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民国时期甘青宁地区的图书文化事业发展大体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平稳、渐进到迅猛发展的过程。文章从甘青宁地区信息业发展状况、寺院印书院及藏书、图书馆建设等三个方面对民国时期甘青宁图书文化事业发展作了简要介绍和论述。  相似文献   

2.
地域文化与文学小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任何一个民族的早期文化,都受区域环境所制约,而表现出区域性特点。一个民族的文学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的区域性必然影响到文学。这种影响涉及到某地域的自然环境、传统风习和社会历史诸方面。中国早期文学,如《诗经》、《楚辞》具有浓郁地地域文化色彩。在秦汉统一、地域文化融合之后,地域文化与文学仍然有着某种联系,只是其存在形式及其表现产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3.
"东北作家群"是中国左翼文学中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方面,在东北地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多民族文化相互交织的文化景观下,东北广袤的黑土地孕育了特殊的民族心理与深厚的文化积淀,为东北作家群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土壤和浓郁的地域色彩;另一方面,面对"九一八"事变之后家破人亡的惨状,东北作家群体裹挟着家仇国恨的激愤,他们富有情绪化的创作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鲜明的国家意识,稍显稚嫩但却深切而真实,形成一种"国家话语"的另类书写模式。正是这种"另类"模式吹响了国家话语书写的时代号角,不仅对同时期左翼文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自身也蕴含着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文学是文化系统中的子系统,因此,无论对文学作品作静态分析,还是对文学过程作动态观照,都可以看到文化对文学的制约和影响。民族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规范与影响使得当代藏族文学在精神源头和艺术形式上承接了民族艺术经验和相应的价值观念,从而使其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浑厚的地域特色,由此散发出浓郁的民族文化蕴味,并借此有别于其他民族或地域的文学,因而受到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的喜爱,成为当代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上的一支别具特色的艺术奇葩。  相似文献   

5.
<正>主持人语:我一直相信,文学作为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文化名片。尤其是那些全力展示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无疑会成为这张文化名片中最具鲜活魅力的、最具色彩的一张。文学关注地域,关注时代,关注活生生的人,文学才有生命力。当我们梳理和总结当代辽宁作家  相似文献   

6.
《诗经》《周易》《尚书》《楚辞》等开创了中国文学传统,在中国传统文学中从一开始就孕育和包蕴了宫庭文学和民间文学、地域文学和民族文学的诞因.虽然《 风》《雅》《颂 》《南》被视为按音乐来分类,但其中却明显隐含了宫庭文学和民间文学 、地域和民族文学分野的诱因.特别是"二南"所表现的对南方民族文化的透视和描写,极好地体现了地域文学的抒写范式,即由地域特征所表现的异质性表象与同质性精神抒写.《诗经》"二南"被列于"风"之始,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具有突出而重要的地位."二南"非以国为类,而是以地域性特征作为分类的依据,其与南方各民族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它不但是南方各民族文化的早期记录,更是中国地域文学和民族文学创作的开端.  相似文献   

7.
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甘、青、川交接区域具有多样且交错分布的经济地域类型,也使得农牧业成为该区域主要而又稳定的传统劳动地域分工,从而形成了区域内各民族不同的经济文化特征。自然、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多重制约作用使该区域经济发展还十分落后。在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即将规划“十一五”的背景下,筹划这一地区的经济开发应成为国家及相关省区着重考虑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8.
地域文学观在薇拉·凯瑟的创作过程中影响着其小说中人物身份的建构。凯瑟以地域文学创作观念,即地域的丧失、欧洲传统文化的坚守、地域主义女性文学观、印第安文化的认同等,构建了一个个多重复杂的文学地域身份,如女性拓荒者、移民"民族"身份、印弟安文化身份等,以更加细致、变通和辩证的态度阐释文学创作和地域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9.
从民族志与文学融合的视野看,转型期汉族作家跨族文学是以汉族作家的跨地域行走、跨族群交往、跨文化体验为前提,以少数族群的历史、现实及地方性知识为描述对象的文化书写。它记录了不同地域少数族群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保存了某些即将陨落和消失的部族文化传统,部分真实地描摹和还原了转型期民族地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历史变迁,从而成为一种考量民族文化保存和变异的活态文本,具有当代民族志的性质和意义。汉族作家跨族文学体现了中国多民族文学和文化内部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为推动"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建构和民族文化新格局的创建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朱双一的<台湾文学与中华地域文化>是研究两岸文学和文化渊源的重要成果,著者从地域文化角度切入,建构了一个地域、民性、文学的三维空间,把台湾文学的地域研究纳入到更加宽阔的学术视野中进行考察,在地域、民性、文学之间的互动磨合中发现台湾的文学地景.该著辨析台湾文学由其边缘位置所体现的民族文化共通性和台湾在地性,并宏观把握大陆赴台作家的群体特征,求证出他们各自的地域文化特色.该著从地域空间中探寻台湾文学的中华文化印证,颇有可论之处.  相似文献   

