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头发是我们人体上必不可少的部分。夏天,头发可以遮太阳;冬天,头发可以帮我们挡风寒。最重要的它还为我们带来了美丽。在我读幼稚园的时候,妈妈就告诉我看见年纪轻的人,如果留长头发的应该叫阿姨,留短头发的应该叫叔叔。可是现在却不是这样,一次我坐在公共汽车上,上来一位烫“狮子头”的“阿姨”,可当她转过身来的时候,呀,明明是一位叔叔嘛!还有在我们小镇上开店的一位阿姨,她就把头发理得很短很短,就像一个刺猬头。唉,有时我都分不清到底应该叫她(他)们什么了?头发带来的困惑$绍兴县杨汛桥实验学校寻味文学社@丁一涵  相似文献   

2.
摩根蜃景     
星期天,我和妈妈到集市上买菜,来到一个卖油菜的摊前,只见一位穿着价格昂贵的裘皮大衣的阿姨一边挑一边问:“多少钱一捆?”“5毛。”卖菜的叔叔回答。这位阿姨尖声尖气地说“哟,太贵了,8毛两捆吧,早卖完早回家呀!”“大姐,这已经够便宜的了,您要是看着不合适就……”还没等叔叔说完,[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秦晓  董环 《女人世界》2006,(10):14-17
“谭晶从维也纳回国了……”一天之内我昕了好几们排相互言仑。谭晶,我忽然很想认识这位歌坛“新才女”。谭晶是美丽的,也是幸运的。她既有女人的柔媚又有军人的谭晶酝育从容端庄的豪迈气质。她的身上时刻都能体现出一个军人的坚定和一个女人的细腻双重身份。人如其声,声如其人。她喜欢在阳光下快乐自由的歌唱,从她的歌声中就可以感受到她身上所特有的奔放、朴实……  相似文献   

4.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父母身边,生活在家庭温馨的氛围中。父母给予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呵护,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兄弟姐妹也都以不同方式给予我们无限的爱,我们享受着亲情的温暖。走进今天的“口语交际”,围绕“亲情”这个话题谈一谈,写一写,再次感悟这沉甸甸的亲情。  相似文献   

5.
陈亦权 《社区》2012,(27):60-60
前几天的一个晚上,我参加了一个同学小聚会,聚会上,大伙儿都兴致勃勃地谈论着各自的事业发展,只有一个同学,一个人坐在角落里拿着手机阅读着什么。 我好奇地凑过去问她,她告诉我说她的手机里安装着一个唐诗宋词的软件,空闲的时候,她就会拿出来读读,像现在她感觉自己插不上什么话,就独自坐到一边读起了唐诗宋词,此刻正读着一首李白的《蜀道难》呢。我也非常爱好唐诗宋词,就坐了下来和她聊起了。正聊着,几个同学摇摇晃晃地过来叫我们去喝酒,听到我们正在谈唐诗宋词,他们一个个都不屑地说:“切,那是小孩子的玩意儿!”  相似文献   

6.
老师说:一分耕耘(gēngyún),一分收获。只有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那才值得我们去学习。每天清早,当我下楼梯的时候,我经常碰到一位清洁工阿姨,她大约四十多岁,矮小的身材,背稍微有点儿驼,脸上布满了深深的皱纹。每次我看见她,她都在低着头,用一把大扫帚(zhōu)轻轻地打扫着,额头上经常渗(shèn)着汗珠。而我,总会主动跑上去问好,说一句:“阿姨,您辛苦啦!”阿姨也笑着回答我:“这是我应该做的。”就这样,清洁工阿姨的一言一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妈妈也曾告诉我,像清洁工阿姨这样尽心尽力、辛勤劳动的人多不胜数,但是他们都没有半…  相似文献   

7.
假期,田妈妈带我和何晨妹妹到北京旅游,途中那两桩小事一直堵在我的心头。 那天,我们在故宫参观,一个告示牌引起了我和何晨的好奇。牌上画着有趣的路线图,还标着许多英文。幸亏田妈妈是英语老师,她一边用手指着,一边给我们讲解。“去,去,去!一边去!挡在这里干吗?你们看得懂吗?”突然,背后传来一连串的呵斥声。回头一看,一个胸挂导游牌的阿姨正满脸不屑地冲着我们“开炮”。  相似文献   

