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孔庆庆 《兰州学刊》2011,(12):161-165
最早的"小说"一词,实际上指的是文言小说。文言小说的自觉审美创作不代表白话小说的审美自觉,白话小说的产生、发展与说书艺术密切相关。从说书艺术的渊源来看,说话艺术的出现应该早于话本,而话本创作是对说书艺术的模仿。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在内容上没有承袭前人之嫌,虽然它们的模式大都相近,但是其故事已经不再见于史书,是文人的独立创作,而且数量巨大,形成自己固定的模式和美学风格,可称其为一个文学流派。尽管它的情节关目颇具浪漫色彩,但毕竟是对真实的人与事的文学化反映,这正代表着它的成熟。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自觉审美创作便由此开始。  相似文献   

2.
中国小说的主流实际上是由宋元话本发展起来的章回小说。宋代产生的白话话本小说,实质上就是中国小说的起源。然而唐传奇也给后代小说的发展以影响,但由于文言文体,使其仍局限于“文人学士”的圈子里,隶属贵族文学,并没有形成多大的社会影响。和其他文学形式一样,它们大多产生于民间,在民间发展后才被文人重视,接受并加以发展、改造。宋话本小说就产生于宋代“市井细民”之中,并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摆脱了“文人、贵族”文学的种种束缚,以“市民文学”的面貌展现了崭新的文学形式。宋话本小说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不容等闲视之…  相似文献   

3.
杨东方 《兰州学刊》2006,(11):78-81
盗贼系列话本小说指的是以盗贼为主人公的传记体话本小说。在它的故事演变过程中,文人的逐步介入是一个明显的特征。从一开始的文人缺席或无语到最后的盗贼导师,文人越来越显示出其在小说中的重要位置。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促使小说中的盗贼品格越来越完善,从而能与社会形成越来越协调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影响到小说的发展命运,导致其最终消亡。这种现象的出现具有多方面的原因,而话本小说从说话艺人创作到文人创作的转变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话本小说韵散结合的重要文体特征源流较为复杂,除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之外,与其来源于"说话"艺术、文人个性等也有很多关系。"韵"与"散"主要存在于故事层和叙述层两个层面,并且其功能各不相同。话本小说中的韵文和"说话"艺术的随意穿插不同,大多具有叙事功能。韵散结合在话本小说里不单单是话语方式,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维持其虚拟"说、听"交流关系下"拟书场叙事格局"的需要,是一种叙事合理性的符号。  相似文献   

5.
从唐传奇到话本小说之嬗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传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小说史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1]宋人洪迈说:“唐人小说,小小情事,凄婉欲绝,询有神遇而不自知者,与诗律可称一代之奇。”[2]唐传奇对后世诗词、小说、戏曲、讲唱文学诸多文学样式产生过深远的影响。限于篇幅,本文主要就唐传奇在话本小说中的嬗变情况加以探讨。话本小说包括宋元话本与明清拟话本,两者的划分,我们主要参照谭正璧《话本与古剧》、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欧阳健、萧相恺《宋元小说话本集》等书。话本是说话艺人的底本,说话就是讲故事。上古时代,已经出现讲故事的说唱文学,如《苟子…  相似文献   

6.
“因果报应”观念与中国话本小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话本小说普遍存在因果报应思想,这种观念不仅来自佛教,也是我国古代社会上自达官显贵下到贩夫走卒普遍具有的社会存在。反映在话本小说中一方面是从作品结构上以果报思想作为整体结构的基础,另一方面又利用话本小说的独特形式,以说话人身份穿插议论评述,经文人染指后更与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结合在一起。话本小说果报观念宣扬了鬼神迷信思想,让受压迫群众安于现状不思反抗;在艺术上使作品容易流于人物塑造类型化,结构公式化的弊端。但它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正义必胜、邪恶必败的思想,表达了人民群众惩恶扬善的理想愿望。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说话艺术与话本小说是一种面向市民大众,通俗易懂的文艺形式。唐宋以来,社会发展迅速,都市繁荣,市民队伍不断壮大,因而供市民娱乐的瓦舍林立,说话家数繁多,分工细致,各家为吸收听众各逞其能,说话艺术一时兴盛①.市民阶层接受需求不仅决定了话本小说的兴盛,而且,必然的影响话本小说的艺术构成。显然.话本并没有叛逆“寓教于乐”的传统,话本敕事引导接受者驰骋于情节的迷宫与人性欲望的疆界,但总是在道德的边线拉住好绳,以“导总适增”、“劝善惩恶”为己任。一、连材的通味性故事有趣是讲故事吸引人的第一要义。神压异…  相似文献   

8.
王旭川 《齐鲁学刊》2001,(5):118-122
宋元刊平话中广泛存在着阴文这一特殊现象,而在明代刊印的章回与话本小说中阴文已消失。宋元刊平话中的阴文主要起醒目的提示作用,但是这种提示是针对说话人的,而非如明以后章回小说的回目等是面对读者的,因此可以从阴文在平话中的存在得出宋元刊平话是未经文人整理的说话底本的结论。阴文作为我国长篇小说发展历史中早期的一个现象,可以作为元刊小说的重要鉴定依据。  相似文献   

9.
话本小说情节的主要模式就是戏剧性,这与其脱胎并继承“说话”艺术有很大关系。这种戏剧性的情节模式有着丰富的表现方式,其中冲突、转折、表演性和巧合是最为常见的。话本小说情节之所以表现为戏剧性,其原因与其内置的“拟书场”叙述格局密不可分,在这种叙述格局中,虚拟“说话人”和虚拟“看官”之间的交流是叙述合理性的依据,根本上说,话本小说情节的戏剧性即为这种交流性服务,受到这种交流性的潜在支配。  相似文献   

