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兆胜是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坛上一位重要的散文研究专家。他的学术视野开阔,"史"的意识清晰,其学术研究持论的重要策略是比较方法。文体之间的比较、作家之间的比较与作家自身的比较是此种方法展开的三个向度;而"脑"与"心"的辩证则是王兆胜持论的重要尺度。思想与灵悟高度融合而成的散文作品才是"人类理想的散文",兼顾了思想与灵悟的散文理论才是理想的散文理论。王兆胜谈论问题习惯于强调辩证,这是一种可贵的学术自觉。  相似文献   

2.
在散文创作中,王兆胜文评互证,以老庄之道为基础,构建了天、地、人为一体的三维哲学世界,以此深思人的自洽及人与自然万物的辩证关系。其中,“物”与“情”是不可忽视的关键词。在“物”的书写中,蕴含着王兆胜对悠闲人生的追求和逍遥境界的渴望;在“情”的表达中,体现了王兆胜对“人间大爱”的肯定与坚持。而在由“物”及“情”的书写路径中,王兆胜的散文以平淡自然的风格、优雅闲逸的文化修养实现了“心散”的境界,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散文的书写维度。  相似文献   

3.
李魁贤虽以诗歌创作和诗歌批评著称 ,然而其散文也颇有独特性。从“追寻文化根脉”、“批判社会弊病”和“关注本土文化”三个方面分析其散文的精神形态 ,揭示其精神指向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以来,现代作家林语堂的作品与思想逐渐被广泛接受与传播,林语堂研究成为一个学术热点。在众多研究者中,王兆胜的林语堂研究标新立异、自成一家。在王兆胜的林语堂散文研究中,论者通过中西方文化的比照,深入阐释了林语堂散文的"闲谈体"风格,挖掘出"性灵"文学思想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进而全面而独特地把握住了整个林语堂散文的文体特质与思想内蕴。  相似文献   

5.
建国后发生三次政治化散文批评:对胡风书信的批判、对“右派”杂文的批判和对“三家村”杂文的批判。分类摘录归纳法是其主要手法。批判无标准。政治化散文批评具有疯狂性。破坏性和无原则性。  相似文献   

6.
当代学者和作家林非在其20余年间散文理论研究和散文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富有个性特征的完整、系统的散文理论观和艺术创作观。他的散文本质特征论使散文由一般“文章学”意义上的概念复归于文艺创作的范畴;他的散文艺术创作论丰富而全面;他的散文审美鉴赏论透出了恢复治中国古代文论的某种气息;他的散文使命论则显示了当代散文创作与时代、与生活、与建构新文化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现在,不唯上、不唯书、不唯众的“自说自话”式的述史方式在20世纪中国散文及散文批评研究中得到生动的证明。这即是指范培松先生早于!op年出版的《中国现代散文史》和新近问世的《中国散文批评史》(“20世纪中国散文研究系列”之一,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版,以下简称《批评史》)。前者因其独特的个性化阐释被孙玉石誉为“将在整个中国现代散文史的研究中树立起一个新的里程碑”(《批评史》第609页)。而后者,我以为也将以其构建个性化述史空间的典范实践屹立于20世纪中国散文批评研究的群峰之中。 我以为,范培…  相似文献   

8.
作为理论批评家的梁实秋 ,他的散文理论批评颇富真知灼见 ,是他整个理论批评中很有特色的部分 ,对五四以后现代散文理论批评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他的新古典主义文学思想与自由主义政治取向使他的散文观存在明显的局限 ,使他对某些散文家特别是鲁迅的批评产生了很大的偏颇。有的研究者认为 ,他到晚年很后悔当时的看法。其实不然。梁实秋 60年代以后的《关于鲁迅》等文章表明 :他对鲁迅及其杂文的评价一直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9.
王兆胜散文中的女性叙事,都把女性想象成为无私奉献的地母形象,视女性的"柔性"为天地间最有力量的主宰者,呈现出鲜明的女性崇拜倾向。从女性叙事的话语谱系角度看,王兆胜的女性话语属于"劳动妇女"和传统"道家文化"的范畴,与当代激进的女权主义话语保持着距离及张力。王兆胜的这些女性话语虽看似有些保守、落伍,但旨在驱使女性解放运动走向健全、正确的历史道路。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与中国现代散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角度研究郁达夫对中国现代散文的独特贡献。作者通过对郁达夫散文理论、散文创作与编辑思想的综合分析,指出“个性化”原则是郁达夫现代散文观的核心所在。而个性与社会性相结合的要求,则体现了现代人文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在郁达夫现代散文观中的自然融合。至于郁达夫在坚持本土文学表现风貌和学习异域文学表现手法中的矛盾与最终取舍,也对后来者不无启发。文章最后指出了郁达夫现代散文观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力探讨王禹傅的四六文创作及其特色问题。认为王禹傅的四六文创作追求是远溯三代、两汉文风、直接贞元、元和风格的,上承元、白,可谓开宋四六之先。王禹傅制诰类四六文以得体庄重、宏丽典赡为主,而表启类四六文则工对简洁,情事兼优。用常语常典、用古文写法做对偶文章是王禹傅四六文的主要特色;同时,善于融裁、用事精当也是其显著特色。“元之独开有宋风气”,王禹傅四六文是骈文宋调的初创。  相似文献   

