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雪婷  柳景春 《社区》2012,(13):46-46
“蒋师傅,又从单位赶回来烧中饭啊?…是啊,老太太下午还有别的事儿,所以今天得早点开饭了。”蒋师傅家住杭州市上城区清波街道清波门社区,到他家里的时候,已接近午饭时间,刚和邻居打过照面,他就一个人在2平方米左右的厨房间里又是洗菜、剥豆,又是切肉破鱼,忙活开了。红烧大排、清蒸鲈鱼、豌豆炒木耳、香菇炒青菜、番茄蛋汤……没过多久,四方形的餐桌上就被蒋师傅的“手艺”给占满了,今天的菜有荤有素还挺丰盛的。平日里,他中餐、晚餐都会烧个4菜一汤,除了自己和家人,他还会多准备一双碗筷给他口中的“老太太”。“老太太”姓阮,住在隔壁一个单元,今年72岁,是社区里的一位独居老人。当问起为何天天要请邻居上自己家吃饭,蒋师傅笑着说,他和阮奶奶的故事还得从2010年5月份说起。  相似文献   

2.
格调生活     
陈尉文 《社区》2002,(22):57-57
着要不是个破落贵族,至少也沾点贵族血统,一般小人物过日子哪能这么穷讲究。朋友在步入新贵之后,对吃就更不苟且了。我在他家吃的晚饭内容多半是西式的,罗宋汤炸猪排什么的,汤里有胡萝卜、蘑菇、奶油、西芹,都是我最犯怵的。长形西餐桌上还少不了牙膏似的绿芥末,以及番茄酱,牛肉一般用咖喱洋葱烧。我不知道你喜欢不喜欢吃这口味儿,反正我要想减肥了,就上他们家蹭晚饭去。男主人的英文水平不敢恭维,但你要和他通电话,他一准“OK”。K是发第二声,有着不容置疑的潇洒劲儿。但我最怕听人说OK,一听就起鸡皮疙瘩,过敏。所以我每次总是抢在他OK…  相似文献   

3.
田野 《社区》2013,(23):43-44
邓艾出生在三国南阳郡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里。父亲早逝,母亲一边赚钱养家,一边教邓艾识字。母子俩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可是,一些地痞常常欺负他们孤儿寡母。在恐惧中,邓艾染上了口吃的毛病,说话结结巴巴的,就像打隔山炮一样。母亲曾是一位大家闺秀,读过不少书。母亲常常在烧火做饭的空闲时间里一边往锅灶里添柴火,一边教育儿子:“儿呀,这人生嘛,就好比烧火做饭,只有不断地给自己添柴火,把自己的心底烧红了,  相似文献   

4.
曹怡青 《社区》2014,(6):39-39
说起江苏省苏州市九华社区的热心人,就得说说志愿者队伍的“编外医生”王成平。王成平是九龙医院一名退休主任医师,高尚的医德医风、为人的严谨低调成了他的代名词。平目里王成平也热心参加公益活动,居民有个头疼脑热、腰酸腿疼就会想起他。  相似文献   

5.
睿齐 《华人时刊》2010,(3):69-69
曾听过一个救命之水的故事。说的是一位沙漠流浪者已经十几天没有喝水了,正当要昏倒时,前面出现了一座小木屋,他用尽全身力气,爬进了木屋里。他发现木屋的小桌上有一杯水,也发现了木屋的角落有几具骸骨。他正要喝时,一位老人走进来,讨水喝。流浪者想:给他还是不给他?给他我就会死,不给他就会死。他吞了口唾沫,将水拱手相  相似文献   

6.
李琼 《女人世界》2007,(1):24-26,28-31
“从前有一个心地善良的贵族,他的妻子因病去逝,抛下他和他的三个女儿。这个贵族尝试了不少发明,都失败了,但也因此耗尽了钱财,所以他们不得不搬到一家农舍里生活,他的女儿们也只得亲自烧煮、缝纫和打扫。一晃几年过去,女儿们陆续到了出嫁的年龄,父亲却变得更加沮丧,因为他没钱给女儿们买嫁妆。一天晚上,女儿们洗完衣服后将长统袜挂在壁炉前烘干。圣人Nicholas知道了她们父亲的境况后,就在那天晚上,来到她们的家门前。他从窗口看到一家人都已睡着了,同时也注意到了女孩们的长统袜。随即,他从口袋里掏出三小包黄金从烟囱上一个个投下去,刚好掉在女孩们的长统袜里。第二天早上,女儿们醒来发现她们的长统袜里装满了金子,足够供她们买嫁妆了。这个贵族也因此能亲眼看到他的女儿们结婚,从此便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后来,世界各地的孩子们都继承了悬挂圣诞袜的传统。”谁都明白,最早的圣诞节,其实是与爱情无关的。而今天,我们只讨论与圣诞节有关的爱情。  相似文献   

