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易妻为妾"是产生于《聊斋志异》中《恒娘》篇里的特定语汇。蒲松龄对"易妻为妾"行为的描写,使《恒娘》成为反映女性嫉妒问题的小说特例。"易妻为妾"揭示了妻妾之道下的情爱心理特点,演绎了女性面对婚姻危机时的一种反攻战术,展示了古代夫、妻、妾关系的某种真实面貌。对从古至今长期存在的女性"易妻为妾"的心理和行为还需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戴望舒在《诗论零札》中反复强调忽略"诗的音乐性",注重"诗的情绪",《妾薄命》充分体现了戴望舒转型后的诗艺观。同时,《妾薄命》也是戴望舒爱情生命的隐喻,是一个单恋者充满隐秘与哀怨的爱情生命的注解。  相似文献   

3.
食色性也,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古文家也不例外.不过,同一个玩妓置妾、追求声色之欢的事实,历来批评家却对韩、欧严,对柳、苏宽.而往深一层看,这种宽严不均的批评现象其实还代表着对古文家评价的双重标准:在儒道之"正"的标准下,韩欧的妓妾声色有可能成为人品方面的玷污,他们作为古文运动领袖须要人品与文品的合一,而在文章之"妙"的标准下,柳宗元、苏轼的妓妾声色经历不遭诟病,甚至还成为"文采风流"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这种对古文家评价的双重标准,最终还与古文家本人不同的自我期许大有关系.  相似文献   

4.
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极为醒目的现象.妾没有妻的名分、地位,也不享有妻的一切权利、待遇,这一现象严格说来是宗法制度走向成熟的产物,其转折是在殷末周初.对这一事物的阐释,见诸史籍,最早且相对完整的观念形态表达是<周易>.文章探讨了<周易>中"妾"的功能、价值及其存在意义的诸种观念.  相似文献   

5.
在儒家看来,无论男女,纵欲都是罪过,对所谓"义夫"的尊崇,正说明士大夫阶层的正统观念.而夫权制必须保证男性单方面的性权利,蓄妾制便成为调和这一矛盾的妥协之举.妻妾共居使家庭矛盾重重,为解决这一矛盾,理学家述齐家之方,必首列严妻妾、分嫡庶一条,即以规定妾的奴才地位来换取妻及妻族的承认.士大夫一方面指责妇女的妒忌,将主动为丈夫纳妾的贤妻作为榜样,对妇女进行说教,但如果妻与妻族绝对不能容忍,丈夫仍有所顾忌,诉诸公堂时多以调解结案,也并未认定纳妾是理所当然的;另一方面往往扶妾抑妻,在事实上削弱妻的势力.家法族规中常见针对所谓"悍妒"之妻的条规,以为纳妾之男子撑腰,有的宗族甚至为纳妾提供物质资助.诸子平分的继承法使生子后的妾取得一定的经济地位,若妾生子为官更母以子贵,或因封赠在家族中获得尊崇,如其亲生后代繁盛,甚至会混淆妻妾的称呼.至清晚期,"宠妾虐妻"现象已引起宗族的不安.  相似文献   

6.
明代侍妾创作了为数不少的涉夫诗词,其中数量最丰、情感表达最充分的两类是夫妾欢聚时的浓情蜜意和暌离时的孤独悲伤。无论是良家女为妾还是女妓为妾,为了提升或巩固自己的地位,她们难免曲意奉承和有意邀宠,但大部分作品的情感仍是心灵深处的真情表露。在浓情蜜意的诉说中,直抒夫妾欢聚时的幸福和乐;在暌离之伤的诉说中,坦言撕心裂肺的呼喊和几近绝望的伤痛,而这种苦痛和忧伤经过漫长发酵后,就可能日久生"恨"。又因侍妾尤其是女妓为妾者较少受到妇德规范的约束,故在部分作品中会或明或暗地诉说对性爱的渴望。  相似文献   

7.
尽管所谓的姊妹相依、姑侄共从、联翩共嫁一位诸侯的"一娶九女"的媵妾侄娣婚被古儒奉为春秋时贵族婚姻生活的"金典玉律",但细审典籍,不难发现其破绽百出。媵妾婚不仅与当时诸侯的婚姻生活的事实不符,而且与贵族的婚姻等级礼制相违,没有存在的合理性。并且,所谓的侄娣婚俗,仅仅见于部分贵族的婚姻生活中,不能称其为婚制。确切地说,春秋时期贵族的婚姻形态应该是以多妾制为补充的一夫一妻制。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古代家庭、家族文化圈特殊的群体,妾妇是研究和探析中国古代家庭女性生活的一个重要视角。受制于中国古代传统家庭秩序以及男权意志,妾妇群体在家庭生存环境中命运各异并形成了多样化的心理态势,或俯仰随人以承顺自保、或不甘雌伏于既定命运、亦或恃宠上位而志得意满。针对明清长篇家庭小说人物画廊中的这一重要角色,对其境遇命运及心理予以探究将是对中国古代妇女生活画卷的有益解读。  相似文献   

9.
明代婢妾婚姻是等级社会下一夫一妻多妾制婚姻关系的产物。婢妾婚姻的形成充满了继香火、广子嗣、生育能力、大家婢的素质以及经济因素等诸多社会观念的考量。同时,国家的法律规定和社会纳妾习俗也导致婢妾婚姻中畸形的老主人一少婢妾现象。蜱女卑贱的出身使婢妾在家庭中地位低下,并受到来自社会舆论的排斥和否定。婢妾要改变弱势地位,求得宽松的生存空间,需凭借个人努力,如生男儿,向女主人示弱等。尽管明代婢妾婚姻充满了诸多变数,但仍不失为未婚婢女希冀改变命运的契机。  相似文献   

