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刺史是抵御灾荒的主体,灾害发生后,刺史需及时上报朝廷并积极御灾。但由于当时救灾思想、救灾手段的落后及救灾程序的限制,唐代刺史并无及时处置灾情的权力,因而救灾效果也不理想。  相似文献   

2.
教化百姓是唐代刺史的基本职能之一,因而唐代刺史非常重视对治下百姓的教化.唐代刺史推行教化的手段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宣布德化、发展教育、移风易俗、旌表忠孝节烈等,并且往往将以上几种教化形式综合推行.积极教化百姓,对稳定唐代地方社会秩序,对文化的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唐代刺史的任期与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刺史的任期,就总体情形来看,绝大多数州郡是符合制度规定的,某些重要州府,无论是在唐前期还是后期,普遍存在任期偏短的问题,这也是朝廷屡下诏书纠正的问题.与此相反的是,偏远州郡刺史的任期则存在过长的问题,但范围比较有限.唐代前后期,南北方州府刺史任期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一般而言,北方诸州郡刺史任期在唐后期普遍延长,而南方诸州尤其那些所谓富庶之州的刺史,在唐后期则普遍存在着任期不够的问题,这反映了唐代中后期南方州郡地位的上升.  相似文献   

4.
客洪刚 《兰州学刊》2011,(12):86-91
唐代皇室成员出任刺史的任期与地域分布呈现以下特点:其一,唐代皇室成员出任刺史遥领和不之任人数明显高于普通刺史;其二,唐代皇室成员出任刺史所在各道、州郡任期时间不均衡现象突出;其三,"重首轻足"方略明显。这种特点的形成是各个时期的朝廷根据当时的政治、社会状况等因素进行调整的结果,皇室成员出任之地多与所任州郡地理位置,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战略地位、历史地位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5.
在唐代的州级官员中,明确具有与军事行动相关职掌的官员是刺史,州级具有一定的军事职能。唐代刺史的“使持节某州诸军事某州刺史”并非虚号,而是与刺史的军事职掌及州级的军事职能相符的。唐前期,刺史对州郡兵的军事权力有限,刺史对州郡兵有领兵权而无发兵权,普通州级对州郡兵的军事职能较弱,中央拥有对军事的绝对领导权力。唐后期,在藩镇长官兼治所州刺史的情况下,这些刺史拥有对州兵的绝对军权。而属州刺史对州兵的权力也根据不同情况,而有强有弱。同时,刺史还参与府兵、镇兵、团结兵等兵种的管理和领导,并参与募兵。  相似文献   

6.
唐代官员不愿外任刺史,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学术界通常的观点认为,唐代官场存在着较为浓厚的重京官轻外职的风气,是造成官员不愿担任刺史等地方官的主要原因.这种观点并无不妥,但不全面.笔者认为,官员是否愿意外任刺史,与将要赴任之地的自然及人文环境之优劣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唐代刺史与旌表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唐代旌表制度上承两汉,下启两宋,具有非常明显的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在唐代中央和地方刺史的大力提倡与"教化"下,唐代的旌表制度更加系统和完善,旌表的规模也更为庞大,对维系唐朝的统治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唐代旌表行为的泛滥,也使旌表制度走向了"异化".  相似文献   

8.
汉代刺史制度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云贵 《人文杂志》2003,(2):113-117
刺史制度是汉武帝在秦御史监郡和汉初丞相史出刺基础上的独创 ,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汉代刺史制度的形成、发展与演变都有着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刺史制度的形成、演变与两汉政治休戚相关。刺史、州牧的地方官化是东汉政权瓦解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汉代刺史制度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刺史制度是汉武帝在秦御史监郡和汉初丞相史出刺基础上的独创 ,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汉代刺史制度的形成、发展与演变都有着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刺史制度的形成、演变与两汉政治休戚相关。刺史、州牧的地方官化是东汉政权瓦解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刘运玺 《学术论坛》2007,30(9):164-167
两汉刺史制度是在不断的制度创新中发展起来,在武帝元封五年正式确立,并以其独特的"居无定所"、"分部行刺"、"秩卑权重"为两汉吏治清明提供了很好的保证.但同时剌史制度也在刺史的不断越权中异化,逐渐成为中央统治上的隐患.东汉末年,刺史州牧藩镇割据,两汉刺史制度寿终正寝.可以说,保证刺史的独立性和纯粹性是刺史制度良好运行的关键.深入研究两汉刺史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也为我们今天的监察制度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唐代著名大宦官高力士出身于岭南大族冯氏,其家族势力很大,最盛时曾控制岭南二十余州。其祖父、父亲长期任潘州刺史,武则天统治时期,冯氏家族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十岁的高力  相似文献   

