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达吉雅娜是十九世纪俄罗斯大诗人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大文豪托尔斯泰的长篇《安娜·卡列尼娜》中着力塑造的妇女形象。她们在世界文学艺术画廊里占有突出的地位,至今仍然保持着强大的艺术魅力,依然能够扣响着亿万读者的心弦。尽管如此,人们对于这两个艺术形象的评价,却一直褒贬交错,毁誉不一,相互龃龉。推崇备至者有之,竭力诋毁者有之;两种极端。时有发生。对于达吉雅娜,有人誉之为“道德的象征”、“不夹杂任何杂质”;有人褒她“具有一颗正直良心的少女”,“属于那个时代年轻人中间的优秀分子”;也有谴责她“忠诚”、“顺从”传统的婚姻道德。至于对安娜的评价,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执一端,莫衷一是。誉她是  相似文献   

2.
达吉雅娜是十九世纪俄罗斯大诗人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大文豪托尔斯泰的长篇《安娜·卡列尼娜》中着力塑造的妇女形象。她们在世界文学艺术画廊里占有突出的地位,至今仍然保持着强大的艺术魅力,依然能够扣响着亿万读者的心弦。尽管如此,人们对于这两个艺术形象的评价,却一直褒贬交错,毁誉不一,相互龃龉。推崇备至者有之,竭力诋毁者有之;两种极端。时有发生。对于达吉雅娜,有人誉之为“道德的象征”、“不夹杂任何杂质”;有人褒她“具有一颗正直良心的少女”,“属于那个时  相似文献   

3.
一八七五年一月,载有《安娜·卡列尼娜》第一至十四章的《俄罗斯导报》第一期出版,托尔斯泰的这部小说立即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十分盼望着载有小说其余部份的以后几期《导报》出版。将近120年过去了,人们依然像《安娜·卡列尼娜》刚刚问世那样,兴趣盎然地阅读她,重新翻译她,一次又一次再版她。在这部小说里,是什么吸引着人们?  相似文献   

4.
一九二八年,艾格尼斯·史沫特莱经德国一位共产党员的介绍,以《法兰克福日报》特派记者的身份来到中国。从那时起到一九四一年,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美国著名的作家和记者,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中国工作,正像她自己所说那样:“我是一个美国人,但我是忠于中国的”,她始终与中国人民同甘苦,共战斗。在国民党实行白色恐怖统治时,她积极参加进步文化活动,与鲁迅、茅盾等人结识,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随后还协助宋庆龄建立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专政暴行。标志着中国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西安事变》爆发时,史沫特莱正在西  相似文献   

5.
汉斯·希伯1897年6月13日生于现属波兰的克拉科夫,是德国共产党员、名记者。他从1925年起就以笔为武器支援中国革命,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1941年11月30日英勇牺牲在山东抗日战场上。我没有见过希伯,但很早就知道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鲜血和生命。那是在1942年,我从上海教委调到新四军驻沪办事处不久,奉命与希伯夫人秋迪·卢森堡保持联系。她虽然颇为健谈,却很少谈到自己的事。偶然谈起她丈夫,总是不自禁地流露出爱慕和崇敬之情,称他为她的“百科全书”,说她有什么问题想问他时,  相似文献   

6.
以往人们评论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名著《安娜·卡列尼娜》 ,在同情安娜、赞美安娜的同时 ,往往将批判矛头指向她的丈夫卡列宁和情夫伏伦斯基 ,仔细研读作品 ,作者认为安娜悲剧的造成除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外 ,性格因素也是重要的诱因。文章试从性格方面对安娜的婚姻和爱情悲剧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7.
阳光洒在加州贝弗利希尔斯的“半岛旅馆”的庭院中,贾森·加兰尼斯取出手机,接听了一位巴基斯坦银行家的电话。他刚和一位著名的亿万富翁之子联络过。此前,他和一位牛津大学的系主任通了电话。 “我相信人们正谣传是我父亲在控制一切”,30岁的他说:“若是这样,我已经令许多人陷入困境了”。他的父亲也够神通广大了。过去的15年,贾森的父亲——约翰·彼得·加兰尼斯——是在装有  相似文献   

8.
一九二七年,是中国政治历史舞台上风云变幻的一年。这一年,国民党反动派背信弃义,相继发动了“四·一二”、“四·一五”.“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向大革命的盟友——中国共产党和广大革命人民,举起了血淋淋的屠刀!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我们是坐以待毙,还是奋起反抗,这是摆在党和革命人民面前的,决定生死存亡的两条道路! 一九二七年下半年先后发动的“八一”南昌起义,湘赣边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正是我党领导革命人民选择武装斗争的方式,对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英勇反击。 对于党的历史上暴发的这三次武装大起义,历来一概而论者多,分析比较者少。本文拟就它们在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革命道路的探索,历史意义与评价等方面的得失异同作一粗浅比较。  相似文献   