10.
媵妾制是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社会递嬗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婚姻制度,它是古代的一夫多妻制。虽然历史的车轮无法倒转,但是媵妾制留下的痕迹却不能完全被磨灭,从《说文解字》中带"女"字旁的字中,我们可以窥见到这一制度的影子。  相似文献   

11.
面对传统思想观念的挑战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困境,不少青年知识女性认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传统价值观念,自我职业信心不断降低,思想观念开始退化。剖析了这种思想退化的社会环境因素及女性自身心理因素,并为解决这种状况提出了四点建议,旨在强化青年知识女性的成就动机,走出困境,追求事业成功与实现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12.
妾妇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庭、家族文化圈特殊的"群"体。在明清小说中妾妇有着广泛性的存在,她们是引发家庭纷争的重要因素,她们数量众多而命运各异:或不甘雌伏,或志得意满,亦或不幸而成为家庭血腥战争的牺牲品。通过明清长篇家庭小说妾妇群体生存境遇的解析,我们发现"被决定性"是千姿百态的她们命运的共性。  相似文献   

13.
由神秘莫测的嫁术和解术构成的都镇湾嫁匠叙事,以其隐秘的文化传统特性网织在乡民的生活链环之中。嫁匠叙事的真实性和神秘性以及亦真亦幻的艺术个性丰富了都镇湾民间叙事传统的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14.
明代皇后从初期独尊有为到末年贬抑无为,生存状态呈不断恶化趋势,主要与皇帝"废后"打压、宠妃恃宠挑衅有密切关系。究其深层原因,特殊选妃制度使后妃处于完全依附状态,后权缺乏制度保障,皇帝退回深宫导致后权急剧萎缩。这种状况产生深远影响,皇后对皇帝的规劝效能丧失,后权式微,进而恶化储君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5.
明朝后妃与国家礼制关系密切.后妃身份藉由礼仪制度而得以确立.后妃与皇帝之间的复杂感情又会影响到礼仪制度的兴革,如明代历史上出现的洪武丧服改制、宣德贵妃授宝、弘治别庙奉慈、嘉靖皇后丧礼减杀.此外,后妃生育等问题也会引起国家礼制的兴革.明代后妃与国家礼制的关系,是传统社会"家天下"的必然结果,也体现"礼缘情"、"时为大"的礼学传统.  相似文献   

16.
陈金花 《南都学坛》2009,29(2):8-11
西汉后妃是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女性群体。在后宫争宠争权的残酷角逐中,失败的后妃往往是被废、被杀或自杀;有些后妃虽然一时成功,但是随着政权的变更,同样是下场凄凉;还有一些后妃则完全成为政治牺牲品。作为帝王的妻妾,那些无宠和失宠的后妃在情爱方面都有太多的缺憾和痛苦,有些后妃即便是地位尊崇,大权在握,可是她们的内心深处仍然有难以愈合的创伤。  相似文献   

17.
张同胜 《南都学坛》2011,31(5):64-67
考论汉代后妃之形貌,应该依据汉代史料,而不是依据《汉宫春色》《汉杂事秘辛》等晋人、明人小说家言;应该对汉代内部审美观变革进行历史的审视和划分,而不是笼统地不加分析地一概而论。一时代之审美观决定了彼时皇宫采选、聘纳妃嫔时的标准是不同的,从而可推知汉代后妃的形貌究竟如何。汉代皇宫内审美观有明显的变迁:西汉皇宫审美观受楚地风尚的影响甚大,而东汉尤其是永平十年之后其审美观开始受佛教法相说之影响。西汉后妃形貌之审美,似多以细腰、纤瘦为美,而东汉后妃形貌的审美,则在传统审美观的基础之上,受到了佛教三十二法相、八十好之"面如满月"、"耳大垂肩"、"鼻高且直"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针对“媵”的意义界定不清的问题,采用归纳和图示结合的方法,描述了媵者是嫡夫人同姓诸侯国之女、媵者是嫡夫人的“侄娣”、媵者与嫡夫人非骨肉之亲等三种形式。结果表明:媵婚制度具有广继子孙、防嫉妒、扩大联盟范围等作用。实践证明,媵婚制在中国周代较为普遍,并且对探讨周代婚姻家庭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明代皇后生存状态与后权的式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代皇后从初期独尊有为到末年贬抑无为,生存状态呈不断恶化趋势,主要与皇帝“废后”打压、宠妃恃宠挑衅有密切关系。究其深层原因,特殊选妃制度使后妃处于完全依附状态,后权缺乏制度保障,皇帝退回深官导致后权急剧萎缩。这种状况产生深远影响,皇后对皇帝的规劝效能丧失,后权式微,进而恶化储君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20.
论《诗经》中的奇婚异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有关古代婚俗著作的论述 ,结合相关文献 ,从民俗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诗经》中所反映的先秦的婚俗形态进行探讨 ,认为先秦特殊的奇婚异俗主要有 :妻妾作为财产被继承的“收继制”;经原始的“群婚制”变异的“内婚制”;原始的“群婚制’。同时分析了古今某些学者对该问题有失偏颇的观点及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