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拟声词以自然的声音为其形成基础,以修辞为其目的,但各民族的语言系统和民族思维方式又都对其形成和运用起巨大作用.汉语拟声词能够充当几乎所有的句子成分,说明它具有语法意义;汉语拟声诃具有实在的意义,可以表达一种概念或思想;同时,汉语拟声词的审美功能多见于口语和文学性语言中,具体描摹人或物的某种声音,具有很强的形象色彩,以起到描绘情况,烘托气氛,增强美感的作用.拟声词受社会习俗、思维方式、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语音形象是汪曾祺小说审美特征的基本要素,是叩探其语言奥秘的重要门径,但此类研究迄今尚无人涉及。本文从音节、声调、韵律、摹声词等角度入手,在具体而翔实的剖析中揭示出汪曾祺小说呈现的独特的语音美感。同时将之放在文学史发展的链条中考察,指出语音形象美的建构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良传统,在此传统受到五四白话文运动的阻断,语音形象未能受到中国现当代作家足够的重视的背景下,汪曾祺致力于语音美的营造并将之拓展至小说文体,为汉语美文建设做出了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3.
汉语形借外来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反映社会和活的一面镜子 ,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凡是社会上出现了的新的东西 ,不论是新制度、新体制、新措施、新思潮、新物质、新工具及新动作 ,总之 ,这些新的东西都一定会千方百计在语言中表现出来”。外来词正是这种新“东西”在语言中的特殊表现。汉语借用外来词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 ,有些词 ,如今一般人甚至都不觉得它是外来的了 ,本文主要探讨新时期源于英语的借词涉及哪些方向 ,又出现了哪些新的借入形式 ,它们是如何在汉语中“安家落户”的。  相似文献   

4.
赵喜桃  朱小琴 《唐都学刊》2007,23(3):109-112
人们要表述新思想、新概念、新事物、新色彩,新词语就会大量出现。汉语新词语带来了汉语词汇许多有价值的发展。新词语是人们思想活跃的产物,寻求新的色彩是新词语出现的重要途径,色彩是语言的动态系统。只要不妨碍交际的语言应是积极的健康的语言,交际到位的程度是衡量语言交际的唯一标准。  相似文献   

5.
一 语言的具象性应该是文学对语言首先追寻的审美目标。这是语言带给文学形象的那种形象间接性反转过来对文学作品语言提出的合乎逻辑的要求。这种具象性要求的深层秘密则存在于文学形象所必须具有的审美特性里。审美有一个直觉性特点。西方有的美学家描述审美直觉时,这样说过:“一眼见到就使人愉快的东西才叫做美”,“有,些不同的物质的变化方式在一眼看到时心灵马上就判定它的美与丑,不须预先经过考虑。”①文学作品语言的具象性,就能够使本来是间接的文学形象在欣赏者面前多带有一些那种“一眼见到”的性质,以加速实现间接性的文学形象与…  相似文献   

6.
对《十日谈》中女性形象的深层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琪 《学术交流》2007,82(4):182-185
薄伽丘的《十日谈》中描绘的众多女性形象,在中世纪文学长廊乃至西方文学史中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审美意蕴:她们年轻、美丽、纯洁,富有独立反抗精神和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在给读者带来清新醉人的观赏性的同时,中世纪晚期复杂的审美取向和社会风气以及作者既同情女性但又无意识地受制于男权思想的文学观念,又使这些女性形象具有了深层的文化内涵。从女性形象和中世纪文化语境的互文性进入《十日谈》,无疑可为这部一直作为西方文学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代的关节点的伟大著作提供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7.
试论汉语国际推广的文化战略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汉语国际推广是中国国际战略中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而且可以促进世界了解中国,加强文化交流,将为中国"和平崛起"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经济的腾飞促进了汉语国际化的推广,而经济大国保持长期的繁荣又必须借助语言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韩玉珠 《唐都学刊》2004,20(5):43-46
杨玉环是中国文学史上颇具争议的形象,对其人的评价也出现了许多怜香惜玉的审美误区。从美学的角度对唐诗中杨玉环这一形象的美丑善恶进行一番缜密的考查和分析,认为其形貌媚态百出,其才能急功近利,其心性自私偏狭,其行为贻害天下,并强调这一形象对人们在实现自身全面美化中的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9.
李庆本 《求是学刊》2003,30(6):98-103
本文试图突破将中国等同于传统、将西方等同于现代的学术范式,以中国近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为主要考察对象,从浪漫主义与审美现代性的密切关联入手,揭示了审美现代性在汉语语境中产生的文化渊源、具体内涵、历史意义。以此说明审美现代性问题不仅仅是西方独特的文化现象,而且也是内在于中国美学发展的历程之中的。而在考察中国审美现代性问题的时候,就不应该仅从西方着眼,还应该考虑到中国文学自身因素,不仅要看到中国浪漫主义作家所受到的外国文化的影响,还应该注意到本民族文化的传承性在现代作家身上所发挥的作用以及所表现出的文化姿态。  相似文献   

