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在布西亚的消费社会思想内蕴涵的女权主义思想,是通过"女性范例"得到表述的。作为消费社会的规训手段,女性范例的意识形态性在女性关于自身的认识与消费中表现出来。总体说来布西亚的女权主义思想是一种后现代女权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社会已总体步入消费社会的今天,以研究人的消费偏好和刺激人的消费欲望为特征、奉行消费主义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大行其道。这不仅会使人陷入物质消费的泥潭、沦为单纯的消费机器而无法实现自由全面发展,而且会导致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西方主流经济学或许能解决经济发展的效率问题,但无法解决经济发展的效果问题,更不可能解决人类发展的终极关怀问题。要走出消费社会的陷阱,就必须大力倡导"需要经济学",它主张以"使用价值经济学"扬弃"价值经济学"、以"需求经济学"扬弃"欲求经济学"、以"人本经济学"扬弃"资本经济学"、以"生态经济学"扬弃"消费主义经济学"。 相似文献
4.
布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对消费社会进行了充分的论述,但如果把这种认识置于“人类文明世界在政治上分化为地区性主权国家和它在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全球化之间的矛盾”中审视,其局限性就暴露出来了。民族——国家(当代社会的地区性主权国家)视角的引入充分说明了消费社会理论的不足,以及单纯用消费社会理论对现实社会进行分析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大众文化具有强大的意识形态功能,其与意识形态共谋形成了不同的意识形态模式。消费社会中的大众文化意识形态渗透实质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渗透。鉴于此,可将大众文化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在现代商业社会中高效传播的新形式,有计划地进行大众文化生产,以主流价值引领多元文化思潮,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6.
“符号化生存”从两个维度解剖着当代人的精神状况,一方面,“符号消费”表征着当代人的需求转向,即从对商品使用价值的追求到对商品所蕴含意义的追求;但另一方面,“消费符号”系统又在一定程度上操纵着现代人的社会生活.事实上,作为一种社会价值观,“符号消费”已经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代言人,作为一种社会后果,“符号消费”不仅侵蚀着现代文明的精神底蕴,并且导致一系列的重大社会危害.鉴于此,我们需要认真反思“符号消费”的社会逻辑. 相似文献
7.
《物体系》是鲍德里亚在1968年发表的专著,是其学术生涯的起点.该书主要通过功能性系统与边缘性系统两个向度,来分析物是如何在现代社会自成体系的,并立足于物体系的理论基点透视现代社会在物体系的消费意识形态话语笼罩下是如何逐渐成为一个消费为主导的社会的. 相似文献
8.
9.
早期的鲍德里亚认为,符号法则构成了消费社会的首要法则。符号建筑在差异原则基础上,同时具有超强的意指性和永久的流动性,这使它顺利成为社会权利策略的组成部分。在消费社会中,日常生活平台上的所有物品都幻化成了符号,符号与消费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共谋,符号消费为人们制造了平等、晋升和关切的幻觉,成为一种更加稳定的、无意识的资本主义社会调节机制。通过符号学的解读,鲍德里亚触碰到了消费社会权力再生产的隐蔽机制,同时他也显示出强烈的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0.
媒介社会与意识形态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形态性是现代文化的典型特征,随着文化的传媒化逐渐增强,意识形态和大众传媒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大众媒介的介入不仅放大了意识形态的某些固有特征,而且带来了许多新的引人注目的变化,如意识形态的媒介化、意识形态的扩大和深化、意识形态的含混性和矛盾性以及意识形态内容的扩展等. 相似文献
11.
李西建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81-86
当代中国消费意识形态的生成与建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文化现象,它对当代社会心理与国民性格及精神已产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影响。本文以西方消费意识形态的理论及实践为参照,分析了当代中国消费意识形态产生的社会基础与条件,并通过对消费意识形态内涵的探讨,进一步论证了它对国民生存方式及日常生活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文章同时分析了消费意识形态作为隐蔽的霸权的内在秘密,提出了趋向生态文明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2.
