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晚唐五代荆浩隐居太行洪谷,悉心山水画艺术,受太行洪谷山水熏陶,终成古代山水画宗师.然而荆浩太行洪谷,到底位于何处,自北宋以来说法不一.文章系统清理了古代地方志与地理书的相关记载,对照<匡庐图>画面山水构图,结合民间传说,实地考察<笔法记>所记太行洪谷山水环境与地名景观而认为:荆浩太行洪谷,即山西沁水境内中条山主峰东北麓之洪谷,荆浩里籍是山西沁水,荆浩是以山西沁水洪谷山水之雄姿气派为背景题材进行构图,作出不朽的传世名画<匡庐图>,写出著名的山水画论<笔法记>.困扰古今学者的千年悬案,得以明确合理破解.  相似文献   

2.
晚唐五代山水画宗师荆浩本山西沁水人,其隐居作画的太行洪谷也在山西沁水境内。由于北宋学人对荆浩的误记,致使荆浩里籍与太行洪谷到底位于何地遂起纷争。依据历代地理志及山西、河南有关方志的记载,对"沁水"这一县名在不同时期所指,进行系统的清理辨证,并对荆浩《笔法记》所记山西沁水太行洪谷中几个地名进行实地对照考察,可以初步理清因北宋学人对荆浩里籍与太行洪谷误记而造成的千年悬案。  相似文献   

3.
《匡庐图》的山形地貌和南方庐山不符,而与太行山的山形地貌吻合,确切地说,就是荆浩隐居的太行山洪谷的山水风光;“匡庐”是荆浩的斋号,有匡复唐朝、匡正社会之意,它与庐山别名“匡庐”只是巧合,内容上风马牛不相及;《匡庐图》不是一幅单纯表现自然的山水画,而是一幅文人书斋山水,书斋是作品的关键所在,它是继王维《辋川图》和卢鸿《草堂十志图》之后的第三幅文人书斋山水,同时也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文人书斋山水;《匡庐图》并不是后人伪作,而是唐末后梁画家荆浩的真迹。  相似文献   

4.
荆浩是唐末至五代杰出的山水画家,开北派雄浑山水画之先,成为关仝、李成、范宽、郭熙等人师法的对象,对其后山水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他还写作了《笔法记》一文,阐述他的绘画美学思想。《笔法记》提出山水画"图真"六要"四势"二病"等美学观点,强调笔、墨在山水画创作与山水画评论中的作用,将山水画美学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并对郭熙、韩拙等人的山水画思想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仿大痴山水图》是沈周68岁时所作的一件立轴。沈周出身于世代隐居的书香世家,从沈周的家学和师承关系可知,他本人是一位文人画家,继承的是元代文人画传统,但也学习浙派绘画,这形成了他处于元明之间的一种特殊风格,沈周对于山水、人物、花鸟、鱼虫,无所不精,以山水画成就为最高,且有多种风格,最突出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绘画空间意象思想的提出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宗炳的《画山水序》,至唐朝五代时期发展成熟。唐朝山水画的空间意象构图风格,经五代北宋画家的推波助澜,发展至鼎盛。五代北宋山水画较之唐朝山水画,更加注重对空间意象的布置安排,并通过对景物不厌其烦的布置安排,追求观赏者在游览时的趣味性,以营造可游可居的山水空间意境。  相似文献   

