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5世中至17世纪初,由于漠南蒙古与喀尔喀蒙古对卫拉特蒙古的多次讨伐,卫拉特势力逐渐被削弱,失去大部分游牧地。与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剩余的草场、林地难以满足人们越来越多的生存需求。为此,卫拉特蒙古各领主之间的矛盾日益增多,导致土尔扈特部西迁。本文通过研究卫拉特蒙古内部及外部发展势态来剖析土尔扈特西迁问题,以此更加深入阐明了土尔扈特蒙古西迁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1207年派长子术赤征伐“林木中百姓”,卫拉特与各部“林木中百姓”纷纷归降成吉思汗。此后,蒙古族各部,包括卫拉特在内,曾在蒙古国这一统一的实体内,经历过西征的狂风巨澜,而且曾共同作为元朝的统治阶级,主宰过中国一百六十余年的命运。特别是卫拉特系与成吉思系“黄金氏族”频繁通婚,以致享有皇亲国戚的地位,卫拉特贵族也多被皇室封官受爵,委以重任。混血与共同的统治利益使源出不同族系的两者在民族性和共同经济生活等方面,日趋一体化。所以,即使在元朝灭亡这样沉重的政治压力下,两者并没有各奔东西。可是后来,卫拉特却与大汗系的东蒙古分离了,并继而形成了独立的蒙古族西支。在国际学术界越来越重视研究民族过程的今天,蒙古族民族过程的这一段历史  相似文献   

3.
十五世纪九十年代,早期四卫拉特的内外形势进一步发生了变化。1454年巴图特部阿刺知院的政变,虽然使西蒙古卫拉特遭受严重损失,东蒙古各部从早期四卫拉特联盟中分离出来,随之喀喇沁部孛来、野乜克力部癿加思兰等人陆续摆脱绰罗斯部封建主的控制迁徙到东蒙古,但也先汗次子斡失帖木儿太师仍号称奄檀汗,没有放弃统治整个蒙古地区的意图。十五世纪六十年代斡失帖木儿主力从中亚返回蒙古本土后,曾威胁当时东蒙古的霸主兀赤斤后裔翁牛特部毛里孩王的统治。1478年斡失帖木儿死后,卫拉特势力进一步削弱。但它仍统治着天山北路、漠北西部和贝加尔湖周围广大地区。这一点,早期四卫拉特时期的小四卫拉特联盟的构成已经说明了。那么,早期四卫拉特联盟的最后瓦解,是由东蒙古的达延汗、东察合台汗国的阿拉齐汗的兴起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4.
我的民族是蒙古族,是卫拉特蒙古人。我们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塔城、伊犁、阿勒泰、昌吉等地。我们卫拉特蒙古人在历史上叫斡亦刺、外刺、瓦刺、厄鲁特,属漠西蒙古人。在准噶尔时期,我们被称作准噶尔四卫拉特,即土尔扈特、和硕特、准噶尔(又叫绰罗斯)、杜尔伯特。我们的祖先为保卫祖国统一,反抗外来侵略,为祖国边疆的繁荣富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629年,土尔扈特全部与和硕特  相似文献   

5.
卫拉特蒙古是我国蒙古族的一支,历史悠久,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元代称斡亦剌惕,明代称瓦剌,清代称卫拉特,亦称厄鲁特、额鲁特、西部蒙古等等。有的学者认为卫拉特与额鲁特是同义异写或是同音异写,有的学者则认为卫拉特是总称,额鲁特是指  相似文献   

6.
卫拉特蒙古文化的时代性演进和地域性展开,与历史上卫拉特蒙古人规模性迁徙行为不无联系.其迁徙过程中受生态因素与其社会过程的影响,造就了其文化特征和社会属性.本文从移民与文化认同视角,对历史上卫拉特蒙古人的迁徙与社会文化变迁作了阐释.  相似文献   

7.
早在蒙古统一西藏后,达木(今当雄)一带即有蒙古驻军负责藏北驿站。明代中叶以后,又有一批蒙古人迁移到藏北地区。《三世达赖喇嘛传》中记述,三世达赖于1578年在青海会晤俺答汗之前,即曾应邀到藏北蒙古部落中进行宗教活动。清代达木蒙古则主要是卫拉特蒙古的和硕特部人,其中也不能完全排除有元、明时期在此地区活动过的蒙古人后裔的成  相似文献   

8.
《太古到固始汗时代的历史》是卫拉特蒙古托忒文历史文献的开篇之作。这一文献中叙述了宇宙、人类的形成及政教发展的历史,是目前所知产生于卫拉特蒙古中的用托忒文撰写的最早一篇蒙古政教发展史籍。  相似文献   

9.
自从漠南蒙古各部归附清朝政府后,喀尔喀、卫拉特蒙古诸部不久也先后被招抚和征服,从而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满族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在蒙古地区的统治,一方面运用“联姻”政策,对蒙古各部上层贵族进行拉拢,使之为其披坚执锐。“属(?)前驱”。另一方面,又在其聚居区推行“盟  相似文献   

