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春华 《学术研究》2012,(9):33-41,159
调查数据显示东亚社会的家庭结构没有呈现出核心化趋势,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内地的现代化水平序列和家庭结构模式形成了错位;西方家庭现代化理论中的典型核心家庭在东亚社会中的比例都是相对较低的;三国四地各自的家庭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东亚三国四地的核心家庭(核心、夫妻和单亲)和亲属网络呈现出不同的关系模式。东亚社会中的家庭变迁呈现出不同于西方的独特模式,显示了家庭变迁的多维路径和多元模式。  相似文献   

2.
家庭结构与代际关系研究--以上海为例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通过对上海的多项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家庭结构仍存在人口与户口、理想与现实以及同住与同吃"三分离"的地域特征,但九成以上被访者期望"分而不远"的核心家庭,在理想模式难以实现时则转向在直系家庭内悄然进行"一家二主"、"有分有合"、"疏而不离"的"体制改革".而在西方一些国家日增的单身和单亲家庭在上海仍较少见.高科技的发展使子代以自己的优势获得对父母进行"文化反哺"的话语权,继而掀起亲子关系的深刻革命.亲属网络呈现双系化,并向女系倾斜的趋向.女性无论与父母,还是与儿女的关系满意度都明显高于男性,而婆媳、翁婿关系不如亲子关系也为我们的实证研究结果所支持.  相似文献   

3.
洪彩华  李桂梅 《中州学刊》2007,1(2):129-131
"反哺"和"接力"分别是中西方家庭中处理养老问题的两种不同模式,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中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不同所致.在代际亲子观念的东西文化交流过程中,我们既要继续发扬我国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又要吸取西方重视代际亲子关系平等的合理因素,建立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人们生育观念转变,我国家庭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多数家庭由三代同堂的传统大家庭演变成为核心家庭,少子女或独生子女家庭成为家庭常态模式。家庭中老年人口所占比重的快速增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存在的基础逐渐丧失,如何解决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作者从中国家庭结构变迁入手,分析家庭结构变化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影响,探讨解决养老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已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城市家庭结构和代际关系小型化趋势日益明显,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带来了一定影响,多元化城市养老模式逐渐形成。本文以广州市老年人为调查对象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仍是城市老年人主要选择方向,但对自我养老模式和社会养老模式产生一定的选择意愿,在调查基础上从家庭结构和代际关系变化两个方面结合回归结果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流动越来越频繁,传统的家庭养老社会关系网络逐渐被削弱,而这严重威胁到了家庭养老模式的延续.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越来越严峻,社会养老机构不能满足我国现阶段的养老需求,家庭养老模式仍然是人们的养老首选,那么就有必要重构家庭养老的社会关系网络.论文从强关系、弱关系两个方面分析家庭养老社会关系网络的衰落和重构过程.  相似文献   

7.
1949年至2000年,河南家庭变迁特征主要表现为:家庭户的逐步增加和家庭规模由小趋大但最终趋小;家庭结构总体上日趋简化,核心家庭日渐上升,多代家庭与亲属和非亲属组成的大家庭越来越少;家庭的生产功能得以恢复和延伸,生育功能逐渐萎缩;家庭收入来源呈多元化趋势,家庭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家庭关系中代际关系逐渐趋于疏离状态,纵向的亲子关系逐渐为横向的夫妻关系所代替;家庭婚姻的嫁娶区位越来越广,离婚观和再婚观发生了很大变化等。  相似文献   