8.
胡晓 《社区》2010,(24):6-8
细节尽孝最暖心 母亲生日前夕,小月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本设计独特的日历册。小月搜集了一些自己的照片或与父母的合影,还有小时候的一些有趣的照片,到专业影楼里经过加工扫描,做成1月到12月日历卡的背景,空白处还写上了对母亲祝福的话。不出她所料,这份颇费心思的礼物使母亲深受感动,称这是自己收到的最有纪念意义的生日礼物,连家里的叔叔阿姨也赞她“有心”、“孝顺”。  相似文献   

9.
致命的沉默     
苇笛 《社区》2002,(16):55-55
新婚燕尔,她就像一只快乐的小喜鹊,一回到家里就吱吱喳喳地和他说个没完。说单位里发生的事情,说她在街上的见闻;说她新读到的一本书……一边说,一边不停地问他:“你说好玩吧?”“怎么样?”或是“要是你怎么办呢?”而他,只是憨憨地对她笑,很少回应点什么。有些时候,他甚至连听她说完的时间也没有,因为一回到家里,他便忙着洗菜做饭,忙着在厨房里大显身手。话没说完的她随他进了厨房,依然兴致勃勃地和他聊着,可厨房里的他专心于煎炒烹炸,根本顾不上听她说些什么,她只能苦笑着摇摇头,出了厨房。好不容易等到吃完饭收拾好碗筷,她再次对他开了口,…  相似文献   

10.
每天下班回家的路上,我总能看见一个背着书包的男孩,大约有十五六岁,黑黑的皮肤,厚厚的嘴唇,两只眼睛分得很开。他站在路边,向过往的每一个行人打招呼,不停地叫着:“叔叔好,阿姨好。”同事告诉我这是个弱智孩子。我平时匆匆忙忙,再加上知道他是个有智力障碍的孩子,故而从不和他答话。一天中午,太阳出奇的好,因为不用急着赶回去替女儿做饭,所以我心情轻松地走在初春的阳光下。那个背着书包的男孩依然站在路边,伸着脖子叫“:叔叔好,阿姨好。”在走过他跟前的时候,我对他笑了笑,然后又慢慢往前走。没走几步,身后便传来一个怯怯的声音:“阿姨,我…  相似文献   

11.
贾云 《社区》2009,(28):28-29
8月26日中午,87岁的缪慧英老人被社区党委书记苏梅英扶到金塘“银龄大厨房”并告诉她说,“今朝大会餐”,原因有二:一是主打菜剔骨鱼头粉皮汤,营养且美味,适合高龄老人;二是岁岁重阳今又近,想听听社区“老顾客”们的意见。缪阿姨是个古戏迷,她一边品着鲜嫩的鳙鱼嘴,一边指着“银龄大厨房”的两位策划人苏梅英、蒋忠文说:“一位何仙姑,一位吕纯阳,你们说咋办就咋办。金塘八位活神仙,把我们这些老弱病残服务得舒舒服服的。”  相似文献   

12.
我女儿慧慧上小学四年级时,是个戴“三道杠”的班长。有一次,我见一个孩子给她买零食吃,就问:“你为啥给她买吃的呀?”那孩子说:“我爸爸在单位是个头儿,好多叔叔、阿姨给他送烟送酒。我想,这不是和我们在学校一样吗?我给班长买了吃的,以后要是淘气犯了事,她就不会去告诉老师了。”  相似文献   

13.
开心老红娘     
老陈 《社区》2012,(18):46-46
60多岁的李阿姨是社区出了名的“老红娘”,热心肠的她退休后不像别的老人那样打牌消遣,当发现不少父母都在为大龄儿女的婚事发愁时,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开始义务为年轻人牵线搭桥。十几年来,李阿姨撮合成功了100余对新人,将自己的家变成了免费的婚介所。她常说:“看着年轻人一个个成双成对了,我便开巳了!”  相似文献   

14.
耳朵     
巫凉 《社区》2013,(23):23-23
早上在站台上,遇到一位老人,拉着我絮絮地说话:她80岁了,是北京人,年轻的时候在北京上大学,后来参加文工团,被部队的领导看上了。儿子和她一起住,儿媳每周三来看她。老人的逻辑不是很清晰,反复地讲,有时候自己意识到,会抱歉地说一声:“年纪大了,脑子不好用。”有时候,她把我当成一个熟人,看着我的眼睛说:“这样的话,我也只能和你说说啊。”  相似文献   