11.
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概念,是在历史的社会的语境中"建构"起来的。参与建构的不仅有理论家、作家,还有读者。最广大的读者群,是建构文学观念不容忽视的巨大的潜在力量。文学的定义,不但会随着历史发展的时间线索而迁变,而且会随着民族、国度、地域、人群的文化单位的不同而呈现差异。文学观念必然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但不应该造成断裂,需要寻求"文学"概念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统一。学科基本概念的建构是群体的社会性行为的结果,是历时的和共时的多种因素合力的产物。近年来,媒体传播技术的飞速进步,文学产品与文化商业的日形紧密的联结,社会大众对文学概念建构的影响力增强。我们需要把接受的文学性、审美性作为一个重点来关注。  相似文献   

12.
任何民族文学都深深扎根在本民族的社会、文化以及生活的土壤之中。由于地域、历史等原因,各民族的文学发展在其速度和程度上有着明显的差距,但是随着民族封闭性的逐渐打破和文化交流的不断进行,各民族的文学都得到丰富和长足的发展。由于中国和朝鲜的地缘关系、历史关系和汉文字的使用等诸般原因,两国之间的文学交流,较之东方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更加频繁。  相似文献   

13.
各民族、国家、地域由于种种原因必然存在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不同民族、国家、地域的文化又都对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活动产生着不可避免的影响。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了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个体种族文化身份、社群文化身份、民族国家身份、全球性文化身份是少数民族文化身份的四种基本构成。当代羌族文学创作的文化认同主要体现在多民族的边缘地域文化影响下,对多民族文化的欣赏与兼容的文化态度,在中华文明共同体发展进程中的族群历史记忆抒写和对当代中华民族与国家的深厚情感,以及在全球化文化背景下的身份探寻。当代羌族文学创作较典型地体现了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中的认同、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民族文学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20世纪中国各民族文学而言,它无疑是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生长、发育和形成的。它不仅从民族地域文化、民族口传文化、民族宗教文化、民族风俗文化中汲取了丰厚的写作资源,而且广泛接受了时代主流文化、汉族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这种文化与文学的互动虽形态各异,却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民族文学话语形态乃至表述方式的生长机制,并显示出民族文学发展、演变的某些规律,凸显出民族作家文学创作的文化动机。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金代西京为辽金时期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社会影响。西京又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交接地区,既有少数民族性格纯朴豪放,又有中原家族重视读书教育的多元特征。西京刘氏家族秉持地域文化传统,耕读传家、崇儒重教,对金代科举文化、理学传播、史学传承、文学创作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刘氏联姻家族也表现出重科举、重文学、重操守、重吏能的地域文化特色,在金代士大夫阶层形成强大的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80年代兴起的寻根文学,立足于本民族文化,力图以文学的形式挖掘到中华民族得以振兴的“根”。不同地域的文化,使寻根文学具有了鲜明的地域性,在各个文化板块中,不同的色彩所对应着不同的地域文化特性。其中红、黄、白、绿、黑所具有特定的指向性和隐喻性,把各地域文化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内涵深刻的揭示了出来。  相似文献   

18.
甘、青地区在历史上就是多民族不断迁徙、分离、汇聚、融合的民族走廊,当地世居民族和频繁流徙的各族体间呈现出不断接触、融合的态势。本文以青海土族家族谱、口述史文本为个案,通过对甘、青地区的河湟谷地、河西走廊交接的多民族或族群混杂汇聚地域的历史人类学考察,深入分析这一区域多民族族际交往与民族融合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80年代以来,民族文学史和地域文学史的建设已取得很大成绩。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民族地域文学史的研究,是构建大中华文学史的必要一环。本文以《内蒙古当代文学概观》为例,说明了多种民族地域文化撞击带给文学发展的杂交优势,分析了局部与整体在思想上同大于异、在艺术上异大于同的文学特点  相似文献   

20.
作为精神现象的文学,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学,是和特定的地域环境、民族宗教文化紧密相关的。少数民族地域环境的差异性以及各少数民族之间不同的宗教信仰构成了不同的文化氛围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