消费主义成为一种意识形态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产物,也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结果,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化具有内在的逻辑条件和原因,它是生产逻辑、符号逻辑、资本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三个逻辑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从而使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在本质上具有虚假性特征和危机。 相似文献
13.
消费主义批判与消费伦理之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消费社会主导价值观的消费主义是资本逻辑的必然.消费主义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态势的同时,也使现代社会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等伦理困境,表征着消费主义的局限性.这一局限性成为消费主义批判的逻辑前提.反思、消解、超越西方的消费主义,自觉地建构合理的消费伦理,有助于推进正处于由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过渡的当今中国社会健全的发展和新型的社会秩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当人际关系变得可供消费之时,必然会造成人际纽带的脆弱,妨害“道德自我”的生成,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败和共同行动的不可能性.本文从消费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现况、根源及突围的可能性论述了鲍曼对消费社会中人际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在布希亚的消费社会思想体系内,布希亚通过其对“女性范例”的解说表达了其女权主义的思想。他认为作为消费社会的规训手段,“女性范例”发挥了意识形态的功能——通过符号价值体系的灌输、规训,使得女性对其自身的消费成为可能。在这样的表达过程中,布希亚的女权主义思想表现出了后现代女权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16.
消费社会不同于其他社会的特征,早已在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得以体现。在实践维度上,消费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追求,通过对人们消费行为的影响,正对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从一个社会整体性的健康发展角度来看,这种导向作用可以分为积极的导向作用和消极的导向作用。面对消费社会带来的信仰危机、生态危机,应积极倡导负责任的消费。负责任的消费,应从制度和文化两个层面来克服消费主义,并努力建立一种健康积极的消费伦理。 相似文献
17.
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关注的今天,如何让消费者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尽可能减少消费对环境和社会的负面影响,从而实现社会责任消费更广泛而深入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成为了当今学界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在国内外相关学科开始陆续关注和探讨社会责任消费的背景下,消费社会学却很少关注社会责任消费。特别是在我国消费社会理论的形成过程中所呈现的极端批判性倾向使得我们的消费社会学几乎失去了审视社会责任消费的视角,造成了要么对其熟视无睹要么缩手无策的困境,进而导致了我国社会责任消费的社会学研究的缺失。而基于对批判性消费社会理论反思基础上提出的消费的三相理论,则为我们大大拓展了消费研究的视野,是我们探讨社会责任消费时值得借鉴的。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是个普遍商品化的社会。在现代社会,意识形态已经取代政治、军事而成为社会上占支配地位的控制形式。商品构成现代消费社会实施意识形态统治的前提,同时,大众媒介作为现代社会特有的产物,为这种统治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作为法国当代最重要的社会思想家之一,鲍德里亚不仅对以消费主义为特质的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作了深入的剖析,同时也对以电子媒介为代表的大众传媒的社会性后果进行了哲学上的批判性考察。虽然他的这种媒介批判理论具有很大的启发性,但是由于这种否定性批判割裂了符号逻辑与生产逻辑的内在关联性,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马克思经典理论的合理吸收,因而走向了马尔库塞式的大拒绝思路。作为当代重要的文化景观,符号消费及商业广告显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受众也不是一击就倒、毫无辨别力的"靶子",相反,今天的受众对传媒的负面信息具有很强的地域能力,文章从这个视角出发,对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的相关理论进行了一些反思。 相似文献
20.
消费·消费文化·消费主义——从使用价值消费到符号消费的演变逻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传统经济学奠定了对消费的最初界定,即消费即是对使用价值的消费。然而,消费不只是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文化行为,只有离开使用价值消费的经济学视角才能深入到消费的本质,消费文化就是对使用价值消费的背离,但这种背离在消费主义流行的时代则走到了一个极端,又带来某种后现代的弊端。文章以此为线索,厘清了消费、消费文化与消费主义的关系,并力图梳理从使用价值消费到符号消费的演变逻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