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融合古今 汇通中西——略论吴文化的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我们讲的吴文化,是吴地区域性大文化。它同中国其他区域文化一样,是中国文化的子文化。从它的历史发展来看,它是最富开放、变革的文化,充满融合、辐射的功能。因此,它的覆盖区是中国历史上以及当今最富裕的地区,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最有希望的地区。我们所说的吴文化地区,是指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下游金三角地区,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太湖南侧的杭州、嘉兴、湖州,长江以北的南通、扬州等地区。吴文化地区处在长江下游三角洲,它同长江中游的楚文化地区和上游的巴蜀文化地区,构成了一条长江经济文化带。黄河哺育了中国的古…  相似文献   

2.
近代吴地女性文化的变迁□许周鹣吴地女性文化的变迁在封建社会与近代社会交替之时,吴地女性较早地摆脱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挣脱封建宗法制度的控制,走出传统封闭文化的怪圈,跨入近代社会。吴地女性文化的变迁一方面与封建末世吴地女性文化的特点有内在联系,另...  相似文献   

3.
<左传·定公六年>突兀提及了一个历史人物"吴大子终累".后,其人在<左传>中再无记载,亦无补记.后世诸多文献,如西汉时的<史记>、东汉时的<吴越春秋>、西晋时的<春秋经传集解>、唐代的<吴地记>、南宋的<吴郡志>、元代的<吴越春秋音注>、明代<东周列国志>、清代<曲园杂纂>等,都对这一历史人物与吴王阖庐(阖闾)、夫差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解析.在梳理与之有关的学术论述后,着重指出:吴地这一历史人物引发历代不绝如缕的评述、争论,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术论述链条.其背后,展现的是吴地学术的涓滴成水.同时,它也清晰地构成现代苏州经济生活中某些产业(如旅游等)的丰厚人文基础.  相似文献   

4.
传统生育观是吴地传统人口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以传统社会的生活环境为前提,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吴地人口历史状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传统生育观起着根本性的导向作用.现当代吴地社会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但传统生育观并未退出社会生活的舞台.其不仅成为当代吴地人口问题的重要思想根源.也是当代吴地人口控制工程中的传统难题.要根本解决吴地当代的人口问题,就必须全面检视和改造传统生育观.吴地传统生育观在总体特征上与中国传统人口思想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尽管吴地的传统生育习俗与其他文化区域有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对这一课题的进一步研究具有跨区域的意义.需要提出的是,宋元以来的吴地一直是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这就使吴地在传统人口思想与人口状况的研究中,具备了一定的典型区域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中所说的吴人是指长期生活在吴地(以太湖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的汉人群体;吴人心态则指在吴人中常见的、具有区域文化特征的群体心理活动状态;吴人心态传统特征则着重指融化在吴文化传统中的共时态的吴人心态模式。本文展开论述的基本逻辑关系就是从历时态的丰富多采的吴人心态表现形式中,探索历代吴人心态因时而变的发展轨迹,力图归纳出能够代表吴人心态的核心内容并显示其特征的观念体系。  相似文献   

6.
文章先从考古发现上证明“太湖地区的吴文化直到春秋晚期才繁荣”这一现象入手,进而推出一系列考古学佐证,揭示宁镇地区湖熟文化与吴文化之间的传承演变关系;并结合当时地形地貌的推断、“横山”“梅里”等相关地名的记载与传说、“吴”之名称的来源,从考古、史籍以及地理学、古文字等诸多方面加以论证,得出了吴国及吴文化应是以宁镇地区为发源地,继而不断向太湖地区扩张,最终繁盛壮大于此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魏宏远 《学术界》2012,(2):147-156,286
明代中后期王世贞主盟文坛,其长期在吴中弇园家居,接纳四方文友,相互诗文唱和,吴中成为当时的文学中心。此后,袁宏道倡"公安派",钟惺、谭元春引"竟陵派",相继崛起,并对吴地文学大加挞伐,"楚调"盛极一时。在"楚调"衰弊之际,吴伟业编纂《太仓十子诗选》,沈德潜选编钱大昕、王鸣盛等吴地才子之作成《七子诗选》,皆有使"吴风"再兴之意。"吴风"、"楚调"此消彼长,地域文学、权力文学在"边缘"与"中心"的位移中相互碰撞、嬗替,彰显出文学话语权的纷争。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文化经济发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经济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它提示了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依存及一体化,突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代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均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文化经济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高度一致的.文章深入分析了文化经济的科学内涵与科学发展观的密切联系,提出从三个方面大力发展文化经济.  相似文献   

