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仰是一种对终极价值的关切。康德从理性出发,把信仰建立在理性本身对超验的渴望与追求之上,并认为只有在实践理性领域才能达到。康德认为借助于纯粹的实践理性,道德是自给自足的。但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人的道德现实又是非纯粹的,道德的最终目的在自身的纯粹性中不能实现,故必须超越道德的纯粹性而进入到道德的非纯粹状态,并尽力寻求人的现实与人的理想之间的某种统一。康德把纯粹道德导向道德信仰,是保证道德意志的最终目的——至善的实现。康德的道德信仰理论对解决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迷惘和道德危机、对我们的伦理道德建设都具有直接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祛魅"时代的到来意味着现代人的命运需要以理性来匡扶信仰,法律作为一种人世生活的秩序安排,既是一种规则体系,也是一种意义体系.形式理性法提供了生活的可预测性与可计算性,价值理性法为人类提供了生活的意义感与价值满足感.本文尝试以韦伯视阈中的"理性"概念为切入点,阐释法律得以成为信仰对象的理性基础,进而说明只有兼具工具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的法律信仰方可突破现代理性的牢笼.  相似文献   

3.
信仰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为人类提供了追求价值的动力和目标,具有一种精神家园的意义。历史上,信仰与理性由"对立"到"统一"再到"分离",到现代社会,由于过于强调理性,而忽视了信仰的作用,导致信仰失落,人类失去精神家园。如何重建信仰是当代人急需解决的难题。马克思主义把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和最高价值理想,树立了唯物主义的理想信仰,为人类找到了新的精神家园和信仰的栖息地。  相似文献   

4.
文化视野下道德教育的信仰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信仰位于道德结构的上位,是统辖道德方向和价值取舍的精神内核,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蕴。文章指出当代道德教育实效性不高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道德信仰的缺失,在文化视野下重构道德信仰,为道德信仰寻求深层次的文化根基,是当代道德教育的出路之一。因而,建立科学的理性、开放的理性和有限的理性,树立科学的文化观是信仰重构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信仰与理性的张力在现代社会尖锐地对立了,人类试图让它们重归于好,两者在许多地方最终断裂,并成为毫无关联的并置了。对信仰真理的理性阐明,在现代社会更具尖锐迫切性。信仰和理性之间的差异仍保留着必然的联系,信仰显然是指向那一末世论的未来之完美的对比,未来和完美理性也有所期待。信仰指向这一未来,构成一个整体,从而将每一个体引入到它完善的本质中。因为这一未来不是外在于理性的,其源泉在于理性,理性总是暗含的源泉,信仰不可能对立于理性。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开启了“以人为本”理论的研究.康德以“先验论”的内涵和系统说明“以人为本”理论,通过“人是人”这一最高本质展现“以人为本”的科学价值思想.康德通过对旧形而上学的批判,把“以神为本”的理论扭转到“以人为本”的理论上来,同时联系理性、自由、道德和信仰等问题说明“以人为本”道德价值在“实践理性”中的实现.康德特别强调信仰的道德价值属性,开辟了“以人为本”理论研究的新方向,真正体现了哲学的“以人为本”理论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7.
泛神论之争的哲学实质在于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雅可比论证一切以理性推论为基础的哲学必然导致与信仰相对的无神论、宿命论。门德尔松的形而上学试图表明信仰可以得到理性的证明,然而他的形而上学抵挡不住雅可比与康德的攻击。康德通过其实践理性信仰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理性与信仰的冲突,然而,这却引发了雅可比对康德理性信仰的进一步批判。似乎没有任何方案可以解决雅可比的二难处境:要么我们放弃理性以拯救信仰,要么我们放弃信仰以支持理性。  相似文献   

8.
在康德看来,形而上学乃是人类理性的本质,人天生是形而上学的动物。康德让哲学走上了过分形而上学的道路,把形而上学变成了一种真正的科学。同时,理性取代传统宗教中的上帝,成为新的造物主,这个过程始于笛卡尔。康德在哲学上把理性推上了思想的巅峰,理性在黑格尔那里乃是世界的灵魂,但这可能是理性的监守自盗和自吹自擂。理性的失位来自于无度和失控,导致后来理性信仰的全面崩溃。  相似文献   