12.
画扇判案     
苏东坡要到杭州做刺史了。这个消息一传出,刺史衙门前天天都挤满了人。老百姓想看一看苏东坡上任的红纸告示,听一听苏东坡升堂的三声号炮……可是,大家伸着脖子等了好多天,也没盼到。 这天,忽然有两个人又打又闹地来到了衙门前,把堂鼓擂得震天响,呼喊着要告状。  相似文献   

13.
张田生 《兰州学刊》2008,(12):143-144
两《唐书》中关于独孤信见到孙思邈之事是孙思邈生年考证的一条主要材料。然而,由于史料对独孤信同一时期所任官职有三种记载——大都督、总管和刺史,故而一些学者提出这一材料不足为信。事实上,从职官制度考察,总管是由大都督演化来的,刺史也曾兼任都督。三种职官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使得史家对独孤信官职记载用了三种名称,给后人造成了误解。因此独孤信见到孙思邈之事是可信的。这是对孙思邈生年考证的新的推进。  相似文献   

14.
<唐刺史考全编>是撰者对原考的一次细致、全面的补订.与原考相异之处主要在于一,调整任职时限;二,增减条目;三,增加新的资料;四,增加索引.该书不仅内容丰富,具有多方面的价值,而且在学术方法上表现了对前辈大师的继承与发展,堪为当代文献整理之示范.  相似文献   

15.
卷四<齐本纪上> "(永明三年)八月……乙巳,以行宕昌王梁弥颉为河、凉二州刺史,封陇西公、宕昌王."(中华书局1975年版校点本,下同.第120页) 按:"乙巳",<南齐书·武帝纪>作"丁巳".是月乙未朔,乙巳为十一日,丁巳为二十三日.考本条及<南齐书>上文又出"乙未",为月之朔日;<南齐书>下文又出"戊午",为月之二十四日,先后皆相合.则二者未知孰是.  相似文献   

16.
晚唐诗人杜牧曾五次担任郎官,这在唐代诗坛是绝无仅有的。唐代诗人担任郎官现象比较突出,但多数人在郎官任上得到提拔,而杜牧十年之间从膳部员外郎到吏部员外郎,职级不动。杜牧的职官角色在郎官与刺史之间转变,五任郎官,四任刺史。长期的宦海生涯对他的思想与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由早期的壮志情怀逐渐转变为看淡仕途,甚至生发出退隐的思想。与此相应,其诗文创作的体裁与题材都有明显的变化,反映了他的真实心态。  相似文献   

17.
《卷二十一·文惠太子传》 "升明三年,太祖将受禅……出太子为持节、都督雍梁二州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随郡军事、左中郎将、宁蛮校尉、雍州刺史."  相似文献   

18.
东海县作为唐代难得的海岛县,海州作为唐代不多的负海州,在海外交通与地域文化的双重影响下,其州县关系呈现较为特殊的面向。新罗人在海州居住,以及遣唐使船的不时到来,为海外交通之明证;海州地域的鱼盐之利,东海县与海外的贸易,则共同促成海州滨海经济的繁荣。由此也带来州、县之间的利益冲突。《王宗本玄堂记》所记载东海县令王宗本对海州刺史“苛剥不道”的抵抗,就是这种冲突的一个案例。从田横以来一千多年的海州地域勇于反抗的社会心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作为田齐后人王宗本的胆魄。当然,海州地域的州县关系并非一直冲突,大部分时间为和平共处阶段。东海县令往往配合海州刺史的动作,海州刺史则常常做出善政的举措。  相似文献   

19.
唐晓涛 《学术论坛》2003,(2):108-112
以岭西地区贬官最集中的桂管经略使辖区为切入点 ,考订唐代贬往该地的贬官人数 ,补录了清要京官“出为”桂管州刺史、量移官及方志、笔记等记载的贬官 ,并按州对贬官的数量、补录的依据、贬官在桂的时间等问题进行逐一考析  相似文献   

20.
《卷三十二.王琨传》“出为持节、都督广交二州军事、建威将军、平越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中华书局1972年1月版点校本,第578页,下同)按:中华书局校点本《校勘记》云:“‘平越将军’,按《宋书.百官志》有四平将军,无平越将军。广州刺史往往带平南将军军号,‘平越’疑‘平南’之讹。‘平越中郎〔将〕’张森楷校勘记云:‘有平越中郎将,无平越中郎。’按《通典.职官典》:‘平越中郎将,晋武帝置,理广州,主护南越。’此脱一‘将’字,今补。”今考《宋书.百官志》,建威将军,官第四品;而四平(平东、平南、平西、平北)将军则官第三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