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许炎 《社科纵横》2007,22(7):169-170
本文从现代大学生英语学习的难点——词汇入手,指出词汇教学的重点是揭示词汇语义即词义。依据现代语义学中的语义成分分析,结构语义学,语义场以及语义搭配等有关理论,在人类认知模式内,提出以语义为基础,搭配合理的记忆方法的三位一体"倒金字塔"的词汇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语法学、语义学角度对英语情态助动词will、shall进行了分析论证,指出合同类法律文中频繁使用shall的主要原因并非该体载自身的语言习惯,而是精确表义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青岛画报》2022,(3):74-77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是以传承人对环境以及结构力学的认知体系为基础,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木拱桥的建造工作由一名木匠师傅指挥,其他木匠操作完成.木匠工艺按照严格的程序,通过口头传授和个人示范流传下来,抑或通过师傅对学徒的教授或是...  相似文献   

4.
思维与语言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涉及到三个方面:思维是否一定要使用语言?语言能否充分表达思维?语言是否干预思维?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深入考察思维的结构和语言的结构,从而揭示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思维作为人类把握意义世界的活动,包含着不同的层次和水平。我们把意识结构图示如下: 意识有三个层次,即无意识、非自觉意识和自觉意识。无意识是原始意识结构的转化物,它是意识的深层结构,是人类思维的动力和能力之源。无意识积蓄着原始意象,它包括原始(综合)逻辑和原始心理能量。无意识隐含不露,它以非自觉意识的形式表现出来。非自觉意识是意识的次深…  相似文献   

5.
普通语义学是一个专门研究语义使用的“道道地地土生土长”的美国语义哲学学派。它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鼎盛于20世纪60年代。但到了70年代,它便以极快的速度走向下坡之路。虽然在多数语言学家的书案上,普通语义学还可占一席之地,但是人们对此学派的评价却一直不高。然而,如果从历史的角度去考察它,那么,我们便可发现,普通语义学派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些条条框框和所谓“荒唐的实用主义”思想①,而且还有相当多不被人们重视的重要启示。20世纪30年代,整个世界处于大动荡之中,纳粹德国的兴起、马克思主义俄国的壮…  相似文献   

6.
孙静 《创新》2013,(2):93-98
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作为现代社会结构的衍生物和反应物,不满与怨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心理和情感的基调,在对待具有某类特征事件时具有被泛化的情感记忆。情感是社会的多棱角,从中折射社会事实,聚焦社会冲突。群体性事件就是由特定的刺激类型被还原为不公、腐败等原型后所激活的各种思维、情感认知和行为模式。对群体性事件的情感认知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及时疏导不满情绪,引导良性的社会情感认知。  相似文献   

7.
动名兼类词与N的V/N结构陈一现代汉语中既有N的N短语,又有N的V短语,那么以动名兼类词为中心语的偏正结构(以下记作N的V/N)就是一个歧义结构,有时是N的N,有时是N的V。研究这种“同形异构”问题必须首先明确N的N与N的V两种短语的差异。从内部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肯定笛卡尔──乔姆斯基的认识论和马尔──尼斯哈拉(D,Marr-H.K.Nishihara)的认知系统四层次说,独立地提出了几个关于认知系统的假想。 几个应该首先讲明的问题 1.认知只能是语言的认知 对认知做机械地分割,它包括从感觉、感知、记忆到判断、推理、决策一系列无意识、下意识及有意识的心理、心智①活动及其产物。如果可以把这些活动分成非意识型和意识型的话,那么认知所涉及的将是下面两个内容: (1)同意识型心智结构及活动相关的非意识型心智结构及活动; (2)同非意识型心智结构及活动相关的意识型心智结构及活动。 从(1)还是从(2)来…  相似文献   

9.
动补结构一般都能带名词性宾语,有的能带一个宾语,有的能带两个宾语(其中一个用“把”字置于动补结构的前面)。动补结构带宾语后,它的扩展情况较不带宾语时有很大的变化。一股说来,后补成分是双音节的动补结构带有宾语后都不能自由扩展了,如“打扫干净了屋子”不能扩展成“打扫  相似文献   