12.
怀乡主题在王鼎钧的抒情散文中屡见不鲜,其中蕴涵了他独特怀乡情结。通过对作家人生经历及其散文文本的考察来揭示故乡对王鼎钧而言是一种复杂而矛盾的存在,是参透其怀乡情结的关键。进而考察王鼎钧散文怀乡情结的特征,可以归结为包孕完美与残缺这一矛盾体的梦。  相似文献   

13.
《滹南遗老集·文辨》是金代学者评述韩愈散文的重要文献。作者王若虚不仅从文体、文理、文势等方面全方位评述了韩文,还重点就韩文的语言运用方面以“不惬”“不安”“不当”“不须”“赘”等术语予以指摘。在韩柳之争的问题上,王若虚鲜明地站在了韩愈一边。  相似文献   

14.
对“汪曾祺散文热”现象进行了透视,阐述了“汪曾祺散文热”形成的原因和影响,指出由于散文自身发展的要求,使汪曾祺的散文受到读者的喜爱,特别是汪曾祺独特的散文创作观也迎合了新时期读者的消费观念;同时,分析了“汪曾祺散文热”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王鹏翔的创作,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都在思考人类最为普通的问题,也即在日常生活中拥抱情感,体验生活,追随一份乡间美好的文化元素,探索生命的本质存在。但是,在王鹏翔的诗学世界中,他的生存体验和生命思考,无疑又是具有个人性的。仅从近作散文诗集《爱的皈依》可体现出来。对生命本原的探寻,对爱的持久思考,对祖国自然踪影的捕捉,都蕴含在这部散文诗的独特书写之中。  相似文献   

16.
周作人自1939年担任伪北大图书馆馆长起至1945年“八·一五”日寇无条件投降时止,六年附逆期间共创作散文430余篇.在周作人及其散文研究中存在两种倾向:一是为着彰显周作人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突出贡献,而有意回避或淡化周氏附逆期间诸多散文所暴露出来的严重问题与错误;二是既已认定周作人是汉奸,曾为日本法西斯及汉奸汪精卫之流歌功颂德,就对周氏文学思想、散文创作不加分析地一笔勾销.当下第一种倾向尤为严重.本文依据知人论世、知世论文原则,将周氏附逆期间散文作为一个独特的研究对象,既实事求是地揭露周文的主要问题与错误,又对部分佳作予以肯定性评析,从而展示出它们与周氏其他人生阶段散文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7.
元好问是金代散文创作的集大成者。他的杂记类散文,从风格上看极具特色,既顺应赵秉文、王若虚等人宗法欧、苏的倾向,也借鉴李纯甫、雷渊等人宗法韩、柳的趣味,同时还能从史家角度汲取北朝郦道元、杨炫之的实录品格,最终形成了集考证与抒情、质朴与灵动、典雅与明达、知性与审美于一身的成熟文风。  相似文献   

18.
宋濂是由元入明的文学家,为明代文臣之首。《阅江楼记》是宋濂的名作,其结构孕育着八股文的胚基,其文气即作者强烈的历史意识。宋濂的散文艺术,上承宋人王禹傅,下启清人刘曾。宋濂不同于王、刘之处在于他那特别强烈的绵延之感。在绵延中,过去、现在和将来互相渗透浑然一体。绵延是不可量度的精神活动,而文人在此活动中快乐无比极其幸福。中华民族文化的绵延是宋濂最为关心的问题。宋濂对历史的把握是一种带有其个性特征的时间感,它从根本上决定了宋濂散文的文本品质。  相似文献   

19.
初唐骈文继承了六朝骈文余绪,又有新时代的特点。序文是王勃骈文中最有声色的一部分,其文结合个人际遇,内容相对充实,情感抒发浓烈自然,于六朝骈文之外,别开高华、阳刚之气。  相似文献   

20.
宋体四六自成立之后就形成两个风格不同的流派,分别以王安石和苏轼为代表。两宋之际的汪藻等四六文名家,一方面取法本朝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融汇两派之优长,创作出既典雅工致又明白畅达的四六文,使欧阳修等人变唐体为宋体的骈文革新最终完成;另一方面,远师唐代陆贽之风,融至诚于骈俪之中,变应用公文为经世之文。这些使两宋之际的四六文继北宋中期欧、苏之后,成为宋体四六的又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