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不离 《社区》2011,(21):53-53
下班后,看到三单元的老人无精打采坐在院子里。“大妈,今天怎么有空啊?”我关切地问。“牙疼,刚吃了一点药还不抵事。”老人捂着嘴巴,唏嘘。看得出,很痛苦。“那就休息休息。”我一边说一边准备回家。忽然发现老人身旁的簸箕、笤帚,  相似文献   

2.
一向都看不起母亲,因为母亲不识字。不识字,素质就低。我烦母亲高喉咙大嗓门地说话,仿佛在与人吵架。我讨厌母亲生吃黄瓜的样子,把黄瓜只在衣摆上擦擦就吃,还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我嫌弃母亲经常把我的剩饭都端起来吃,一边吃一边说:"浪费了可惜。"我最厌恶母亲爱吃大蒜,常常生吃,一嘴大蒜味儿,让我闻到了就想吐。  相似文献   

3.
欢欣的细节     
一个老妇人,很爱吃冰激淋。 但她又很怕凉,一边吃,一边吸溜着,说一声“凉啊”。每当这时候,丈夫总跑过来,说,来,我给你吃一口。然后,丈夫把冰激淋含在嘴里,也不真吃,让冰激淋在唇齿边呆半天,然后,再递给老妇人。老妇人浅浅地一口下去,正好吃去的,是丈夫唇齿温热过的部分。  相似文献   

4.
申宝珠 《社区》2011,(14):53
下班后,看到三单元的老人无精打采坐在院子里。"大妈,今天怎么有空啊?"我关切地问。"牙疼,刚吃了一点药还不抵事。"老人捂着嘴巴,唏嘘。看得出,很痛苦。"那就休息休息。"我一边说一边准备回家。忽然发现老人身旁的簸箕、笤帚,"今天还要打扫卫生?""嗯,我歇会就干。"老人仍捂着嘴巴,恻隐之心而起。我说:"我等会来帮你。"  相似文献   

5.
我和老公都是南方人,自然,大米就成了家中的主食。也许是小时候母亲惯出的坏习惯,我爱吃米,却不爱吃白米,不爱吃枯燥无味的米。小时候,母亲做得一手花样的大米食品,更纵容了我对米的挑剔。  相似文献   

6.
苗向东 《社区》2011,(3):42-42
严寄洲1917年8月出生,曾导演过《海鹰》、《野火春风斗古城》、《战斗里成长》、《英雄虎胆》等影视剧50多部。他多次被评为健康老人,他的长寿秘诀是什么嘧他的座右铭是“想吃啥就吃啥”。  相似文献   

7.
28岁的小林是一家外企的白领,最近有两件事一直令她闷闷不乐,那就是工作压力大和不断增加的体重。 小林自从进入这家企业以来,身心就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她每天必须在下班之前完成一大堆工作。“我每天除了睡觉,就是没完没了地工作,根本没有一个完整的时间好好享受一顿美餐,更别提和朋友一起聊天和散心了。每天只有半个小时的午饭时间而且是在肯德基里度过的,边吃还边想着下午要做的事,总之有忙不完的工作。我每天都感觉自己很饿,总感觉没有吃过饭的样子,所以在工作的时候,常常偷吃一些零食,没想到体重却增加了十几斤。我真想辞掉这份工作,可是又舍不得,现在找工作相当难,再说我也非常喜欢这份工作。看着自己的体重一天天增加,我的心情真是糟糕极了。我真的不知如何是好。”小林一边向我诉说着她的苦恼,一边还在不停地忙着手头的工作。她不敢停下来,一旦停下来活就完不成了,自己不做完没人替她做。  相似文献   

8.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女人一直在背后默默地为我做着每一件事,她懂得我最爱什么,知道我最想要什么。天冷了,她知道要为我添衣;晚上热,她知道为我扇扇子。我吃蛋黄,她就爱吃蛋白;我爱吃鱼肉,她就喜欢吃鱼头。总之,她了解我的每一件事,而我却不懂她……  相似文献   

9.
"晋南人的馍,晋北人的糕",道出了山西南北两地饮食习惯上的差异。封建制度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期,一般农家只能是种啥产啥吃啥。馍,是用小麦面粉做成的食品。晋南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出产小麦较多,因此当地人便养成了爱吃馍的习惯。糕,是由黄米面加工而成的食物。晋北气候寒冷,无霜期短,土地贫瘠,适宜种植黍子,黍子碾成米叫黄米,性黏,面可做糕,这便是当地人爱吃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李四芬奶奶今年114岁,是洛阳的长寿之最。李奶奶有一儿四女,家境一般,一切都一般。吃东西,别人能吃的东西她都吃,不抽烟,但喝酒,也爱吃零食,饭量一般。从小到老和村里其他女人一样,别人干啥她干啥,也吵架,也干仗,家里也生气,和丈夫感情一般,丈夫死后一直守寡,儿女们对她的孝敬一般。只有一点有点特殊,她喜欢喝面糊糊,几乎每天都要喝两碗。  相似文献   

