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章基于2005—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及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八大综合经济区生态福利绩效的区域差异、差异来源及空间收敛特征。研究发现:整体来看,八大综合经济区生态福利绩效水平较低,且存在显著的区域非均衡特征;八大综合经济区整体的相对差异呈现扩大趋势,区域间差异是生态福利绩效区域总体差异产生的主要来源;北部沿海、东部沿海、黄河中游、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的生态福利绩效存在σ收敛,而东部沿海、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大西南、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则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不同因素对八大综合经济区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采用基于变异系数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度量2002-2011年中国十大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水平并分析其收敛性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十大城市群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进步程度、生态环境状况、资源供给能力方面呈现显著的差异,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水平并没有与经济增长的大趋势保持一致;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水平收敛特征具有分区域特点,全国样本具有非绝对收敛但条件收敛的特征,东部地区城市群绝对收敛特征不显著,但条件收敛特征较明显,而中部与西部城市群具有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特征;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进步程度等变量与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水平之间正向相关,但其影响程度在不同区域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沿海地区为研究对象,以β收敛模型为基础,构建调整的滞后面板数据模型,检验其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的收敛情况及趋同关系.结果表明,我国沿海地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均呈现收敛趋势,且区域金融发展收敛速度显著大于经济增长收敛速度,而且金融发展随经济增长表现出明显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4.
韩猛等 《统计研究》2020,37(11):106-115
门槛因子模型可以有效地刻画高维度时间序列的共变特征和区制转换行为,具有良好的可解释性和预测能力。针对因子载荷矩阵存在的门槛效应,本文提出了拉格朗日乘子和沃尔德检验方法,并给出了渐近分布,相关结果表明以上检验统计量具有良好的大样本性质和有限样本表现。在实证部分,以我国股市的行业指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门槛因子模型来刻画我国股票市场波动的共变性特征和非对称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基于门槛因子模型可以很好地刻画中国股市行业收益率波动的共变特征和区制转换行为。  相似文献   

5.
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是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要求。在重新梳理海洋经济绿色发展内涵基础上,首先构建包括海洋经济效益、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生态环境、海洋创新能力、海洋社会效益和政府支持度六个子系统的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CRITIC-熵值组合权重的TOPSIS模型对2010—2020年中国11个沿海省份的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其次,采用Dagum基尼系数法、收敛模型分析了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和收敛特征。研究表明: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水平以及六个子系统水平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水平区域总体差异、区域内(间)差异均呈扩大态势,南海地区内部差异最大,北海和南海地区的区域间差异最为明显,超密度贡献率是其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水平没有表现出σ收敛趋势,全国及三大沿海区域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海洋产业结构对全国、北海、南海地区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水平的增长率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中国339个地市为分析单元,对五大区进行分析,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动态空间杜宾面板数据模型方法,考察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特征.结果表明:五大区在经济增长收敛上的表现是一致的,即都存在经济收敛情况,收敛的速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东部地区,西南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其次,东部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的特征不同于其他四大区域,具体表现为其经济增长方式对空间位置关系较为敏感,因此在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时需要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7.
构建普惠性农村金融体系是实现中国农村经济包容增长及建立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鲜有文献分析中国农村金融排除的空间差异及其收敛性的因素。鉴此,采用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三种分析方法,使用来自中国2006—2009年1 728个县(市)的数据,以金融排除指数(IFE)为衡量指标,对中国农村金融排除收敛性进行分析,并对影响农村金融排除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条件β收敛的检验。研究表明:中国各个县(市)金融排除总体存在σ收敛并表现出明显的β绝对收敛特征;在控制了地理位置、人均GDP、城镇化比例、受教育水平、城乡收入差距、信息技术、就业率和商业环境后,中国农村地区金融排除表现出条件β收敛;东、中、西三大地区不存在俱乐部收敛,东、西部地区呈现出发散,中部地区表现出收敛。以上结论对中国农村普惠性金融体系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2006—2020年黄河流域城市面板数据,运用两步系统GMM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制造业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流域内制造业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呈现“U”型变化特征,同时,制造业集聚还会扩大城市间绿色经济效率差距。无论是城市绿色经济效率还是城市间绿色经济效率差距均存在路径依赖。(2)制造业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在上、中游地区呈现“U”型变化特征,而在下游地区则表现为正向促进作用;同时,制造业集聚对城市间绿色经济效率差距的扩大效应呈现上、下、中游地区依次递减的变化趋势。(3)流域内制造业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基于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双重门槛效应和外商投资水平的单一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9.
使用动态面板纠偏虚拟最小二乘虚拟变量法,对市场分割同地区经济收敛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中国经济不存在绝对收敛,在控制了物质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后,条件收敛特征明显;在控制了市场分割和经济开放程度后,收敛特征更加显著;市场分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非线性特征:当市场分割程度较低时市场分割程度的提高有利于经济增长;当市场分割程度较高时,市场分割程度的提高则会阻碍经济增长.此外,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之间存在替代关系.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7年1月至2013年6月的城乡食品价格数据,运用两区制门槛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研究城乡食品价格互动关系中的非线性特征。结果发现,城乡食品价格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协整关系,即在以误差修正项的门槛值划分的两个不同区制内,二者的互动关系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区制内,城镇食品价格的调整速度均大于农村食品价格,且二者调整的方向不一致;城乡食品价格在实现长期均衡的短期调整中,调整主要是由城镇食品价格来完成的,而且这种调整主要发生在二者偏离程度较小的区制一;在不同的区制下,二者的因果关系存在显著差异。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防范中国城乡食品通胀风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94—2012年的中国省际经济数据,对地方财政收入的空间非均衡特征、收敛性与极化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地方财政收入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地方财政收入空间分布的总体差距呈现缩小趋势,其中地区间差距是地方财政收入差距的主要来源;考虑空间相关性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考虑空间相关性后,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绝对β收敛速度大大上升,条件β收敛速度大大下降;地方财政收入空间极化程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根据1978--2005年四川省各市州的人均GDP数据,以新古典增长理论为基础,对四川区域经济增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时段上,四川区域经济增长经历了趋同一分异一趋同的过程;在1978--1990年期间,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显著趋同且趋同速度较快,但在1990--2005年期间,区域经济增长分异的趋势较强。趋同的趋势不甚明显;通过引入控制变量和地区虚拟变量分析,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四川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条件收敛,五大经济区有“俱乐部”趋同的倾向。  相似文献   