7.
楚成王熊恽(公元前?——前626年),是继武、文后又一著名国君。他在位四十六年,北上争霸,东拓江淮,南服夷越,使楚国从一个“土不过同”的蛮荒小国,一跃而成为横跨江淮、占地千里的泱泱大国,从而奠定了楚国长期称霸的物质基础和政治局面。但是,“人无完人”,在春秋时代诸侯林立、竞相图强争霸的历史环境中,作为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家,也难免在霸业的丰碑上跌落  相似文献   

8.
爱的故事     
有个故事,是真的。有个男的南下经商,赚了。于是想入非非,想和妻子离婚,想在南方再找一个年轻漂亮的妞儿。可他下不了决心,他没有“理由”,也找不到妻子的任何过错。于是就猛抽烟,一根接着一根,烟蒂把毛料上衣烧了个洞也没发现,直到闻到了一股焦臭味儿,才发现那件衣服上已经有了一个圆溜溜的窟窿。他有点心疼,这可是妻子为他买的衣服呀!但他也由此得到了“启发”:对!一不做二不休!就把这件衣服寄回去,告诉她,婚姻也像这衣服,既然已经烧了  相似文献   

9.
“烧包儿”是老北京的土话。这句土话最初的意思是:侥幸得了一笔意外之财,激动得难以自制,弄得心神不大正常了。
  “烧”,是形容词,形容人火烧火燎的样子。在北京土语里,有时直接用“烧”字儿,比如说:“瞧他买彩票中了一个大奖,烧得他找不着北啦。”  相似文献   

10.
张田 《北京纪事》2016,(8):102-105
提起“燕子李三”,相信不少人都听过他的故事。上个世纪80年代,曾播放过一部以他为原型的电视剧《燕子李三传奇》,这部电视剧尽管集数不多,但也风靡了一时,就连当时只有几岁的我也曾看过。故事讲的什么早就忘了,只有一个镜头至今我仍记忆犹新,那就是李三每晚趁着夜色,回到他栖身的前门楼子前的一个画面:只见他双脚用力,身子往上一蹿,“嗨”的一声,便轻飘飘落在城楼上面。这时城楼子屋里的一盏残灯也随风左右摇摆,既恐怖又凄凉。后来只要提到燕子李三,我脑海中就会闪现出这个场景。90年代末,“燕子李三”又一次成为电视剧的主人公,这时我才知道“李三”原来是一位劫富济贫的侠盗,他就像评书里的时迁、杨香武,电影里的罗宾汉,虽然身在绿林,但却是位行侠仗义的好人。  相似文献   

11.
自宗喀巴创立格鲁教派以来,实行了注重以戒律约束僧众等的一系列强有力的改革措施,经过他本人及其弟子们的传经说法与大力宏扬,特别是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里得到了帕竹家族及其俗官贵族的大力推崇和资助,广建了噶丹、色拉、哲蚌等大小寺院及扎仓,历经百多年的发展,到十六世纪末,格鲁派已成为林立西藏的各教派中影响最大的一支。它的影响遍及前藏、后藏及其它藏区,就连蒙古人居住的一些地区也受到重大影响。这时的达赖、班禅已成为整个西藏格鲁派的精神领袖,形成了以前藏为基地的政教统治中心。  相似文献   

12.
2004年,谁也不会想到一位老外会在温州企业烧了几把“火”,而且烧得的是让老板心疼口袋里钱的“火”。托思阔,夏梦意杰中国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13.
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贵族青年知识分子 ,贾宝玉的性格是矛盾的。他既不能摆脱阶级和出身所给予他的束缚 ,却又对此感到厌恶和不满 ;他既不能与他所属的那个阶层同流合污 ,却又不能在另一个阶层———下层人民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 ,他仅仅是走向衰落的封建社会里一个“多余人”。当然 ,他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相似文献   