11.
一洲 《老友》2008,(3):23-23
有一位年届古稀的老人,他和老伴每月的退休金3000多元,独生儿子一家的收入也不低。按理说,他可以衣食不忧,颐养晚年。但他却反其道而行之,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守着"苦日子"。  相似文献   

12.
苗向东 《社区》2011,(2):42
严寄洲1917年8月出生,曾导演过《海鹰》、《野火春风斗古城》、《战斗里成长》、《英雄虎胆》等影视剧50多部。他多次被评为健康老人,他的长寿秘诀是什么呢?他的座右铭是"想吃啥就吃啥"。  相似文献   

13.
魏静 《社区》2005,(1):3-3
我是一位丧偶的老人,每每看见楼下那挂着大红牌子、上面写着“星光老年之家”的房子,我就想说上几句。国家投资盖起了这么个场所,听说是专为老年人服务的,可那门经常锁着。就是开了门,也只有几个桌椅板凳,一些老姐妹、老哥几个在里面打打扑克牌。社区里的老人究竟最需要什么呢?依我看,在我们这种普通市民为主的小区中,老人最需要的是吃上一顿现做现吃的中午饭。  相似文献   

14.
如今,成天吃白馍大米、肉蛋鱼,天天像过年,把人都吃腻了,时常觉得没胃口。为改善一下口味,吃个稀罕,我叫老伴打了一顿“搅团”。吃着美味可口的“搅团”,不由勾起我对当年生活的回忆。“搅团”多用粗粮做成,是当年穷人的家常饭食。如今,人们很少吃它,青少年甚至连“搅团”为何物也弄不懂了。“搅团”又称“糊涂”。因它不费牙齿,很适合老年人食用,故也称它“老人喜欢”。据了解,在过去,“搅团”不仅家乡人爱吃,邻近的山东和西北人也爱吃。西北人把“搅团”称“撒饭”。虽叫法不同,但做法吃法却大同小异。小时候,我总觉得母…  相似文献   

15.
话说晋南馍     
我生长在山西南部的一个农村,是个地地道道的晋南人。晋南人爱吃馍,吃了一辈子白面蒸馍,还是吃不够。也曾天真地想过,假如有一天,人人都吃面包,没有白馍咋办?其实,这是杞人忧天,作为一个过来人,可以断定未来的日子会更加丰富多彩,你爱吃面包就吃面包,他爱吃白馍就吃白馍,各有各的自由,谁也不会干涉谁。 我家乡的馍,也叫卷子、  相似文献   

16.
时下,不少老人的经济条件较好,但在日常生活中,仍精打细算,舍不得吃,舍不得花钱,不知道关爱自己,却把钱财都花在儿孙的身上。我的一位老友即是这样,节俭过度,一门心思都扑在儿孙身上。退休10多年还穿着单位发的工作服,舍不得买新衣服。为儿子装修新房,跑上跑下,自己累得脸色蜡黄。老伴为女儿看孩子,血压高,天天失眠。  相似文献   

17.
豇豆剖割器     
我妈妈是个做菜的好手。她无论做什么菜,我都爱吃。妈妈还会调剂。夏天蔬菜又多又便宜,她买回来稍做加工,晾成菜干,冬天再上桌,就别有滋味。比如她用干豇豆炒肉,或者把干豇豆用开水一焯,用来蘸酱吃,就特受欢迎。许多人吃都没吃过。冬天有时来了客人,点着名  相似文献   

18.
王平 《金陵瞭望》2011,(22):21-21
民以食为天。人生下来就会吃会喝.不吃不喝除非神仙。 以前大家都很穷.想吃想喝不容易。旧社会就不提了.五六十年代出身的人都记得.小时候饿着肚子上学是常有的事。现在好了.“想吃啥吃啥”,没吃没喝的年代总算过去了.  相似文献   

19.
无耻的种类很多,埋怨便是其中的一种。 我小时候有一个邻居玩伴叫立立,他三岁的时候,爸爸得癌症去世了,是他妈妈一个人守寡靠着在街道小厂做工养活他,妈妈怕孩子受苦,自己舍不得吃,给孩子吃,舍不得穿,给孩子穿。可立立总是跟他妈妈埋怨,自己怎么就没有一个当官挣大钱的爸爸。  相似文献   

20.
故乡的味道     
正故乡、老宅、父母,是漂泊乡愁的原点,是游子灵魂的寄托,尤其是家乡的特色小吃,更是令游子日思夜想、魂牵梦萦。就我而言,最难忘、最爱吃的还是母亲做的粯子酸粥面。一碗、两碗、三碗……一口气吃了六碗,景德镇出产的精致小碗,容量大约是粗瓷大碗的三分之一。近年一直坚持减肥的我,一旦吃到这种稀薄的粯子(大麦粉)酸粥面,就管不住嘴,尽管肚子撑得鼓鼓的,还是觉得没吃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