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西出土的汉简中有大量有关居民饮食生活的记载,真实地反映了汉代河西居民的饮食文化,对研究汉代经济社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河西地区汉代文物资料中有关"竹"的信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西地区发现的汉代竹简、竹简削衣以及种类颇多的竹制用器,说明竹在当时当地社会生活中的意义.汉简文字中也多有体现这一现象的内容.许多迹象表明,取用这些竹材的竹类生长地,不会距离发现地点很远.竹类是对温湿条件要求较高的植物.相关历史事实,有助于我们理解汉代河西及相邻地区的生态环境形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所用民族一词,系按我国的传统用法,即指历史上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人们共同体。关于汉代对河西的开发,前人著述不少。本文着重探讨当时的河西四郡是否有少数民族存在,顺便提及这些少数民族在河西开发中的作用。众所周知,汉代对于河西的开发主要是汉人(当时被称作秦人)进行的。正如谭其骧先生在谈及汉代对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的开发时所说的:“在公元前二世纪末,把在匈奴占领时期原是牧区的河套河西开辟成为农耕区的,无疑是汉族的劳动人  相似文献   

4.
也论河西地区在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河西地区早在史前时期就有人类的活动、迁徙和青铜冶炼技术的出现及东传。历史上,自汉代武帝设四郡始,河西即成为"隔绝羌胡"、拱卫秦陇、经营西域的战略枢纽,对有效抵御并最终解除北方游牧政权的威胁起了关键作用。作为丝绸之路必经的咽喉要道,河西也历来是众多民族和东西方多种文化融合的舞台,对丰富、存续华夏文明,做出过极为重要的贡献。河西还曾创造出先进的农、牧、商复合型区域经济、绿洲灌溉农业等,成为盛唐时期最富庶、发达的地区之一。20世纪河西再度崛起,在许多方面重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认识、开发河西深厚的文化资源,对继承民族传统,复兴民族文化具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5.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使儒学成为汉王朝的正统思想。汉代河西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范围。统治者在经营河西地区的过程中,儒学在该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逐渐成为河西地区的官方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6.
两汉时期河西地区烽燧亭障规划营建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汉代烽燧亭障遗址的考查研究,认为两汉时期河西地区的边塞建筑无论平面布局手法、构造形式选择还是防御设施配置均显现出鲜明的中原建筑文化特征.以边塞防御工事的兴筑为契机,河西地区开始全面吸收中原的城市规划理论和建筑营造技术方面的经验."拿来主义"加速了中原建筑文化在河西地区的传播,由此而引发的建筑变革并不仅限于边塞建筑一隅,我们注意到河西地区的居住模式、城市规划以及建筑技术均发生了质的飞跃,自此该地区的建筑发展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社会经济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从循环经济的内涵及运行原则出发,分析了欠发达区域(以甘肃河西地区为例)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基于此,进一步研究了河西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策略与政策体系,并提出了河西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应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官民环境意识与行为是观察区域生态变迁的重要视角。河西走廊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清代是河西走廊环境变迁的重要阶段。有清一代,该区官民具备一定的环境意识,认识到林木在水源涵养、防风固沙上的积极作用以及人为无度开荒、樵采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等,并采取了制定林木保护法规、植树造林优化生态、禁止无度垦荒与樵采等保护环境的措施。清代河西地方官民的环境意识及行为同样存在时代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令居塞建立时间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令居塞是汉王朝在开辟河西的过程中筑起的重要军事要塞,是汉代在河西走廊所筑长城的东端,因起点在令居(甘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近年新出土的敦煌悬泉简材料和传世文献相参证,对西汉西域渠犁的屯田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渠犁屯田首开于汉武帝时,重开和扩大在汉宣帝时,其性质为军屯,并就其组织和管理系统作了探讨.进一步认为,渠犁屯田是西汉在西域推行河西屯田经验的一次成功尝试,为汉代及以后历代王朝经略西域提供了可资参考的范式.  相似文献   

