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畏威怀德     
【典源】《左传·僖公十五年》:德莫厚焉,刑莫威焉,服者怀德,者畏刑。【典义】“畏威怀德”,其意谓威德兼备,使人敬畏其威势,感怀其恩德。贰贡【典实】公元前645年九月,秦国在韩原俘虏了晋惠公。十月,晋大夫吕甥拜见秦王,在王城订立了盟约。秦穆公问:“晋国和睦吗?”吕甥回答说:“不和睦,小人以失掉国君为耻而哀悼战死的亲属,不怕征赋整装以立圉为国君,说:‘一定要报仇,为此,我宁可去事奉戎狄。’君子爱护国君而知道他的罪过,不怕征赋整装以等待秦国的命令,说‘一定要报答恩德,有必死之志而无二心。’为了这些事不…  相似文献   

2.
天夺之魄     
【典源】《左传·宣公十五年》:不及十年,原叔必有大咎,天夺之魄矣!【典义】“天夺之魄”,魄即魂魄。意为上天夺去了他的魂魄。比喻人将要死去。【典实】公元前594年,潞国大夫酆舒专权,杀了晋景公的姐姐——潞君的妻子,又伤了潞君婴儿的眼睛。晋景公听到这一不幸的消息,于当年六月派荀林父为将,带领兵马杀奔潞国而来。潞国哪是晋国的对手。荀林父带领晋国军队,进入潞国不久,便于十八日,在一个叫曲梁的地方,打败了赤狄。前后不到十天,即二十六日,荀林父便灭亡了潞国。酆舒逃亡到了卫国,卫国人把他送到晋营,晋国人把他杀了。晋国灭了潞国,俘虏…  相似文献   

3.
吉人天相     
【典源】《左传·宣公三年》:“石癸曰:‘吾闻姬女吉耦,其子孙必蕃女吉,吉人也,后稷之元妃也。’”《左传·昭公四年》:“晋、楚唯天所相,不可与争。”【典义】“吉人天相”。吉人:好人。天相:旧时迷信的人认为好人有上天保佑。而今多以“吉人天相”,喻有福之人、有德之人、行善之人。【典实】公元前538年春天,楚灵王派伍举去晋国谋求得到诸侯们的拥护。伍举向晋平公传达楚王的命令说:“寡君派遣我前来的时候说:‘从前蒙贵君的恩惠,赐给敝国在宋国结盟,说跟从晋国的结盟国,与楚国结盟的诸侯国,一块互相接见。由于近年来…  相似文献   

4.
取信于民     
【典源】《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第十二》:“公(晋文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典义】“得原失信,吾不为也。”是说晋文公不失信于将士和原民。遂后人们便由此典演绎出:“不失信于民”和“取信于民”的成语来。【典实】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平定了太叔王成周,立下了“勤王攘夷”之功。襄王为了嘉奖文公,把京畿的阳樊、温邑、原城、木赞茅四城赏赐给了晋国。只有原城军民不服,不愿归顺晋国。晋文公给围攻原城的晋军下了一道命令,带十天粮草攻下原城。十日期满,原城屡攻不下,晋文公命晋…  相似文献   

5.
量力而行     
【典源】《左传·昭公十五年》:“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典义】“量力而行”,亦作“量力而为”。意谓无论办任何事情,都要先估量自己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后量力而为之。【典实】这是晋国人攻打鲜虞引发的一则典故。公元前528年,晋昭公派大将中行穆子领兵去攻打鲜虞(狄人一族,谓白狄,在今河北正定县东北),包围了鼓国(亦白狄,在今河北晋县西)。鼓国有人暗自向晋国请求,带着城邑里的人叛变投降晋国。中行穆子不答应。左右随从很不理解,私下议论纷纷说:“军队不打仗,不损失一兵一卒,便可得到城邑,这么好的事…  相似文献   