13.
目前,学术界对于耕地生产效率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从空间维度对研究区域在同一目标时期内的效率进行分析。鉴此,在采用Malmquist指数法从时间维度对陕西省主要区域耕地跨时期的效率变化进行分析的同时,从σ收敛、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三方面分别对其收敛性进行分析。通过对陕西省1990—2011年期间耕地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及其收敛性实证分析发现:从耕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差异角度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地区差异较为显著,且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结构也不完全相同;从收敛性角度看,陕西省耕地全要素生产率不仅存在σ收敛,且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各地区之间耕地全要素生产率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趋于稳定在同一水平。研究结论显示:陕西省耕地全要素生产率在1990——2011年期间具有较大的波动性,省内各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耕地全要素生产率既存在σ收敛,同时也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建议陕西省通过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以及改造陕南坡耕地等措施,以保持耕地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关于全要素生产率(TFP)的讨论,是当今经济学界的热门话题。对它的研究已经成为应用经济学领域中十分活跃的分支。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最初研究开始于丁伯根(1942)和索洛(1985)在新古典的框架下研究“索洛余值”对增长的贡献。后来大量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中,Fare(1985,1989,1994)以及coelli(1996)发展了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测量方法,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经验分析。目前对全国特别是各省区市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已经有许多研究成果发表,这方面的代表性文献是支道隆(1997)、Fleisher and Chen(1997)、李京文(1998)、张军和施少华…  相似文献   

15.
尹伟华  张焕明 《统计教育》2008,(9):52-55,64
本文综合运用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法,从不同角度较全面地考察了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问题。计量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省区的经济增长不存在收敛趋势,但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内基本上可以认为存在具有不同稳定性的"收敛俱乐部"现象,即东部经济带存在稳定的收敛趋势,任何外部冲击都应该是暂时的,而中、西部经济带却经常会由于外部冲击而随时可能呈现发散。  相似文献   

16.
基于面板数据对2002—2013年中国城镇居民信息消费水平进行了估计,并进一步研究了其收敛性。结果表明:城镇居民信息消费水平存在较显著的地区差异,最高收入省份的消费水平与最低收入省份的消费水平差距呈扩大趋势;信息消费水平不具有σ收敛性,也不存在绝对β收敛的情况;但是存在不可观测的个体异质性变量能促进收敛,存在条件β收敛性;引入空间相关性后,收敛速度加快,并且其相邻近地区信息消费水平增长率的误差冲击产生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区域间贫富差距也日渐加大,在此背景下对中国城镇居民收入是否收敛进行检验并探究其影响原因十分必要。基于一个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根据中国31个省市的1987—2013年数据,利用SDM模型和贝叶斯MCMC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城镇居民收入的收敛性问题,结果发现: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且在1987—2008年为发散、在2008—2013年以及1987—2013年为存在β收敛的变化趋势;物质资本对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β收敛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人力资本对其具有反向促进作用,增加物质资本投入有利于缩小地区收入差距,二者的不匹配可能是导致中国收入增长差距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paper, we suggest a Bayesian panel (longitudinal) data approach to test for the economic growth convergence hypothesis. This approach can control for possible effects of initial income conditions, observed covariates and cross-sectional correlation of unobserved common error terms on inference procedures about the unit root hypothesis based on panel data dynamic models. Ignoring these effects can lead to spurious evidence supporting economic growth divergence. The application of our suggested approach to real gross domestic product panel data of the G7 countries indicates that the economic growth convergence hypothesis is supported by the data. Our empir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evidence of economic growth divergence for the G7 countries can be attributed to not accounting for the presence of exogenous covariates in the model.  相似文献   

19.
张焕明 《统计研究》2008,25(11):9-17
 目前一些学者对于发展战略与经济收敛的研究结论存在较大分歧。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动态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与地区经济收敛的分析框架,给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新解释。本文的主要论点是:落后地区代表性生产部门加大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投入,引进或研发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加快工业化进程,实行赶超战略有利于缩小本地区与领先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增长的速度,甚至于实现经济收敛。并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省区的经济增长现实验证了理论假说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