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韦庆远著。71.5万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责任编辑:詹家豪。 目前,学术界对张居正推行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成果的认识,总的来说,已渐趋一致。但在对其人其事、其学术主张以及历史作用等问题上,仍存在不少分歧。如何把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推到一个更深更广的新的高度,以更好地从中吸取历史经验,是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一书的出版,正好适应了这个需要。本书可以概括为新、实、慎三个特点。一、新。指新颖准确的命题和在明中期改革的定位、内阁争斗实质、对张居正改革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赵阳 《理论界》2009,(9):122-124
明代万历年问的张居正改革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一次著名的革新变法运动.张居正改革创造了历史上的"万历中兴",但随着张居正的逝世,张居正改革最终失败.通过对张居正改革成功和失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可以更好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3.
论张居正毁书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张居正毁书院任冠文明代张居正的改革,在政治、经济诸方面成绩最为显著,学术界对此多有研究。但对他所推行的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却涉及较少。本文仅就张居正禁毁书院的问题提出一点见解,就教于同行。一、明代书院之兴起书院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体制,从...  相似文献   

4.
田澍 《学术月刊》2012,(6):147-154
明朝中后期的改革不是始于传统所认为的万历初年,而是始于嘉靖时期,因为永乐之后的正德、嘉靖之际出现了由大礼议而引起的明朝最彻底的一次人事更迭。新君嘉靖皇帝与"大礼新贵"张璁等人组成了全新的人事格局,开启了明朝真正的改革,对百余年的弊政进行了尽可能的革新。而隆庆、万历之际政局的演变,仅仅是一般性的皇位更迭,并未出现政局的巨变。张居正担任首辅后,尽可能效法嘉靖革新,以遵循成宪和综核名实为主要施政特点。一方面,在嘉靖革新基础上有部分的推进,如一条鞭法的推广和推行考成法等;另一方面,对一些重大难题无力作为,如沙汰生员和裁减宗室禄俸等。只有以此为视角,才能认清张居正对嘉靖革新的效法与继承。也只有如此,才能有理由说张居正是明代改革家。  相似文献   

5.
张居正是一位现实而又精明的封建政治家.他运用自己手中的一切权力把嘉靖初年杨廷和等人的改革浪潮推向了顶峰,使日趋衰败,充满危机的朱明王朝有了超色,在明代历史上闪现了一束耀眼的光彩.综观这一宏大的改革场面,解析张居正改革之进程,我们不得不把观察点集中在张居正个人权力之上.依朱元璋洪武宪制:“六部分莅天下事,内阁不得侵.①”内阁大学士只备顾问而已,对一切政事既无决策权,更无行政权,对大小官吏也无任免权。可这对张居正来说,恰恰是个例外.一切大政方针出自张居正,一切阻碍其改革的大官小吏均遭到张居正毫无留情的指斥,乃至于罢免.张居正的  相似文献   

6.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湖北沙市)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隆庆元年(1567)入阁,隆庆六年神宗即位后,出任内阁首辅。万历元年至十年间(1573——1582),他发动并主持了一场震撼朝野的政治改革,挽救了明朝的危局,赢得了短暂的复苏和繁荣,被誉为“救时宰相”。他所创行的考成法,既是他推行一系列政治改革的起点,同时又是它的高峰。研究张居正的考成法,是研究和把握张居正改革的一个中心环节。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些探讨。一、考成法的由来和内容张居正的考成法是在明代考察官吏制度混乱不堪、弊端丛生的历史条  相似文献   

7.
胡铁球 《社会科学》2013,(5):140-154
"张居正改革"的特征有三,即横征暴敛、承前启后、南辕北辙。横征暴敛是指其改革以严酷搜刮为能,以"增加财政"为旨归;承前启后是指其所有的改革皆是承袭明中期变革而来,其死后,其所有的核心改革依然被继承,到明末有发扬光大的趋势;南辕北辙是指其改革措施没有触及造成明代财政危机的核心体制,是典型的挖肉补疮式改革。前后对比张居正改革的效果,其"改革的辉煌"在于天时地利而不在于其改革措施。张居正因未从民生的角度来推进改革,其失败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8.
明中后期的贪赃之风与法纪衰败温晓莉明代初期的严法惩贪、吏治清廉,与中后期的贿赂公行、贪赃腐败成风,形成鲜明对比。同一朝代,前后如此通异,实为中国封建时代所罕见。(一)明代中后期官场的贪赃之风有三大特点:一是举国贪赃,侵吞公物,其面甚广,已酿成上下相蒙...  相似文献   