10.
北京奥运文化传播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北京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媒介事件聚焦了全球的关注,因此成为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良好契机。北京奥运文化传播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变迁与文明演进的共时性过程,它实质上是一种透过传播认知体育文化、认知社会发展和人自身的过程,具有跨文化传播和数字媒介传播等性质。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以综合国力为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于该国的文化影响力。北京奥运文化传播对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塑造和平崛起的中国国家形象产生着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语义研究从语文学时期的重视到传统语言学时期的忽略,再到成为当代语言研究的前沿学科,期间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从语言学的意义转向,对语义学的发展轨迹进行梳理.重在探究语义学之所以落后于语言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历时原因和内部原因.  相似文献   

12.
作者试图把超验哲学当作超验语义学、超验句法学和超验语用学来理解和确立.本文首先从超验语义学角度阐释、改造康德的范畴理论.所谓超验语义学也就是关于可供人类先验认识能力使用的符号及其意义的学说,作者据此把超验图式理解为一种感性符号,而范畴则是这种感性符号的纯粹意义.这种先验的纯粹意义使区分和解读现象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5,(6):170-172
本文全面论述了名词转类是转类构词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语言经济构成原则,有特定的内在机理。名词转类的主要方向主要为转类为动词和形容词,并对其进行了分类研究。  相似文献   

14.
广州城市居民气候变化风险认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风险认知是指个人或群体对以气候变暖为特征的气候变化的客观认识以及对已受到或将受到这种风险影响或损失的可能性的评估与判断,主要包括气候变化风险事件认知、风险源认知、风险后果认知以及风险责任认知四个方面。广州城市居民气候变化风险认知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气候变化风险源的认知普遍高于气候变化风险事件;公众对气候变化风险后果的认知程度较高,对"危及子孙后代"、"灾难性"的风险后果认同率最高;政府、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责任最大。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7,(8):176-178
转喻模式发生在同一事件认知模型中,表示的是一种邻近关系,即用一个认知上凸显的事物代表或联想到另一个相关联的事物。转喻是词义拓展和词类转换的重要途径。词汇教学运用转喻认知机制有助于学生了解词性转换的理据,激发联想并扩大学生词汇量。  相似文献   

16.
汉语饮食隐喻的认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它以人的基本经验为基础.隐喻的形成,是两个认知域之间的结构映射,即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中国人的潜意识里存在着一个主导概念隐喻,即:吃饭是人生.这个主导概念隐喻存在于一个系统观念联系里,包含一系列的子概念.汉语中存在三类饮食隐喻现象,即分别从具体的饮食概念域、从表示动作状态的饮食概念域、以食味词为源域到非饮食概念域的映射,暗含于这三类隐喻现象其中还有众多的子概念隐喻系统.汉语中大量饮食隐喻的存在和汉民族的具象思维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基于MCAT模式的健康教育对于提升乳腺癌筛查认知行为的影响,为教学和乳腺癌筛查宣教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研究选取126名高职护生,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3人,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健康教育,研究组以MCAT模式为基础分四步进行健康教育,并在健康教育后3个月进行问卷调查,对比两组护生对于乳腺癌筛查认知和行为状况。结果 研究组健康教育后乳腺癌筛查认知和行为评价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大多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基于MCAT模式的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护生对于乳腺癌早期筛查的认知程度,促进乳腺癌筛查行为的实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戴瑞亮 《社科纵横》2010,25(1):100-101,41
成分分析是现代语义学描写语言意义的基本方法之一。该方法在语义研究中既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又存在明显的缺陷。鉴于成分分析在语义研究中的实用价值前人已多有论述,本文拟重点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分析成分的局限和不足。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取中国人民大学15名"援藏计划"类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研究,发现其在生活、情绪、人际交往和学习中存在一定困难和问题,后以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为基础,从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等方法的角度,提出了其适应问题的若干服务对策。  相似文献   

20.
典故的隐喻文化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民军 《唐都学刊》2004,20(4):135-137
典故是人们在对世界的认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语言形式 ,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密切相关 ,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从本质上讲 ,典故的产生和典故的使用都是隐喻式的。典故的隐喻性这一特点表明人们在以文化语境为基础 ,通过想象、联想、映射等途径进行一系列认知活动时 ,典故的隐喻文化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