6.
戮力同心     
【典源】《左传·成公十三年》:『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婚)姻。』《国语·晋语四》:“晋,郑兄弟也,吾先君武公与晋文侯戮力一心,股肱周室,夹(挟)辅平王。”【典义】“戮力同心”,亦作“戮力一心”,“同心戮力”。其戮力为并力、合力,喻“齐心协力”,“齐心合力”、“同心戮力”、“戮力齐心”。【典实】公元前五七八年四月初五,晋厉公派遣魏相去断绝和秦国的外交关系。魏相到了秦国,对秦桓公说:“过去我们献公同贵国穆公友好,合力同心(戮力同心),用盟誓加以申明,再以联姻加深友好…  相似文献   

7.
华而不实     
【典源】《左传·文公五年》:“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典义】“华而不实”,意谓只开花不结果。常比喻徒有漂亮外表,而无实际内容。【典实】公元前622年,晋国的大夫阳处父出使卫国,在卫国进行国事访问。访问结束后,回国途中路过有个叫宁的地方;一位名叫宁赢的人愿意跟随他到晋国去。可是宁赢跟随他走到温(今河南温县)这个地方,又返回了家。他的妻子问他:“您不是跟阳处父走了吗,为什么又回来了?”宁赢回答说:“阳处父这个人太刚强了。《商书》上说:‘深沉的人要用刚强来克服,爽朗的人要用柔弱来克服。’而阳处父只…  相似文献   

8.
一、"朝国人而以君命赏"——公元前六四五年晋国的国人会议《春秋》经传中不仅有很多有关国人的记载,而且还有国人会议的事例.公元前六四五年,即《春秋》鲁僖公十五年,晋国举行一次国人会议.背景是这样的:是年九月十三日,壬戌,晋与秦战于韩原,晋之戎马陷于泥泞,晋惠公被俘.十月,晋吕甥赴秦,与秦穆公订和约于王城,晋以太子圉(怀公)为质,以河东地归秦,秦归晋侯.十一月二十九日,丁丑,晋惠公归晋.这次晋国国人会议的基本史料,见于《左传》僖十五年和《国语·晋语》三.《史  相似文献   

9.
不亡何为     
【典源】《左传·成公十三年》:“谷阝氏受命以求师,将社稷是卫,而惰,弃君命也,不亡何为?”《左传·成公十五年》:“韩献子曰:‘谷阝氏其不免乎。’善人,天地之纪也,而骤绝之,不亡何待。”【典义】“不亡何为”,亦作“不亡何待”。意谓不灭亡等待什么。以后多比喻“恶有恶报者”的必然下场。【典实】典源中所说的“不亡何为”和“不亡何待”,都指的是公元前578年,晋厉公派大夫谷阝钅奇出使鲁国,请求与鲁国联合出兵。在谈判中,谷阝钅奇举止言谈十分不恭。孟献子说:“谷阝氏恐怕要灭亡了吧(谷阝氏其亡乎)。礼仪,是身的…  相似文献   

10.
“作爰田”一词出现在《左传·僖公十五年》,是晋国在韩之战战败后为恢复国力而进行的一次变革。其最初在晋国实施的范围十分有限,主要是将韩之战中阵亡士兵原先拥有的土地重新分给其家属,以此获得“国人”的支持,进而使得夷吾(晋惠公)一派势力在晋国能够继续执政。  相似文献   

11.
立社与分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一立社是同分封制并存的社会现象,反映着古人对土地的崇拜心理。什么是“社”?《说文》云:“社,地主也。”《周礼·大司乐》:“土示,五土之总神也,即谓社。”社又称“后土”,与主宰上天的“皇天”相对应。《尚书·武成》:“告子皇天后土。”什么是“立社”?为什么立社?《白虎通·社稷》云:“封土立社,示有土尊。”该书《祀典》篇又说:“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以为社而祀之,极功也。”《礼  相似文献   

12.
(一) 晋国为什么作爰田作州兵? 《春秋左传》卷第十四曰:“晋饥,秦输之粟。秦饥,晋闭之籴,故秦伯伐晋。”晋侯“遂使请战曰:寡人不佞,能合其众而不能离也。君若不还,无所逃命。”僖公十五年十一月“壬戌,战于韩原”。“秦获晋侯以归。晋大夫反首拔舍从之。”俘虏“晋侯使(大夫)郤乞告瑕吕饴甥,且召之。”(原  相似文献   