7.
荆浩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他的作品<匡庐图>在表现语言和形式上相对前代的山水画有许多的创新点,他的著作<笔法记>总结出不少山水画创作独特的理论,对其后画家的创作和表现有巨大的借鉴意义.通过对<笔法记>及<匡庐图>的剖析,得出形似意义的"真"、气质意义的"真"、传神意义的"真"从荆浩开始已成为传统山水画艺术追求的较高境界.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荆浩所采取的大山大水、笔墨恣肆对丰富山水画表现语言也有重要的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山水画的审美功能、山水画的艺术创作、山水画的意境创构等三个方面对郭熙《林泉高致》的美学思想作了论述。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指出,山水画的审美功能是为了满足人们对自然山水的审美追求和高雅之趣,给人以审美享受。关于山水画的艺术创作,《林泉高致》强调画家对自然山水进行深入观察和直接的审美观照,强调画家的艺术修养,强调创作的审美心境,并把审美意象的创造提到了重要地位。《林泉高致》在中国绘画史上第一次提出山水画的“境界”(即今之“意境”)这一美学概念,在我国山水画美学思想的发展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山西繁峙岩山寺文殊殿壁画,是目前所知现存唯一一处金代青绿山水画作品。以青绿山水的绘画样式与风格演进为主线,同时兼顾与之相关联的历史文化、作品系统、工具材料、画家主体等方面来展开讨论,探讨壁画中山水的渊源和风格形态,可以看到金代岩山寺壁画中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南唐画家董源善画山水,其水墨山水画呈现一副淡、墨轻岚,文雅柔润,平淡天真,缥缈轻逸的独特风格,为后世文人所推崇。文章就董源山水画平淡之美的风格形成原因、特征及影响作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1.
荆浩绘画美学的开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荆浩绘画美学的开拓性陈代湘滋兴于魏晋南北朝的山水画,在中国这块特殊的土壤上,发展成了中国绘画的主流。明人周履清说中国画“山水居首”,这确是事实。然而,在五代荆洁之前,山水画尚居人物画之下,并非画之主于。真正把山水画推向中国画首位,并开北宋以下千年之绘...  相似文献   

12.
高鹏的山水画既是民族的,现代的,又是个性的。 ——谢海燕(美术教育家、前南京艺术学院院长) 1995年在江苏省美术馆看了潘高鹏首次山水画展时欣然题词:"苍中有秀"。——张文俊(金陵画派画家,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相似文献   

13.
作为创作个体,不同画家有不同的人格独特性,但从职业活动的场暗示效应来看,中国山水画的认知风格、“经营位置”的构图方式和色彩的运用及其美学追求等,必会使其创作者的人格活动显现出鲜明的专业特征。长期与山水自然为伍以及山水艺术美的创造活动又会使山水画家的人格特征得到进一步强化。通过采用问卷测量法和文献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提炼概括出中国古代山水画家人格的部分重要特质,它们是隐、静、真、逸和神。  相似文献   

14.
<正> 《秋兴图》是清初画坛一位杰出的富有创造性的画家石涛的作品。 石涛(公元约1641—1718)广西人。姓朱,名若极,字石涛,号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等。明朝宗室后裔。明亡后出家为僧,法名道济、原济等。一生遍游山川名胜,描绘了无数写实山水。强调山水画创作要以自然为师。《秋兴国》就是他的山水作品之一,很值得赏析寻味。 《秋兴图》绢本卷轴,青绿着色,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山水画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儒道释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山水画家学道参禅的比比皆是,有的本身就是和尚或道士,在他们的绘画创作中或多或少地要受到儒道释思想的影响。儒道释思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山水画家的审美情趣、创作思想、创作实践、创作风格和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6.
高克恭是宋末元初绘画史上一位著名的山水画画家。作为宋末元初山水画绘画风格转型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高克恭在繁忙的政务之暇,还创造出了丰硕的绘画成果。他的山水画风格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极大的。主要阐述了高克恭的生平,并且研究了他的山水画艺术风格特征及其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了"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的美学命题,不少学者认为这个命题是宗炳的方法论,从而得出宗炳在山水画的创作中具有鲜明的写实倾向。通过对文本的仔细研读,结合后人对宗炳创作的评价,认为"以形写形,以色貌色"这个命题属于认识论范畴,只是概括了宗炳对山水画创作的认识和理解,而不是指导画家进行创作的方法论,更不能以此推断出宗炳的山水画创作具有明显的写实倾向,目前学界对这个命题的解读是一种误读,并不符合宗炳《画山水序》的原意。  相似文献   

18.
五代宋初是山水画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所出现了荆浩、董源、李成、范宽等代表性人物,他们在继承前者优秀的绘画技法中又有了自己的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他们对山水画的继承与发展有着特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的易象思维是山水诗与山水画相通的根源,山水画作为诗歌创作的媒介,以及诗人以山水画家的身份体验和知识结构进行诗歌创作,成为宋代山水画影响"苏门"文人诗歌创作的主要途径。山水画的"立象尽意"、"重画尽情"的思维方式和"苏门"文人以画家的身份创作诗歌,对其诗歌的取材方式、构思方法、审美风格等产生影响,从而"苏门"文人诗歌呈现出画趣、奇趣、理趣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卢禹舜先生是当代山水画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因创作了山水画三大系列"静观八荒"、"唐人诗意"和"域外写生"享誉画界,他的三大系列山水画各有特色,均具有独特的意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