10.
王言锋 《理论界》2010,(3):138-139
拟话本发展到晚明,在创作上出现了明显的商业意识与文人意识融合的现象。作品常常通过以市井题材表现教化主旨,以市井社会为背景表现封建伦理道德,将市民与文人的理想、道德、趣味相调和,将话本模式与文人个性风格相融合等方法,达到既满足市场需要,又体现文人作者创作心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十七封建末期的小说1.明清话本在宋元话本已获得的成就的基础上,明清小说便发展到空前的高度,这特别表现在章?小说上。现在我们先简单论述一下明清话本。我们曾说宋代话本分“小说”、谈经、讲史三种,现存的作品中却没有谈经。到明代,作品主要是“小说”。这个道理很明显,在宋代已推“小说”最为广大群众所喜爱了。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宋元“说话”及话本标目形式和《青琐高议》《绿窗新话》文体性质的考辨,指出宋代文言小说七言标目形式的发生并非源于“说话”伎艺或话本的影响,而是部分文言小说集通俗化的产物,是文言小说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从创作主体的角度看,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嬗变特征:宋元时期是说话艺人讲述,文人或书坊主记录整理阶段,宋元话本较多反映市民的生活与情感,按时序讲述一些充满奇异色彩的故事;元末明初至明中叶是文人在艺人讲述的基础上,吸收史书、戏曲的人物与情节进行重写阶段,作家喜爱选取那些创作基础较好的重大题材进行再创作,其思想观念大多来源于前人作品与历史积淀,其中章回小说往往采用"缀玉式结构";明末至清中叶时期,文人作家开始独立创作白话小说,作家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取材,写熟悉的人物和发生在身边的事件,笔下人物与现实中人一样真实和复杂.  相似文献   

14.
发端于话本的明清短篇白话小说在体制上基本继承了话本的体制 ,但是到了明末清初 ,这种较稳定的体制被逐渐打破 ,为数不少的作品或淡化、取消头回和篇尾诗 ,或形成议论说教性的开头和结尾形式 ,或减少说话套语、叙述者隐退 ,或向中长篇体制发展等 ,越来越远离了话本体制的影响 ,也越来越书面化、文人化  相似文献   

15.
"奇书文体"是话本小说文体特征之一,而转折性结构则是形成"奇书文体"的重要叙事策略,同时,话本小说普遍存在的"劝谕图式"构成了"转折性"深层次的结构模式,它控制并支配着话本小说转折性结构的形成和运作.因此从更大的意义上来说,是"劝谕图式"控制了话本小说"奇书文体"的形成.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以及对宇宙人生的认识构成了"奇书...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明代是小说创作的重要发展时期。其主要标志为,中国小说由最初的民间传说、神话、说书、话本等形式,逐渐演变为由作家、文人独立创作,抒发个人情怀,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由此,产生了一大批直写人世、人事、人情,贴近社会现实生活的作品,诸如长篇小说《金瓶梅》、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以及《今古奇观》等(文学史通称这类作品为人情世态小说)。明代以后这类人情世态小说迅速发展,占据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主流地位。鲁迅先生著名的《中国小说史略》便有专章描述。人情世态小说的崛起和发展,既  相似文献   

17.
同前代的话本及话本体小说相比,明清世情小说在艺术上有了质的变化发展,其中一个主要表现是作品中主体精神的日益强化。这种主体精神在小说创作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小说序跋中作者对创作心理的夫子自道;作品中自传因素的出现;小说主人公的理想追求。由于主体精神的增强,明清世情小说在内容方面,社会批判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并表达对人生反思的倾向;在艺术追求方面,不少作者求新求变的意识相当明确。世情小说主体精神增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基本的是创作方式的变化,即由世代累积型向文人独创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至迟在宋代,说话艺术就已相当成熟。受“小说家”说话的直接影响,产生了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其演变过程为:“小说家”说话到“小说”话本,再到拟话本小说。说话艺术对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决定了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民族形式的基本特征。其中,对结构特征的影响,至为显著。一、小说体制的模式化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给读者最突出的印象,是小说体制的千篇一律。每篇小说都由楔子、正话和结尾三部分组成,文体以散文为主,穿插一定数量的韵文,极少例外。1.楔子说话业经过长期艺术实践所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是说话人在正式…  相似文献   

19.
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 ,这不仅表现在文人士大夫、书坊主、市井细民等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参与 ,还表现在小说作品数量大 ,流派众多。公案小说正是在这种文化语境中呈现出的新的繁荣景象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短篇公案小说集的刊行。但因其在大陆存世极少 ,多藏于日本、韩国、台湾等地的公私图书馆 ,借阅研读颇为不易 ,长期以来 ,大陆学者对这类小说的了解主要依据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和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简略的介绍 ① 。从 2 0世纪 70年代开始 ,海外学者凭借拥有丰富…  相似文献   

20.
纪德君 《学术研究》2003,(4):110-113
宋元话本小说时空设置的显著特点 ,是突出叙事时空的当代性和地域性 ,注重对市井节日民俗的描写和渲染 ;其故事发生的特定空间背景往往是北宋的东京和南宋的临安 ,时间背景多为清明节、元宵灯节、端阳节等民俗节日。这种时空设置的叙事功能和文化意义在于 ,它既可以为故事情节的生发、开展等创设有利的条件 ,以加强叙事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强化话本小说的现场接受效果 ,同时又可以营造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氛围 ,使话本小说富有市井生活气息和浓郁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