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创造性的运用弗洛伊德关于心理人格的理论,围绕<红楼梦>中钗黛争"宝"这一主线,揭示了两位女性在本我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而受本我驱使的自我的表现形式却迥然不同,但她们最终都成了超我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2.
3.
大学生阶段性成长在人格结构学说层面上的思考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霞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25(9):50-52
文章将大学生在校时期的成长划分为三阶段,并根据三阶段的特点,分别从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哲学层面来思考大学生成长的阶段性需求,呼吁从心理个性发展的轨迹出发,促进大学生顺利完成从大学生存阶段到理想认定阶段的成长。 相似文献
4.
孙旭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4):24-28
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烛照下,“二拍”中的情爱女性大致可划分为三类:超我人格控制的情感主体、受制于自我人格的情欲主体以及本我人格驱遣的欲望主体。情爱女性不同的人格结构建构与晚明复杂的社会思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伦理意义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爱邦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4,7(1):7-9
在分析弗洛伊德人格三结构理论的涵义、特点及表现形式的基础上 ,本文试图指出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论的积极伦理意义 ;破除传统对理性的过度崇拜 ;道德选择的先在性 ;在义利关系上张扬人的利益 ;儿童早期的道德教育等。 相似文献
6.
王向东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4):34-37
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通过对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作家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主要人物拉尔夫、西蒙、杰克的人格结构分析,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童心的泯灭,文明天性与野蛮天性的冲突以及人性的邪恶. 相似文献
7.
《屋顶丽人》的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了英国小说家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屋顶丽人》中的人物,认为小说中三位男主人公和弗洛伊德所阐释的人格结构中的本我、自我与超我的三个层次存在着契合关系,而屋顶的丽人则象征着外在环境。小说从微观的视角展示和论证了弗洛伊德的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8.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小说《查太莱夫人的情人》因其过多的性爱描写成为一部有争议的小说,但却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性"的哲学性思考,同时寄托了作者希望通过回归和谐使性爱获得解放来拯救人类的愿望。本文将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的本我、自我、超我来分析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以便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及思想。 相似文献
9.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南方著名作家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刻画和性格描写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在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指出了他们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这一全新的角度阐释了主人公艾米丽与当时社会产生的矛盾与冲突及其成因,并深入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在人的一生中,人的精神生活始终都处于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冲突之中。本文欲运用这一理论阐释毛姆著名的长篇小说《面纱》中的女主人公凯蒂的心路历程,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冲突和作用,从而使得凯蒂由放纵的本我走向救赎的超我,最终从出轨走向救赎。 相似文献
11.
周彦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6):85-88
文章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学来分析《麦克白》一剧中麦克白夫妇悲剧产生的根源。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麦克白夫妇正是因为他们的本我被激活后,自我在调节本我与超我以及外界环境的压力时失去平衡,引起压抑和焦虑,而他们排解这些情绪所用的自我防御机制则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张叶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5)
美国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擅长剖析人物内心,他的小说被看成是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小说。在其著名短篇小说《好小伙布朗》中,人物的刻画与描写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小说情节发展中体现出的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和协调表现出了霍桑对人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汪凡凡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4):129-132
运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方法来解读小说《艰难时世》,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人格结构,并探讨这些主要人物心理状态发展的原因和最后结构,进而揭示工业化进程中维多利亚人的生存状况以及人格结构中的不平衡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后果,最终造就了一个艰难时世。 相似文献
14.
李雪平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3):94-96
作为承载“人际传播”功能的媒体,互联网已将触角伸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网民在享受它带来的方便与快捷的同时,在人际关系、角色意识、道德情感、人格塑造等方面都难免受到它的负面影响。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在于角色扮演的混乱、违反规则的快感、网络成瘾的愉悦及自我迷失的无知。作者认为防范应从认识、立法、技术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5.
彭插三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3):109-114
破产法中的实质合并规则与公司法领域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都适用于公司形式被忽略或滥用、公司之间事务混同从而形成另一个自我等情形,都否认了公司独立性,二者之间容易混淆。但是,实质合并规则主要考虑如何平衡处于不同地位的债权人之间利益,是对被合并主体独立性的全盘否认,本质为破产法的清偿程序,其目的在于如何实现公平分配;而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则基于特定事件要求股东对特定债务承担责任,否定的是股东有限责任,其目的在于对有限责任滥用提供救济。在学理及实务中均应对二者进行严格区分以准确适用。 相似文献
16.
当代大学生和谐人格结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标志,具备“和谐人格”的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的微观基础。培养大学生和谐人格,既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完美人格的标准,笔者认为,大学生和谐人格结构应包含和谐心理人格、和谐道德人格与和谐法律人格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17.
孔刃非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6(5):103-106
明代长篇小说构建了系统的人性模式:明初肩负着回归传统的重任,便以“历史演义”构建“超我”的“君子人格”模式,表现“神性”美,并向现实生活渗透,以“英雄传奇”构建“自我”的“世俗人格”模式,显示“人性”美;明中叶后变异传统,以“神魔小说”,构建“兽、人、神”三位一体的“完型人格”模式。其后“世情小说”构建了“本我”的“原始人格”,体验“兽性”,以反叛现实的理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