9.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湖北沙市)人。明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他不仅在政治方面和经济方面进行了引人注目的改革,在整饬边防过程中,他还从打破重文轻武、以文制武的格局入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军事改革。本文拟就这一方面的改革作些粗略的探讨。一、军事改革的历史条件张居正从整饬边防入手所进行的军事改革是在客观形势迫切要求和主观条件相当有利的情况下开  相似文献   

10.
北宋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及明代张居正的改革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三次变法运动。本文试图采用综合比较的方法从三个方面重新认识这三次变法,以求更深刻地总结其成败得失,全面地汲取其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1.
<正> 阅读明代奴仆问题的史料,我们会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明代,尤其是明中后期,世仆的数量大大增加。所谓世仆,是指那些世代继承奴仆身份和劳役、隶属于主人的奴仆。世仆并不是明代才有的,但明代确是世仆制大发展的时期。可以说,明代中后期出现了奴仆的世仆化倾向。在明末清初的“奴变”风潮中,有的地区奴仆提出“但许一代相统,不得及子孙”的口号,斗争矛头直接指向世仆制,充分反映出明代世仆制已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拟从世仆的来源、身份地位、发展原因三个方面对明代世仆问题作一初步探索,就教于各位师友。  相似文献   

12.
魏天辉 《兰州学刊》2009,(4):137-139
明代妇女地位与前代相比,尤为低下。尽管明代中后期以来,社会对妇女约束有所放松,妇女改嫁也能为习俗接受,妇女地位有所回升。但仅仅是微弱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整个明代妇女地位低下的本质。而明代妇女地位低下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明代文学思潮研究的力作──评廖可斌《复古派与明代文学思潮》周明初明代特别是明代中期以后,文学流派众多,文学理论纷陈,其中最引人注目、对明代文学发展影响最大的当推复古派和它的理论主张。在明代中后期,复古运动有三次之多,它前潮未平,后波又起,前后相继,绵...  相似文献   

14.
笔者通过论述方孝孺学行修养和他在明初士人的影响,来分析“读书种子”的内涵。通过对“读书种子”在明代士风中的意义的分析,笔者认为,明成祖朱棣对方孝孺的屠戮,恰恰是对明代士风最大的破坏,是造成明代中后期士风崇尚清谈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明代贵州本土诗人诗歌创作一方面秉承了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形成了“明道”、“忠君”和“济世”的创作主题;另一方面又结合明代社会现实,展现了明代,尤其是明中后期诗人学者的真实心态,形成了以忧国伤时和闲适放达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创作主题,在明代的诗坛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16.
魏天辉 《兰州学刊》2007,(9):169-171
明代中后期社会风气由简朴变为奢侈,尽管有促进就业等积极作用,但更多是对社会产生消极影响.为此,明代人提出不同建议,试图改变风气.但效果甚微.  相似文献   

17.
<正> 翻开《明史》,人们就会发现,一代名相张居正居然与宦官冯保相联合,而且配合默契、荣辱与共、自始至终。这在明代确实是比较特殊的历史现象。对于这个现象,人们虽不断探究,但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看来,只有将这个问题置于万历十年(1582)以前的200余年历史中去纵向考察,才能有更圆满的解答。隆庆初年(1567—),张居正以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这时他虽踌躇满志,欲以宏图大展,但此时的明朝政局已较前有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5,(7):151-157
明代江西的仓储制度在传统基础上有较大发展。以明代江西仓储为个案,通过区域性实证研究,可加深对明代仓储体系及江西区域社会的理解。从全国总体趋势来看,明代仓储经历了前期由单一的政府官办包办向中后期多元化的社会办理的转型过程,而江西地区又有其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9.
论及在戏曲史上的地位,明代杂剧比不上在当时兴起的传奇,也比不上浑然天成的元代杂剧,但是,明代中后期的文人杂剧仍然成为了中国古代戏剧史上一个颇具特色的存在。这里借助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对明代中后期的文人喜剧进行时空架构方面的分析,认为这一时期的作品具有轻时间推进,重层次展开的特点,通过虚拟场景的设置、多视角的介入,使审美客体呈现出其自身的荒谬可笑之处。而且,这些叙事手法的采用,与创作者的喜剧意识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0.
明代空疏学风的形成与发展,既是明代程朱理学的僵化衰落的产物,也是明代心学兴衰演变的结果.求实思潮兴起的社会根源在于明朝政治衰败动乱和明朝中后期经济繁荣、商品经济的发展.这是明代求实学风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明代求实思潮兴起的学术根源主要来自于对宋明理学批判、心学对求实学风的影响、明代中叶复古运动对求实之风的推动、受到宋元疑古辨伪之风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