8.
独生子女家庭的出现改变了我国传统的家庭结构,家庭结构的变化所引发的养老问题尤为突出,其根源就在于独生子女家庭已不具备中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客观基础。从养老角度来看,国家近期推行的"单独"可生育二胎政策也是为了缓解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养老困境。在上述问题背景下,本研究将对我国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模式选择意愿进行实证研究,运用logistic定量分析模型,根据老年人对于家庭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三种养老模式的选择意愿及影响他们选择的因素,分析城市独生子女家庭中老年人面临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三大核心养老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针对如何集国家、社会、家庭三方力量解决我国城市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养老困境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呈现出三种状态:1.相对稳定的家庭类型。三代直系家庭是其代表;城镇三代直系家庭的维系得益于家庭内部管理的松弛,在农村则与独子比例增大有关。2.明显上升的家庭类型。夫妇核心家庭提高幅度显著,实行20余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是这一家庭类型的主要推动力量;隔代直系家庭增长率最高,它既是中国社会转型阶段的重要现象,又是社会发展具有缺陷的反映;单人家庭也有增长,青年人晚婚和老年人口预期寿命延长、老年丧偶比重提高是主要影响因素。3.以下降为表现形式的家庭类型。缺损核心家庭明显减少,标准核心家庭有所下降。后者的降低主要是夫妇核心家庭上升所致,或谓核心家庭内部不同类型调整的结果。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家庭结构总体上将持续这种状态,一些家庭类型将发生进一步的变动。当代家庭的结构简化和规模缩小使家庭功能及家庭成员关系方式发生改变,将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的中国农村社会,父母“双系”担当抚育孩子的重任.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外出打工,祖辈代替子辈担当起抚育孙辈的任务,他们成为孩子的“二度母亲”,出现了祖辈与孙辈共同生活的“新家庭三角”,祖孙两代形成了“跨代的拟核心家庭”.随着抚育模式的改变,家庭结构、家庭关系以及家庭生命周期都出现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家庭影响因素及其教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随着我国离婚率急剧上升,离异家庭子女日益增多,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离异家庭子女在父母离婚后会表现出一系列心理问题,如情绪情感障碍、适应性差、性格缺陷、学习困难、社会性发展不良等。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有其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家庭影响因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使离异家庭子女同完整家庭子女一样健康成长,关键还在于弥补业已缺损的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12.
家庭观的文化差异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历史的形成原因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家庭和家庭称谓语、东西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各自独特的文化模式对于社会结构和语言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的思维当中,思维反过来又制约并形成了家庭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历史上,民间宗教以其非法性与秘密性及其常与各类反抗活动相结合,而被历代统治者以严酷手段加以镇压。但宗教在民间却自有其生存空间,各类民间宗教在历史上屡禁不止,不断出现。滦州石佛口王氏家族,前后10代人,两百余年间,既执着于弥勒转世王氏家族的造说,又为传教所带来的巨大利益所惑,虽屡遭打击,却前赴后续,直到清嘉庆年间遭致灭顶之灾。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家族作为一种观念、制度、文化引起了不少作家关注的热情,当代文坛出现了不少风格独特的家族小说,这些创作在继承中国现当代家族叙事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以其对家族观念与民族革新等关系的历史反思;对家族精神性格与生命意志的弘扬;对家族生活与伦理情感的颠覆和解构走向了新的超越。  相似文献   

15.
《Social science research》2005,34(3):511-537
This paper assesses the effects of family structure on the risk of a first premarital birth for a sample of women from the 1979 National Longitudinal Survey of Youth. The sample reflects the family structure and family formation experiences of a cohort of women who were at risk of out-of-wedlock childbearing during the 1980s and early 1990s. We focus on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family structure in the presence of correlated unmeasured family effects, which are identified through the use of sibling data. The availability of multiple sibling respondents per family permits identification of family-level unobserved heterogeneity in a multi-level context of individuals nested within families. Our models account for family-specific sources of unobserved heterogeneity in the processes generating family structure and nonmarital childbearing, and provide estimates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se sources of unobserved heterogeneity along with the effects of family structure and other covariates. We find that accounting for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unobserved family-level effects in processes generating family structure and first premarital birth leads to attenuated estimates of the effects family structure on the risk of first premarital birth. This suggests that other family-level factors may play a mediating role in generating both family structure and nonmarital childbearing.  相似文献   

16.
Despite increasing levels of work–family conflict (WFC) among North Americans, few scholars examine the broader contexts in which these conflicts occur. I address this gap by examining how the neighborhood of residence impacts WFC, with a focus on social inequality and disadvantage across neighborhoods. I hypothesize that neighborhood disadvantage may impact WFC directly—by introducing ambient stressors that inhibit individuals from successfully balancing competing domain demands, and indirectly—by undermining the psychological resources that would combat the harmful effects of disadvantaged contexts. Using individual and census-level data from Canada, I consider both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measures of neighborhood disadvantage and find that, overall, individuals in more disadvantaged neighborhoods are worse off because these contexts increase WFC, while reducing the psychological resources that would otherwise buffer these deleterious effects. However, some of these associations vary by gender. I discuss the broader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for neighborhood effects and WFC research.  相似文献   

17.
兰陵萧氏“皇舅房”之兴起及门风与家学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永平 《文史哲》2007,(5):128-136
晋宋之间,兰陵萧氏"皇舅房"因与刘宋皇族联姻,地位显赫,成为萧氏家族地位提高的标志,并给整个萧氏宗族在南朝的发展带来了机缘。就门风而言,萧氏"皇舅房"在保持自身寒门重视事功的传统本色的基础上,齐、梁以后迅速"士大夫化",部分家族成员表现出崇尚退隐和笃信佛教的特征。同时,他们在文化上也受到士族社会风气的影响,晋宋以降,其子弟普遍热衷于书法、音乐等艺术;齐、梁以后,他们在文学和经史等方面也积累日丰。  相似文献   

18.
19.
构建家事纠纷调解制度的法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采用家事纠纷调解机制来解决家事纠纷。在解决家事纠纷方面,家事纠纷调解机制与家事纠纷的诉讼机制、和解机制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家事纠纷调解机制解决家事纠纷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节约成本、提高效用和促使人际和谐。  相似文献   

20.
孝与汉代家庭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业 《东岳论丛》2007,28(3):89-91
“孝”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也是汉代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它贯穿于汉代家庭教育的始终,儿童启蒙教育、女子教育、家风家训教育、经学世家家学传承教育以及皇族家庭教育中都包含着丰富的孝的内容。汉代家庭教育的重孝传统对今天社会主义新孝道的建立以及家庭和睦团结、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