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审美现代性所彰显的审美独立与救赎,在沈从文的文论中成为一个对西方资源与中国传统资源共同改造和穿越的中国式问题.沈从文主张审美与艺术的相对独立性,反对传统的文以载道思想.但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精神境界提升,将审美与启蒙功用联系在一起,从而扩展了审美范畴的社会现实意义.与此同时,沈从文把思想文化的改造和人的启蒙教育联系在一起,使中国现代审美追求具有启蒙和人的心理本体建设的人文精神.其文论充分体现了中国现代审美理想的时代特征、民族精神和现实指向,构成了中国审美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现代传统.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中,由于从事文学创作活动本身也是古代文人"以自表见"的一种重要方式,这一文人存在价值的"自我表现"意识就与具有"表现论"色彩的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不可避免地取得联系.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文学、文论的文化精神和民族品格,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探视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和谐思想源远流长,而《中庸》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包含着和谐思想。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重新审视和发掘中庸思想中的有益成份,尤其是中庸思想中的和谐思想,对构建全面、谐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宋明理学的精神内核有着相当丰富的内涵,有利于培养民族精神以形成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宋明理学具有的以爱国爱民、平天下为内核的忧患意识和济世精神,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统一团结的社会理想与精神支柱,这是一种"经世致用"、"天理之和"、"公天下"的新境界,也是宋明理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论源远流长,是华夏民族审美体验和艺术实践的历史结晶,是人类文化艺术遗产中的瑰宝,具有普遍的美学价值.这种普世价值在全球化语境中,通过中外文学的交流比较研究,正在日益显现出来.事实上,这种普世价值的显现,不仅是当下中国文论研究的新视点,体现了学术空间的进一步拓展,也是中国文化贡献于人类、与世界分享自己艺术情怀的一种表达.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古代文论之所以一直徘徊在"失语"的边缘而无法自拔,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当代人在对古代文论进行阐释时缺少了一个重要维度--生存论.事实上,与西方文论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完全不同,中国古代文论始终是一种对文学的诗性文化研究,它所关注的终极目标是文学中的人以及人的价值追求与理想人格的塑造.这种独特的精神旨趣从根本上决定了当代阐释活动的生存论指向,印通过对古代文论话语的阐释,把握古人的生命体验与生存智慧,进而通过这一渠道进入到古人的精神世界,最终实现今人与古人在生存意义上的对话与交流.质言之,进入古人的心灵世界,对古代文论作出富有深度的开掘,应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根本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7.
燕连福 《理论界》2004,1(6):322-323
尽管中庸思想作为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哲学范畴,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人们对其评价却是褒贬各异。毛泽东对中庸思想的两种评价,从发展的观点出发指出了其积极因素,从历史的观点出发指明了其消极实质,从而从方法论角度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中庸思想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的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中国文艺理论的前沿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中国文艺理论是在与西方文论互动中进行前沿思想对话的。在全球化语境中 ,西方文论对当代中国文论的影响是明显的 ,但这并不等于中国文论界不能提出自己的新问题和新思想。从生态美学上看 ,这种对西方文论播撒脉络的考察 ,是中西文论和文化的一场跨世纪的对话 ,正是在这种对话中 ,中国当代文论的真实状态和前沿问题呈现出来。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清理当代中国文论的前沿问题 :传统与现代的“中西之争”与“古今之争” ;新世纪文化价值生态意识与话语空间 ;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论精神自觉 ;西方文论播撒中的中国文论处境 ;在后现代多元化和边缘性中坚持“文化互动” ;后殖民理论对重释中国的方法论意义 ;传媒文化与中国思想传播 ;多极时代中国身份的“重新书写”。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学的乡愁主题是贯穿中国文学史的一个原题、母题,它得力于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话语对悲愁思想艺术价值的深刻认识与有力倡导,抒写离散、乡愁情结,并加以艺术审美提升,构成了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基本话语范式甚至是精神狂欢现象,这种以悲愁审美的倾向体现出了中国文学立足人间、重视现实、珍惜美好的基本风貌情怀.而中国古代文论与文学并驾齐驱,其互文性更是展现出感发、创作的才情与胆识.  相似文献   

10.
杨静 《理论界》2009,(8):38-39
"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核心,也是当代社会的价值追求.本文旨在探讨古老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和谐社会的相通之处及内在契合点,从一个侧面说明儒家思想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以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古老的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传统的农业经济以温饱舒适为追求目标,上升到文化层面则表现为追求精致,满足视听上的享乐.这种特定的文化基调使中国文化在精神乃至器物的精致性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心理上却积淀了安乐主义.我们要从传统文化的根源上去体认他的精华与糟粕,在新时代,新世纪,让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一起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2.