15.
才旦卓玛出生在西藏日喀则雅鲁藏布江畔的一个“差巴”(农奴)家庭,她和她的父母姐妹曾在西藏黑暗的农奴制度下饱受奴役和欺凌。那时,她们家的劳动力必须先去领主的土地上干活,然後才能去经营自己家租种的土地。打下粮食,要先给领主交租,经常一年产的粮食连交租都不够。 她和全家人向领主所交的人头税,直到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後才停止。 “共产党来了苦变甜”。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来到了日喀则。在才旦卓玛家附近,有解放军的文工团,才旦卓玛经常到那里去看文工团排练节目,有时也跟著哼几句,因为她从小…  相似文献   

16.
摘棉花     
听爸爸说,这个周末他们机关的全体民警要去参加义务劳动——摘棉花。我觉着新鲜,也缠着要去,好说歹说,理由提了一大箩筐,爸爸才勉强同意。一大早,天还没亮,我们就出了门,跟着许多叔叔、阿姨上了汽车。到达目的地的时候,才刚刚七点钟。啊,棉田真大呀,一眼望不到边。许多棉桃都露出了白胖胖的笑脸。大家纷纷去领装棉花的布袋。爸爸挑了一个最小的布袋,帮我系在了腰间。我和爸爸并排前进,一边走,一边把摘下的棉花放进袋子里。没走几步,我就觉得鞋子湿漉漉的,低头一看,鞋面早已变成了大花脸。原来,棉田里有不少杂草,草上还结着露水,再加上地里凹…  相似文献   

17.
相濡以呼     
他睡觉打呼噜。谈恋爱的时候,一个初夏的下午,他到她家去,她父母都不在家。就不像往常那么拘束。他坐在对着院子的客厅里,她就着院子里的水井洗衣服,隔着绿纱的门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话。墙角有一棵高大的香樟树,郁郁葱葱,风透过枝叶吹过来,变得凉爽无比。他把头靠在躺椅上,不知不觉竟然睡着了。醒过来,她正蹲在他身前。睁大眼惊奇地看着他,像哥伦布发现新犬陆般:“你睡觉打呼!”他一听,脸红得像煮熟的虾。她的父亲是老师,斯文温和,说话轻声细语,从小到大她都没有听过男人睡觉打呼。喜欢一个人,哪怕他的缺点也会变得可爱起来吧,他的响亮的鼾声,在她眼里,新奇有趣,顿时为他添了几分雄壮强悍的男性魅力。  相似文献   

18.
教儿学护花     
晓蒂 《可乐》2010,(7):38-39
周末的饭桌上,我正开启一瓶“剑南春”,儿子在一边说:“爸,班里有个女生,外号听着就是这酒的名字。”“剑南春?她喜欢喝酒?”“不是。她特别喜欢和男生一起玩,所以就给她取了这个外号——见男就春。” 我心想,亏这些半大小子想得出来。见我不吱声,儿子又自鸣得意:“一开始,男生背后叫她花蝴蝶。后来,还是我想出‘见男春’这个外号的。同学说这个外号联想丰富而又含蓄。”  相似文献   

19.
从小生长在部队大院的我,听着起床号穿衣吃饭,听着熄灯号进入梦乡;听惯了五湖四海的叔叔喊的出操令,听惯了南腔北调的阿姨唤儿回家吃饭的声音.入伍南国,我又熟悉了那种鸟语花香般的赛歌调;曾几何时会对一种语言由衷感念……恰恰是离京四年后的探亲,当时我坐在特快列车硬座车厢,冥想着36小时后与父母弟妹相见该是怎样的场景时,对面座位上落座了一位年轻的销售员.他那浓浓的京腔京韵,竟听得我泪流满面.从那一刻起,我才知道我的家乡是北京;我才知道什么是近乡情更怯;我也才知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是永恒的真理.  相似文献   

20.
圆梦     
喻宁站在落地镜前,镜中是一个气质高雅的妇人,虽然身材如少女般苗条匀称,但是那脸上的皱纹和满头银发却无情地告诉她,她老了。她颓丧地坐在椅子里,随手掼了一下椅子扶手上的一个开关。一个漂亮的机器人走了过来。“您好,主人,有什么吩咐?”喻宁拍拍机器人:“妙佳呀,你说,这世界都进入21世纪了,难道环沿志近芳怀古的脚本吗?机铝人w往很否研人流,同温:主人,颁句胶石地里问:“唉【”喻宁叹口气,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喻宁年轻的时候长得很漂亮,不幸的是她父母双亡,很小就跟叔叔生活。叔叔、婶婶有自己的孩子,对她漠不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