13.
知难而退     
【典源】《左传·宣公十二年》:“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典义】“知难而退”,本谓作战须见机行事,形势不利则应退却。后人引申为:做事须衡量实力,如困难难以克服,则应主动退却。  相似文献   

14.
西周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是以家族公社为基础而逐渐形成的贵族多级占有制。春秋中期,晋惠公“作爰田”,解体了家族公社,使土地占有权下移至士阶层。随着步兵的兴起,士兵在战斗中作用的变化,土地占有权再下移至个体家庭。晋国的这一改革,使它成为经济发达、政治制度先进的强国。这些改革不仅使晋国称霸中原近二百年,而且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 狐偃(约前715年—前629年),春秋时晋国的卿。字子犯,公子重耳(即晋文公)的舅父,亦称舅犯(一作咎犯)。其父狐突,字伯行,为大戎狐氏(今山西交城),与晋同祖。庄二十八年传:“大戎狐姬生重耳,”《国语·晋语》:“狐氏出自唐叔,狐姬,伯行之子,耳。”狐突以狐姬故,事晋为大夫。可见,大戎狐氏本唐叔之后,无缘为戎族,当是晋支族入主诸戎实生重部落者。狐偃早年生平事迹,资料很少。据散见于史籍中的零星材料,  相似文献   

16.
<正>鲁僖公三十年,晋国与秦国联手进攻郑国,理由是郑国“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这篇文章记述了在秦晋联手攻打郑国时开展的一场谈判。故事中,郑国老臣烛之武,在两大强国的围攻下,与秦君商议,以三寸不烂之舌,说动秦穆公退兵,在不动用一兵一卒的情况下拯救了郑国。凭借对局势的分析洞察和过人的辩论技术,最终使郑国免于灭亡。  相似文献   

17.
春秋时期晋国为了消除同姓兄弟对国君地位的威胁,采取“尽逐群公子”甚至“灭公族”的手段,使晋国公室大大削弱。与此同时,晋国建立起尊贤尚功制度。而由于当时世袭制度不能消除,因此军功贵族向世袭大族嬗变,进而逐渐垄断了晋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权力,最终导致了“三家分晋”的结局。世卿世禄制度是威胁晋国的最危险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百里奚     
<正> 百里奚,字井伯,春秋时代楚国宛邑(今南阳市)人,生于公元前725年。幼年家贫, 落异乡。曾为齐国蹇叔收容,结为良友。公元前686年,他想到齐君无知那里做官,被蹇叔劝阻,未果。次年到周。曾借养牛之机向周王子秃贵求官。又被蹇叔劝阻未成。之后投奔虞国做了大夫。晋献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晋灭虢,班师凯旋时,顺便袭灭虞国。百里奚为晋俘虏。晋人叫他随献公之女陪嫁秦国。他因未接受蹇叔的劝  相似文献   

19.
杨氏出自姬姓,来源有二,一支系以国为氏,一支是以邑为氏。西周宣王姬静的小儿子尚父,于周幽王时被封于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建立杨国,为侯爵(春秋时为晋国所兼并),杨侯的子孙以国为氏,姓杨。此即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所云:“周宣王子尚父,幽王时封为杨侯,为晋所灭,其后为氏焉。”《辞海》云:“扬,石经初刻作‘杨’。”可见古代扬、杨二字通用。晋国灭杨后,将杨地作为晋国公族羊舌肸的采邑。羊舌氏也出自姬姓,晋武公之孙突食邑于羊舌(包括三个县:铜鞮、杨氏、平阳),称为羊舌大夫,其后代以邑为氏而成羊舌氏。突的孙子羊舌肸,字叔向,在晋国任大夫,是当时著名的贤臣。叔向之子伯石,字食我,以封邑为氏,也姓杨,因此又叫杨食我(见《古今姓氏书辨证》)。  相似文献   

20.
《孟子》部分齐桓晋文之事【原文】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注释】这(指以小易大)真是什么想法呢?是:指示代词。……宜:应当。乎:在这里表感叹。“百姓之谓我爱也”是“宜乎”的主语。之:介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