9.
吴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者按吴文化是区域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有过辉煌的历史,并产生了灿烂的现代文明。几十年来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形成了特定的吴文化学(简称吴学),江苏省锡山市农民兴办的吴学研究所以及一些高等院校、研究单位所成立的吴文化研究机构和广大的学术工作者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产生了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本刊将陆续刊载这方面的文章,以推动吴文化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前言吴学,是吴文化学的简称。这是吴学研究所建立以来以吴地区域性大文化为研究内涵提出来的学术概念。也是吴文化研究在当代的发展。本文研讨的内容,是以吴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富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关于富民阶层的社会作用,时人有许多肯定的议论,认为他们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社会内部发生变化的强大动力,在国家的赋役承担、经济发展以及地方的社会管理、经济文化、灾荒赈济、公共设施建设、助君"养民"等各项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关于"以德治国"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德治国"思想具有成熟而丰富的内涵,对其应作全面深刻的理解,德治在国家治理中是一个系统工程,无论是在法治领域,还是政治、经济等其它社会领域,都发挥着无法取代的作用.而且,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理性,表达并设定一定社会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它们引导着社会发展方面,规定着社会发展目标.这些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深深渗透在政治、法律和经济生活等各个领域,在政治领域、法律领域以及经济领域都有相应的德治体现.  相似文献   

12.
唐五代时期,三吴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三吴为核心的南方经济总体实力超过了北方,经济重心由北向南开始转移。在此条件下,三吴的社会文化也向前迅速发展,并对人民的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宗教信仰是其表现之一。唐代杜佑的《通典》州郡十二以苏州、湖州、润州为三吴,稍后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卷25)中也以三州为三吴,说明唐人所指三吴主要为太湖流域。本文所指的三吴地区为唐代的苏州、常州、润州、杭州及湖州。此五州环绕太湖周围,中有江南运河相连。  相似文献   

13.
1早在旧石器时代,太湖三山岛上就已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新石器时代宁镇地区出现了北阴阳文化和湖熟文化,这些常被人称为先吴文化。公元前11世纪,泰伯奔荆蛮建勾吴,最初中心在无锡一带,春秋时期迁到苏州,直到夫差败亡于越,这九百年的历史一般称为狭义的吴文化。以后的吴文化一般称为后吴文化。但是,我们将要使用的吴文化是个广义的概念,指的是通史性的吴地区域文化。其区域是以太湖流域为腹心的宁沪杭三角  相似文献   

14.
文化品牌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在儒家核心价值观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情义"文化不仅为山东提供了鲜明的地域形象品牌,而且也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元素,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对山东"情义"文化作系统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不仅能为山东文化品牌的塑造、区域"软实力"的增强提供新的视角、新的理论增长点;亦可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新的理论元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5.
鲁杰  颜毓洁 《江汉论坛》2005,46(9):17-19
本文通过我国现阶段"共时性"经济伦理、经济形态对经济伦理形成的解析,以及我国经济伦理的分析,探讨如何使得"共时性"的三种经济伦理整合为工业经济伦理,使得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伦理成为社会发展的软生产力.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十二五"发展主题是"科学发展",发展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此,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谋划广西"十二五"发展,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把推进社会改革放在突出位置,落实国家民族政策,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有利于文化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7.
资本时代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关系的互动凸显了民族文化的焦虑.资本时代,商品经济是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关系经济动因;现代科学技术为其鸣锣开道;文化和宗教的原因是其文化缘因.所以厘清资本时代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需要"经济场域",从而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疑问作出合理的思考、判断和选择.  相似文献   

18.
刘进才 《中州学刊》2007,(4):212-216
1907年,留法学生吴稚晖、李石曾、褚民谊等在巴黎创办无政府主义刊物《新世纪》中文周刊,该刊物以近代以来流行的进化论作为自己的理论资源,并诉诸革命、公理等现代性的价值理念,发出了"废除汉字"、"径用万国新语"的语言变革主张,开启了打碎汉字传统、除旧布新的语言变革潮流.围绕"废除汉字"和实行万国新语的论争,足见当时不同的文化观念及思想背景在这一领域的呈现和碰撞.不管是国粹派基于民族文化留存所表现出的炽热的语言民族主义情绪,还是新世纪派以进化论相标榜、废除汉字以改造种性、世界大同的美好想象,都寄托了他们对于民族文化和未来社会的积极思考.  相似文献   

19.
吴是古代虎氏众多名号中之一,其地望应在江西樟树吴城,历史上大伯奔吴实际是周族委派太伯、仲雍率领自己宗族,到吴地联络虎方,共图灭商大业。  相似文献   

20.
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兼论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与经济密不可分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对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一直存在很多误区,典型的就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理念,指导了中国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城市的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工作.十七大以后,文化软实力在国家发展中地位的逐步确立,标志着社会发展理念的日趋成熟.与经济相比,文化更接近社会发展的价值与目的.文化与经济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经济搭台、文化唱戏"才能实现文化繁荣、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