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类精神现象,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理论出现后,"梦意识"在现代思想领域引起了巨大反响,推动了西方现代文艺美学的发生和发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唤醒了我们对于中国古代"梦思维"的兴趣和关注.所谓中国的"梦思维",既是对中国传统文献、特别是文论中一系列有关梦的认识与理论观念的辨析,也是打通中国文论与西方文论在有关梦意识方面隔膜的一种努力,试图在不同文化理论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和"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形成和发展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关于中和精神的思想体系.分析研究、发掘弘扬传统中和思想所蕴涵的积极合理的思想内核,对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精神资源,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李天道 《天府新论》2007,46(5):140-144
在消费时代物质泛化的当下,文学的既得价值和利益,随着文学边缘化的形成,正在进行着解构与重构,中国传统美学在内的中国文化是我们重建当代文艺美学理论的重要的思想与精神资源,需要我们运用现代理论去加以激活。激活传统的美学精神,重构当代文学的人文生态,这涉及到站在时代的角度重新阐释、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论与美学思想的人文精神和雅俗审美意识的当代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6,(5):116-122
"人民性"问题是文艺创作与批评的核心问题。深入研究"人民性"文艺创作与批评的思想和学理基础,有助于学习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精神。新时代语境下,"人民性"文艺创作和批评的学理资源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理论,是"人民性"文艺思想生成、话语表现的逻辑起点;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民本"思想、"人学"文论,为当下"人民性"文艺理论的思想建构、文化传承提供了话语资源和精神血脉;中国现当代"文艺社会学"思想、"人本主义"文论,为文艺创作与批评的"人民性"本质认识、内涵掌握创造了条件和语境;西方文论中"现实主义"的理论阐发,可为"人民性"文艺创作与批评的问题反思、艺术表达提供思想资源及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16.
论六朝佛学对中国文论精神的升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论具有丰厚的人文精神蕴涵,然而这种传统的精神蕴涵到了汉魏之际,面临着新的问题。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以及玄学观念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解脱,需要新的宗教精神的介入。佛教在这时候适应当时人们的需要,对于文论的精神价值作了深化,影响到文艺理论领域,使汉魏以来的文论精神蕴涵具有多元交融的特点既有儒家思想的延续,亦有道家与玄学的创辟。两晋之后,佛学从宗教境界的层面,提升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文论的思想境界,使文艺精神具有了更深的形而上意蕴,对文艺理论问题的思考愈趋深邃。显示出中国古代文论的精神价值体系多元共生、互相融补的特点,直接促成了《文心雕龙》的诞生,并且影响到唐宋时代佛学向禅宗方向的转化。深入探寻这种成因,是了解中国古代文论人文底蕴与精神蕴涵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激活其现代价值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许丙泉 《天府新论》2012,(1):157-160
意境是中国传统文论的重要概念,是中国古代各种艺术创造的最高追求.意境的创造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种植庄稼、呵护禾苗的农业活动决定了中国古人的生存方式,也决定了他们建构精神世界的方式.他们的思想情感中饱含着生命的意识,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草木鸟兽、日月山川、雨雪风霜,感受富有生命意味的宇宙自然,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意味深远的精神世界——意境.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探讨交感诗学思想形成的价值母体、文化语境及其基本的嬗变形态,通过对其艺术内涵和现实意义的梳理和探索,总结出"物感-兴观-交感"三个主要的阶段性样态,并进行对比和观照,追问它在普遍"失语"的中国文论处境下能否或如何对价值重建提供一种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9.
从"五四"运动看当前的文化讨论,无论是从价值取向方面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还是在历史取向中考察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都会找到中国近代思想的终点和现代思想的起点.所以现在仍然需要"五四"运动的时代风范及其韧的追求精神.我期待着这方面的研精覃思之作,而自已只不过想在这短短的笔谈中提出如下看法:文化发展中的价值取向离不开历史取向.  相似文献   

20.
在不同文化、社会、民族之间发生强烈冲突的时代,张岱年形成了他独有的兼和哲学。兼和思想是他在传统的和谐、中庸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吸收西方哲学的精华发展而来的。张岱年早年受到其兄张申府"三流合一"的哲学观的影响,形成"综三合一"的哲学体系,并最终形成了"工"字型的"三极哲学体系"。兼和哲学中,"兼体"概念是"兼和"价值体系中的一种本体范畴,而兼和则具有创造性、多样性、统一性。兼和理论能够普遍适用于处理社会中复杂的阶层之间以及各种宗教与哲学派别之间的矛盾。张岱年认为传统的中庸思想使人们缺乏创新的精神,必须转换为兼和的"永恒两一"对立统一的精神和价值标准。兼和理论在内涵上具有自强的进取性和厚德的包容性,而包容性是兼和价值平衡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