10.
曹春梅 《社科纵横》2006,21(4):105-107
汉语文化不仅仅指汉族人的文化,还应包括中国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古代西域就有汉语文化传统,西域各民族或是学习汉语,用汉语承载各自的文化;或是通过汉译,传播各自的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汉语文化与古代西域各民族语言文化共存互生,互为资源,互相学习,互动并进,充分体现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汉语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中国古典诗词、绘画中的渔父形象,折射了不同社会背景下中国文人特有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渔父是一个文学形象,渔父是一种象征符号.渔父是一种人生观的外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汉英对比教学法在现代汉语语音、文字、词法、句法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现代汉语的特点和规则的认识,引导他们分析汉语的特征,寻找世界语言的共性。(因篇幅关系,汉英词汇对比教学将另文阐述)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社会迅速发展,多媒体这一新的科技手段以令人始料未及的速度渗透到教学领域.这种技术在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形象、生动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如何正确处理多媒体技术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是汉语教师时下探讨的热点之一.现结合自身教学的体会,浅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近代大量的西学翻译对汉语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原因多种多样,既有文学内部的因素,也有文学以外的因素。本文从译者的水平以及翻译方法的转变对汉语言的影响入手,着重强调了除此之外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对语言发展的影响。由此作者提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外交流的快速发展中,翻译工作者应准确地把握翻译中度的问题,用正确的观念指导对外国作品的译介,既努力保持本国文化的凝聚力,又注意吸收他国文化精华,促进我们的中华文化走向灿烂。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自从阿波罗的神谕“认识你自己”产生以来,西方文学一直以其固有的审美方式审视着人的生命价值和本体意义。西方文学中人的形象从界定为神、英雄,到普通人、多余人,再到“非人化”的异己物,不同时期的西方文学站在不同的支点上,企图把握人自身永恒的确定性。但自我认识之路永无尽头,这道永恒的“斯芬克斯之谜”成了无法猜破的命运之谕,贯穿于西方文学传统之中。  相似文献   

16.
处于信息时代的中国汉语 ,有着自身的优势与不利因素。为了提高汉语的功能与地位 ,加速汉语的传播 ,应做好推广普通话、汉语汉字规范化等六个方面的汉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周敏 《学术交流》2013,(1):153-157
词汇变异存在着深层的动因:语言的经济性以及追求陌生化、新奇效果是促使词汇变异的语用动因;人类思维的隐喻性和转喻性是促使词汇变异的认知动因。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共同作用推动着词汇发生变异。当代汉语词汇在变异的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音、形、义、功能四个方面:(1)新词汇多音节化发展趋势明显,三音节词汇逐步取代双音节词汇占主导地位;(2)词族化现象比较普遍,成批的新词大量出现;(3)语义逐渐泛化,旧词赋予新义现象十分明显;(4)词汇组合自由化,表达更加形象、生动。研究汉语词汇变异的规律性不仅有助于有效地理解新词汇的生成和演变,同时对我们把握汉语词汇系统的发展,全面认识当今社会语言交际的变化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赵静 《社科纵横》2005,20(4):164-165
民间艺术的题材多来源于自然界的物质,它是最能体现民众生活的艺术,所以它的视觉形象有其独特之处。首先是造型的完美。其次是色彩的完美,“以色扶形”是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手段。最后是以形写神。在“形”与“神”的表现中,民间艺术更注重“神”的表现,人们崇尚自然却又不拘泥于自然形象的束缚,将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概括其中,产生一种不合常理但又十分和谐的“神”似之美。在掌握了这些特点之后,艺术家们应该学会从民间艺术的视觉形象中发现自己需要的视觉图像,与之沟通、交流,最终产生新的具有自己艺术语言的形象。  相似文献   

19.
戴昭铭 《求是学刊》2014,(2):135-141
郭熙先生为解决汉语国际教育中的规范冲突问题而提出的"当地化"理论值得商榷:一、"当地化"概念模糊不清,易致误解,不便操作;二、"当地化"导致取消教学标准,会扩大各地华语的歧异;三、"当地化"会导致教学效果"局限语码化";四、"当地化"与科学的、统一的语言教学和评估体系相冲突,不利于汉语国际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华文教学"当地化"的主张不宜实行。汉语国际教育应该树立的基本理念是"中国立场、华夏本位、全球视野",应该确立的基本规范原则是大华语"一体多元"。  相似文献   

20.
乡村不仅是一个地理空间,生态空间,至少在文学史上,乡村同时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空间. "新时期文学"给人们打造了一个结束过去、面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崭新中国形象.而这时期小说中的乡土中国既带有新时期文学的总体特色,同时也有它独属于自己的独特面貌、内涵和形式,既不同于1950-1970年代同类题材作品那样高度意识形态化和整齐划一,也区别于1990年代以后同一领域的那种六神无主、难以命名.它所塑造的中国形象既乐观向上朝气蓬勃,又免不了带有缅怀历史时的沉痛忧伤和展望未来时的慌乱与迷惘,这正是置身全球化、现代化语境里的80年代中国的独特历史神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