。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6月新1版所选的《齐桓晋文之事章》(《孟子·梁惠王上》)一文中对“无以”的解释,笔者认为不正确,现陈拙见如下。该句子原文为:“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朱东润选本注:“无以,一定要讲而不可止。以,同‘已’,作止解。”笔者认为,从前人相关的…  相似文献   

9.
智之如目     
伸出我们的手,在一尺开外,手上面的纹路我们可一目了然:然而我们将手移近,渐渐地就变成一片模糊了.人自己看自己不是更近吗?所以,人目短于自见《韩非子·喻老》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  相似文献   

10.
奋斗的理由     
俞敏洪 《可乐》2011,(9):22-23
一直很喜欢《论语》里的这段对答:“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说有一天,孔子和两个得意的弟子颜渊与子路座谈,孔子问他们的志向是什么。敢爱敢恨的子路比较喜欢抢答:“我希望发财,天天能开奔驰坐宝马,月月能穿世界名牌,总之物质生活很富足。”  相似文献   

11.
【0·1】“‘之’于主谓间”这种语言现象,古汉语中十分常见。本文拟在前人基础上,重新探讨它的性质和范围。【0·2】带“之”的主谓词组本文简称为“主之谓”,其中的“之”简称为“主谓‘之’”,定中词组中的“之”则称为“定中‘之’”。本文例句在必要时作点今译。  相似文献   

12.
q。q。。。。斤。。s。、·。:叮到奇。司、搁、’。TX月’呐佃。。下1叫, 。s’卜。啊吾。、1,’。了e。”,。中今1、、”咤卸和,叫1、”。、”〔卸a’响丫。晌 咤飞弓’。。叼。月啊。汀鲫丽、”。。””今“司。‘。P,’。月、\。’5‘。’q铜’。二勺。 g丫。焉’15q?’aq’弓叮驴飞,R毫。勇’】弓弓’.弓。问闻”5印’.冈’q日‘q叫’蜀叫” 卵q肩自,它祁。月日T。斤qQ咱自“a’。朽叫、下1”q。’。员’:。’F’。al。 l。’。亏。门押,。’弓’。丐,。舀’乞令”“””宅丁卜,下、R。。”a…  相似文献   

13.
浮舟而量之     
魏武帝时,孙权曾致巨象,武帝欲知其斤重。邓哀王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不校可知矣。”武帝即时行焉。时王方五六岁。予按,符子曰:“朔人献燕昭王以大豕,曰‘养奚若’。使曰:‘豕也,非大圊不居,非人便不珍。今年百二十矣,人谓豕仙。’王乃命豕宰养之,十五年,大如沙坟,足如不胜其体。王异之,令衡官桥而量之,折十桥,豕不量。命水官浮舟而量之,其重千钧,其巨无用”云云。乃知以舟量物,自燕昭时已有此法矣,不始于邓哀王(曾冲)也。  相似文献   

14.
“末之卜也”解《礼记·檀弓》上篇:“鲁在公及宋人战于乘丘,县贲父御,卜国为右。马惊败绩,公队,佐车授绥。公曰:‘末之卜也!,县贲父曰:‘他日不败绩而今败绩,是无勇也。’遂死之。圉人浴马,有流矢在白肉。公曰:‘非其罪也。’遂之。士之有,自此始也。”郑玄...  相似文献   

15.
一、转词的含义 转词的定义在《马氏文通》(以下均简称《文通》)中有两处。一处在“外动字”章:“外动行之及于外者,不止一端。止词之外,更有因以转及别端者,为其所转及者曰‘转词’。”另一处在“内动字”章:“内动者之行不及乎外,故无止词以受其所施,内动之不得转为受动者此也。而施者因内动之行,或变其处焉,或著其效焉,要不能无词以明之,是即所谓‘转词’也。”那什么是止词呢?《文通》曰:“凡受其行之所施者,曰止  相似文献   

16.
古今汉语的句子,是由句子成分按照一定语法关系表达次序结构而成的。古今汉语句子成分基本相同。例如:“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战》)这段话中“十年春”是时间状语。“齐师伐我。”包括了定语、主语、谓语、宾语。“公将战”“曹刿请见”分别包括了主语、谓语、宾语。“其乡人曰”包括了定语、主语、谓语。“肉食者谋之”包括了主语、谓语、宾语。“又何间焉”是省略句,包括了状语、谓  相似文献   

17.
【原文】大夫曰:“鄙语曰:‘贤者容不辱。’以世俗言之,乡曲有桀,人尚辟之。今明天子在上,匈奴公为寇,侵扰边境,是仁义犯而藜藿不采。昔狄人侵太王,匡人畏孔子,故不仁者,仁之贼也。是以县官厉武以讨不义,设机械以备不仁。”  相似文献   

18.
明人姚旅《露书·卷之十二谐篇》载: 沈生谓予有送枇杷与一(县)令者,错写作“琵琶”。令笑,口号曰:“‘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适有客在坐,足之曰:“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令大叹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正> 杨伯峻先生编著的《春秋左传注·襄公二十一年》中有这么一段文字: “夏,楚子庚卒。楚子使Wei子冯为令尹,访於申叔豫。叔豫曰:‘国多宠而王弱,国不可为也。’遂以疾辞。方暑,阙地,下冰而床焉。(住地下室,又置冰,而后置床,寒气特甚。)重茧,衣裘,鲜食而寝。楚子使医视之。复曰:‘瘠则甚矣,而血气未动。’乃使子南为令尹。”按照杨先生的注释,这段文字的大意是:楚国令尹子庚死后,楚王欲使子冯为令尹,子冯征求申叔豫的意见,申叔豫认为,国家受宠的人多而国王却软弱无能,这样的  相似文献   

20.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梁国桥玄,南阳何顒异焉。玄谓太祖:‘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裴松之注云:“(太祖)尝问许子将:‘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问之,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