9.
论安娜之死     
安娜是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宁娜》中的重要形象 ,这部小说最后以安娜卧轨自杀而结束。长期以来 ,关于安娜之死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 ,即安娜之所以选择死亡是因为她在同当时的贵族集团的斗争中遭到了失败。但本文作者从安娜本身的性格特点入手来分析她的死因 ,进而得出结论 :一手把安娜推向死亡深渊的不是别人 ,正是她自己  相似文献   

10.
托尔斯泰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的结构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托尔斯泰本人拱形结构说也没有得到学界更好的理解。本文从中国古典小说名著《聊斋志异》的结构方式“异史氏曰”入手,对《安娜·卡列尼娜》的结构进行读解,指出并论证了小说中列文故事对安娜故事的作用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实际上形成了小说中望不到拱顶在哪里的拱形结构  相似文献   

11.
她是一位美裔中国人,并有一个真正中国女人的名字——吴雪莉。她的家庭与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斯特朗有着密切交往。“文革”中,周恩来总理指示要保护好她的家庭,并亲自过问其加入中国国籍的问题。她曾为国家总理翻译过《政府工作报告》。如今的她,在中国从教半个多世纪,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相似文献   

12.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翁运用“心灵辩证法”的典型例证。本文以探寻安娜矛盾的心灵历程为主 ,探索安娜悲剧的主客观原因 ,并思索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重新解读《安娜·卡列尼娜》的文本和分析列夫·托尔斯泰的家庭生活 ,不难看出婚姻爱情主题才是《安娜·卡列尼娜》的众多主题中的基本主题 ,列夫·托尔斯泰的婚姻爱情观和这一婚姻爱情主题具有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拱顶式”人物──读《安娜·卡列尼娜》杨爱唐世界名著《安娜·卡列尼娜》问世一个多世纪了。它以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赢得了千千万万的读者,赞美之声不绝于耳,但对它的结构艺术却不无微辞。法国作家布尔热批评它和另一部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缺乏结构”①,美国小...  相似文献   

15.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笔下的一个悲剧人物,是一个为争取爱情自由而勇敢地向传统的封建礼教、世俗观念挑战的叛逆女性。为了追求真挚的爱情,她不惜牺牲生命来向黑暗的社会抗争,这充分体现了她的勇敢、诚实、不受羁绊的个性。安娜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里,父母很早就离她而去,她被姑母收养。当她还是一个天真浪漫的少女时,就由姑母作主,嫁给了一个比自己大二十岁的赫赫有名的大官僚卡列宁。他们的结合,在当时上流社会看来,是一桩非常美满的婚姻,丈夫身居高位,妻子年轻貌美。然而对安娜来说,却早已  相似文献   

16.
娜塔丽·萨洛特,阿兰·罗伯·格里埃和米歇尔·布托尔是今天走运的作家。他们的小说一问世,批评界非但称赞为杰作,而且还把他们每一部作品都看作是现代小说进化中的一个转折点,说是“新的小说文学的成长”,是“新现实主义”的繁荣局面。罗兰·巴尔特曾经说,罗伯·格里埃的尝试,“其重要性不下于超现实主义之与现实”。让·保尔·沙特则发现娜塔丽·萨洛特的“写作技巧,使她超过了心理学主义而达  相似文献   

17.
1925年的五·卅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在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当年,我国著名的教会学校东吴大学的爱国师生对帝国主义制造的“五·卅”惨案,激起满腔怒火,积极投入运动,与全国人民一道,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写下光辉的篇章。今年是“五·卅”运动六十五周年,爱成此文,以志纪念。1 “五卅”惨案发生后,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发动群众团结一致向帝国主义反击。中共早期党员恽代英迅速从上海赶到苏州,与地下党员叶天底等取得联系,紧急磋商声援上海人民斗争的策略和方案。叶天底还“陪同恽代英等人到知名人士家中走  相似文献   

18.
她是一位美裔中国人,她的家庭与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斯特朗有着多种交往。“文革”中,周恩来总理指示要保护好她的家庭,并亲自过问其加入中国国籍问题。她曾为李鹏总理翻译过《政府工作报告》,把《苦菜花》、《在和平的日子里》译成英文出版。她现在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河南省政协常委,河南大学外语系名誉主任。她有一个真正中国女子的名字——吴雪莉。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和抗日救亡叶昕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教育事业英勇奋斗了一生。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精神,为中华民族谋求解放,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931年以后,“九·一八事变”、“—·二八淞沪抗战...  相似文献   

20.
在美国当研究生,除了教授以外,接触较多的要数系里的秘书了。我所在的地理和规划系的两个秘书一个叫马丽安娜,一个叫珠恩。她们都是半职,每过5天转换着上两天、三天班。当我被介绍给已经是祖母的马丽安娜时,她睁圆了双眼,“天哪!你在中国已经教了7年大学,看上去真年轻啊!”见到她那副吃惊的样子,我有意告诉她我在中国还有个儿子。“上帝啊,你还有个不到4岁的孩子!”这回的吃惊换了个性质,她担心我想儿子想得读不进去书,又为我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