10.
卫拉特学是普通蒙古学中的一门重要的综合性专门学科.又是蒙古学形成过程中的最早组成部分之一.它几乎涉及到整个蒙古学的各个领域,而且是当今国际蒙古学中的一个热门.其原因在于卫拉特学的兴起、发展是有其客观基础的.具体讲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蒙古国的卫拉特研究[蒙古]楚伦·达赖编者案:楚·达赖先生是蒙古国新当选的科学院院士,早年曾留学我国,后工作于蒙古驻华使馆。现为蒙古国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所长。近年来倡导卫拉特文化的研究。作者的这篇中文稿介绍了蒙古国有关卫拉特研究的实况和作者个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蒙古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具有历史悠久的传承和民族特色浓郁的人生礼仪。卫拉特是蒙古族的一部分,元代称为斡亦剌惕,明代称为瓦剌,清代则称为厄鲁特,在清朝文献中泛指瓦剌,同时也可指代属于瓦剌中的额鲁特部,我们通常所说的西蒙古主要指卫拉特蒙古。历史上,卫拉特蒙古曾从事狩猎经济,信仰原始的萨满教,活动于叶尼塞河上游地区。至13、14世纪,才逐渐迁徙到阿尔泰山及整个北疆草原地区,社会经济也由狩猎转变为畜牧,宗教信仰也逐渐改为藏传佛教(又称喇嘛教),但萨满教在人们的生活中仍具有较大的影响。自二十世纪以来,众多专家就蒙古族婚礼仪式中的象征意义以及歌曲中存在的文化现象进行了研究,产生了不少与之相关的研究论文。本人搜集了卫拉特婚礼与仪式歌的相关研究文献,以达成研究综述。  相似文献   

13.
1989年十二月三日上午,新疆大学中文系巴孜尔副教授,受中共新疆自治区委员会常委、区政协主席、卫拉特学会会长巴岱同志委托来我院西北民族研究所卫拉特研究室进行学术交流,并与我所共同召开有关卫拉特研究工作座谈会。干训部主任余汉斌、少语系副主任沃彩金和却太尔教授等应邀参加了座谈会。会议由民研所所长郝苏民教授主持。 巴孜尔副教授首先介绍了新疆蒙语文及卫拉特研究的情况和设想之后,与会者各自介绍有关各方面卫拉特蒙古及其文化研究的进展情况。然后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在蒙藏两个民族中同时流传的《禄东赞传说》的最初形成区域、渊源关系以及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流传、演变规律。认为该传说首先由安多地区向全藏区传播,此后传入卫拉特蒙古地区,再随卫拉特蒙古各部落的迁徙传播到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15.
《江格尔》是集蒙古族英雄史诗之大成的卫拉特蒙古民间文学巨著。它结构浩大,情节曲折,描绘了许多惊天动地的战争场面,塑造了许多声若惊雷、猛如狮虎、威武雄壮的英雄形象。由于《江格尔》有着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因此,它已超越了蒙古民族自身的范围,为其他民族所传诵,并传人了其他国家,得到专家、学者们的高度评价,声名赫赫。《江格尔》是带有卫拉特蒙古丰富而美丽的神话传说色彩的浪漫主义杰作。在蒙古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很多,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古代蒙古人民的愿望和追求。但是,在它们中间,提出美好的社会理想并将它具体而形象化了的作品却不多见。应该说,卫拉特蒙古人民的祖先创作并留给我们的《江格尔》,是在这方面独辟蹊径的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16.
青海蒙古又叫德都蒙古,是指居住于青海的蒙古族,青海蒙古人称自己为“库库诺尔蒙古勒(青海湖蒙古)”或“德都蒙古勒(上蒙古)”,是由历史上的卫拉特和硕特部众为主,以卫拉特其他部众、东蒙古部众的后裔组成,这些蒙古族入居青海在不同的时间,并从不同的地区迁居青海,与各民族长期杂居,过着古老的游牧生活,形成了德都蒙古现在的布局,他们在传承蒙古族古老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他民族的交流接触和地域环境的间接或直接影响,从而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习俗,成为整个蒙古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是活跃于17世纪最后30年我国政治舞台上的著名人物,也是蒙古史、清史研究中争议较多的历史人物。由于有关噶尔丹的汉文史料需待鉴别,托忒文、俄文,特别是藏文史料还待发掘,对其进行全面评述尚有许多困难,本文只是依据作者研究卫拉特蒙古历史时所积累的资料,对噶尔丹一生的政治和军事活动作一力所能及的综述。  相似文献   

18.
西北民族民俗剪影──当今青海和硕特蒙古人服饰世居青海的蒙古人1991年有72800人,有两个自治地方: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另有4个自治乡。史称西蒙古--卫拉特部蒙古人中的和硕特人在青藏高原至少已有300多年的活动历史。青藏高原的自...  相似文献   

19.
试论托忒文历史文献的史料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经活跃于从亚洲的青藏高原到欧洲的伏尔加河流域辽阔地区的杜尔本卫拉特人(四卫拉特人),自1648年冬天卫拉特蒙古的名僧及政治活动家和语言大师咱雅班第达创制托忒文以来,就用它撰写、翻译并印发了包括宗教、天文、地理、医疗、语言、历史等内容的许多书籍,其中不少是卫拉特人自己创作的编年体或纪事体历史文献。这些历史文献基本上创作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解读准噶尔汗国灭亡后卫拉特蒙古佚名氏史家撰写的几篇托忒文史籍,探讨当时卫拉特人对汗国灭亡的反思及对清准战争的历史记忆.几位史家的文本反映了"四卫拉特"这一历史框架的稳定性,以及卫拉特人在政治认同方面的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