11.
先秦时期表彰女性的一些内容和方式,对汉代有所影响.秦始皇为巴寡妇清修筑怀清台,当为中国古代社会旌表女性之始.汉代受旌表的女性,大致可分为孝义、贞节、贤淑三类.汉代旌表女性的方式,有树碑、图画、表门闾等.受旌表女性身份,表现出向社会较低层倾斜之势.汉代对女性的旌表,按涉及的行政级别,大体可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汉代政府通过对女性的旌表,推动了汉代儒学社会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王子今 《中州学刊》2023,(9):121-129+2
汉武帝时期列置河西四郡,打通西域道路之后,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意义更为显著。对于汉代丝路贸易具体方式的考察,限于资料缺乏,推进颇有难度。结合出土汉简资料与遗址发掘收获了解河西地区民间市场的中原织品,可以增进对于当时丝绸之路经济与文化功能的认识。中原制作染色织品史称“缯采”或“采缯”,服务于上层社会,也通过贸易等方式,满足外域需求。士卒贳卖衣物,是汉代中原织品流向河西的特殊形式。出土汉简简文与汉代遗址发掘获得的实物资料可以证实相关现象。通过烽燧遗址考古发掘出土色彩多样的纺织品,对照汉代制度“公主、贵人、妃以上,嫁娶得服锦绮罗縠缯,采十二色”与“特进、列侯以上锦缯,采十二色”等制度规定,可以推知这些多彩的纺织业产品不大可能为戍卒自己使用,而具有贩运“远国”的商品的性质。汉简所见河西军人服用多为“皁”“白”色衣物,也证实了这一点。而西汉南洋航路也有“杂缯”输出的明确记载。相关现象也可以说明汉代纺织生产的水准,以及当时社会的审美意识。而西来毛织品多种色彩的发现,也可以增进我们对丝绸之路贸易实际情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汉代郡政府行政职能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郡政府在汉代国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在国家结构中发挥着地方政府职能,又发挥着行政中介职能。两种职能的发挥,使其有效地治理着地方;又紧密地联结着中央与地方。郡以及郡县制度的完善,为汉代国家管理提供了优化模式,对汉代郡政府行政职能的考察,有助于我们对汉代国家结构及汉代国家治理形式的认识,有助于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研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论汉代的旌表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的旌表方式表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刻石表闾"、"扁表其门"、"图象其形"、树碑立祠等,都是政府常用的旌表手段.既有在闾里进行的彰表,又有在墓地、宫殿等处予以的显扬,事迹突出者还"图象百城,以厉风俗".通过汉代政府各种方式的旌表,促进了儒家伦理道德在空间上的拓展和时间上的传延.汉代的旌表方式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试论汉代盐铁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时期在盐铁手工业问题上所实行的政策,经过了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西汉初是自由经营,汉武帝后是官营专卖,东汉则实行政府征税政策.自此以后,由政府向私营盐铁手工业者征收盐铁税政策固定下来,成为汉代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基本政策.由于汉代盐铁政策对以后各朝代盐铁政策有如此重大的影响,所以,对汉代盐铁政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汉代河西的"茭"--汉代植被史考察札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汉代河西简牍资料中所见"茭",当是指饲草."茭",其实接近于"髍".居延汉简所见"大司农茭"或"大农茭",似可说明河西地区有数量可观的生长"茭草"的土地,在规划中即将辟为农田.了解居延士兵有以"除陈茭地"为任务的劳作内容,对于我们认识当时河西地区自然植被状况因人为因素改变的情形,也是有益的.河西汉简除"伐茭"外,又有关于"伐苇"和"伐蒲"的内容."苇"和"蒲"都是水生草本植物."伐苇"数量一例竟然多至"五千五百廿束",可以作为反映居延地区植被和水资源状况的重要信息.居延汉简又可见"伐慈其"、"艾慈其"事."慈其"并非"食用菜类",其实也是饲草.  相似文献   

17.
《中文信息》2008,(5):77
许三湾城及墓群位于甘肃省高台县新坝乡许三湾村,为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至唐代(公元618年-907年)遗址,海拔1488米,包括许三湾城、西南墓群、东墓群、五道梁墓群。许三湾古城具有良好的河西古文化化旅游资质,  相似文献   

18.
杨昶 《江汉论坛》2007,(1):109-113
本文从明代的资源理念和环境意识、森林植被与林木资源、水资源与水利设施、土地资源及地力、生态农业及生物技术等方面,探析时人在资源环境领域的理论建树和实践举措,重点考察其超前的思想观念及节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指出明代在资源环境领域的贡献,乃是奉献给整个人类文明的珍贵礼物.  相似文献   

19.
<正> 古代河西是民族杂居之地,羌、匈奴、汉族是其中主要民族。汉魏以降,北方各民族奋起参预政治,介入北方社会事务。适应这一形势,这三个民族也在河西地域中积极探索本民族的命运之路。这种探索活动,也就是它们历史作用的主要方面。一首先是羌族。汉代人讲“河西斗绝,在羌胡中”,又讲“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说明它是河西最主要的民族。魏晋以后,河西羌的命运不景气。当关陇羌赫然建立起后秦时,它只能在河西割据政权的夹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的黑城遗址及其附近的“居延古道”是我国草原丝绸之路交通贸易的重要孔道.这条维系东西方贸易和南北交通的便径自汉代开通以来,一直是联系中原与西域.以及北非、东欧诸国的交通要津.早在汉代的史籍中有关“居延古道”的记载就不少,汉武帝时,霍去病就曾通过这条小径,南“攻祁连山,扬武于(角乐)得”城而得有河西四郡.①稍后的李陵也是沿此道北出居延,循“龙城古道”而至浚稽山;虽然他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