14.
从前,有只小老鼠,他最怕生病,最怕吃药。每当他生病的时候就咬紧牙齿,不让妈妈往他嘴巴里灌(guàn)药。有一天,小老鼠到小刺猬家做客,小刺猬躺在床上,口里含根小玻璃管子。小老鼠问“:小刺猬,你怎么了?”小刺猬的妈妈说“:小老鼠,你别跟小刺猬说话,他生病了。”小老鼠觉得很奇怪。他想,生病了,嘴巴咬根玻璃管子就可以了,这可比吃药要好多了。谁知回到家里,小老鼠也生病了。他发着烧,头痛得厉害。小老鼠从推屉(tì)里找出一根小玻璃管子,把它含在嘴里。妈妈问他怎么了?小老鼠说“:我生病了。不过不用吃药,嘴里含根玻璃管子就可以了。小刺猬就…  相似文献   

15.
张田 《北京纪事》2016,(9):104-107
提起“燕子李三”,相信不少人都听过他的故事。上个世纪80年代,曾播放过一部以他为原型的电视剧《燕子李三传奇》,这部电视剧尽管集数不多,但也风靡了一时,就连当时只有几岁的我也曾看过,故事讲的什么早就忘了,只有一个镜头至今我仍记忆犹新,那就是李三每晚趁着夜色,回到他栖身的前门楼子前的一个画面:只见他双脚用力,身子往上一蹿,“嗨”的一声,便轻轻飘飘落在城楼上面,这时城楼子屋里的一盏残灯也随风左右摇摆,既恐怖又凄凉。后来只要提到燕子李三,我脑海中就会闪现出这个场景。上世纪90年代末,“燕子李三”又一次成为电视剧的主人公,这时我才知道“李三”原来是一位劫富济贫的侠盗,他就像评书里的时迁、杨香武,电影里的罗宾汉,虽然身在绿林,却是位行侠仗义的好人。  相似文献   

16.
一中国新文艺是沿着大众化道路前进的。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流里,作为新文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新文学是这股激流里的第一个潮头向前奔涌。它一开始就响亮地提出了“国民文学”和“平民文学”的口号,耍把文学由少数贵族的专利品变为人民大众的精神食粮,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五四新文学运动为文艺大众铺开了一条路。但新文学运动队伍里的成员们的精神动力并不是一致的,他们中的一些作家创作在致力于“自我表现”,或单纯追求  相似文献   

17.
用声音烧水     
《阅读与作文》2014,(7):39-39
彼得·戴维是新西兰的一位萨克斯管演奏者,也是一种叫“声音加热器”的发明者。戴维现今是一位92岁的老人。70多年前,他就注意到,当他练习吹萨克斯时,家里的物体就会在不同的音调下振动:眼镜会在某一个音调下振动,桌洞里的刀子和叉子会在另一个音调下叮当作响,他意识到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特定的共振频率。  相似文献   

18.
一位大名鼎鼎的老学者居住的小屋旁边有一个池塘,因此他想到一个奇怪的问题:这池塘里共有几桶水?这个问题问得稀奇古怪。几桶水?就像问一座山有多少斤重一样,谁能回答得准确呢?虽然学者的弟子都是出了名的年轻学者,但没有一个能答得上来。老学者很不高兴,便说:“你们回去考虑三天。”  相似文献   

19.
[刨根问底]古典小说《歧路灯》第十一回里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位公子非常狡猾,善于见风使舵,看见什么人,就说什么话。于是,有人讽刺他,说:“这大相公聪明得很,他是照猫画虎,一见到什么人就会套上什么话。”后来,从这句话里诞生了一个成语:“照猫画虎”。这个成语比喻只从外表模仿,实际上并不理解。  相似文献   

20.
帕慕克是一位文化杂合的作家。帕慕克笔下的爱情故事是一种媚俗的叙事。帕慕克小说的主人公是无足轻重的、边缘的。这些帕慕克研究中的定论与空白,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帕慕克提供了一条通道:帕慕克在追求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到底发现了什么?什么是“文明冲突与交织的新象征”?这是国内外学界至今仍未回答的一个问题。其实,答案就在我们对帕慕克之爱情叙事与主人公的误读和批评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