9.
法律信仰的建立是世界各国法学界探讨的热门问题,也是我国解决目前执法、司法不公的必由之路。与建立法治社会的要求相比,我国社会在价值理性的建构方面存在着很大不足,从而在根本上制约着国民法律信仰的建立。重建价值理性需要汲取本土资源,实现社会主体、法律制度、法律的终极价值目标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法律信仰的建立是世界各国法学界探讨的热门问题,也是我国解决目前执法、司法不公的必由之路。与建立法治社会的要求相比,我国社会在价值理性的建构方面存在着很大不足,从而在根本上制约着国民法律信仰的建立。重建价值理性需要汲取本土资源,实现社会主体、法律制度、法律的终极价值目标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法律信仰与宗教信仰的价值偏差与共契的比较分析,说明法律信仰对宗教信仰的依附性,理性与信仰的同一性,宗教法与世俗法价值的同构性,宗教信仰与法律信仰的反思共同性。并据此认为,中国法律信仰的生成必须从宪法信仰、法律精英信仰、公民意识觉醒、伦理道德信仰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2.
罗马帝国后期 ,社会陷入失序状态 ,精神空虚和物欲主义成为人们普遍的生活态度 ,这为基督教信仰主义文化的诞生提供了现实基础。古典理性主义价值的衰微 ,哲学对超世彼岸的宗教追求 ,把直觉和体验置于理性思维之上 ,则构成了基督教信仰主义取代古典理性主义的逻辑基础。理性向信仰演变的历史命运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信仰思维表现为人类对生命存在始终和普遍的关怀.信仰思维的主观性不是主观主义.信仰思维并没有否认理性.信仰的证明不是理论的而在于生存实际的"现证",信仰的利益不是实体性的而是心灵感知,信仰的实现是一个逐步的和手段不断转换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精神境界和生存品质的普遍提高.当信仰到达自己的目标的时候,一定也是科学和理性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试论康德“人是目的”命题的理论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人是目的”的命题是康德理性伦理学最具有现实意义的成果之一。康德认为:人作为感性血肉的动物,只具有相对价值,人作为理性存在者,则具有绝对价值,人是因为被赋予理性而神圣;理性不能仅作为手段,理性本身就是目的;作为理性的现实存在者,人们之间的道德关系必须以相互尊重为特征,人们行为的尊重自决与尊重规律两者统一于尊重理性自律,这包含着对别人行为应有一定的理解与尊重  相似文献   

15.
康德的道德哲学从超验的角度研究道德的价值依据,进行道德形而上学的论证,作为前提,理性的批判成为必然。通过理性的批判,康德划定了理论理性的界限,在实践理性中寻求形而上学的支持,实践理性成为理解康德道德哲学的一个重要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为了理性的信仰——教育观的现代性与后现代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仰问题是现实存在的、关乎人类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信仰与启蒙运动倡导的理性存在内在统一性,现代信仰的应然状态是以理性为主导的信仰.现代性教育观是以培养理性为目的的教育观,为信仰的确立提供基础、保障和检验.信仰危机不仅仅是一个现代性问题,更与后现代主义及其对应的教育观对人类理性的全面解构密切相关.倡导以理性为主导的信仰,要求我们必须通过提倡有限的理性教育观、理想的实用理性教育观和马克思主义教育观来实现对现代性教育观的完善,坚持对人类理性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的精神要素。人始终是法治社会的主体,只有在全社会成员中形成法律信仰,法治社会才能建成。民众法律信仰的缺失会严重影响我国的法治化进程。其中社会民众、法律职业的法律信仰尤为重要。通过加强人们权利保护机制提高权利意识、培养人们的理性精神和守法精神、提高司法权威等突显社会主体在法治社会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理性与信仰     
理性与信仰历来争论不休,谁也没有说服谁,走过来又走过去,无所定论。理性是有力的先行者,但是路是那么遥远,还是没能走到头,弄不好又得走回去,最后两者各得好处。自由和权威是一对兄弟,被理性和信仰带领着前进,不一定只跟着其中一个,与人类社会一同发展着。  相似文献   

19.
理性与信仰     
理性与信仰历来争论不休,谁也没有说服谁,走过来又走过去,无所定论。理性是有力的先行者,但是路是那么遥远,还是没能走到头,弄不好又得走回去,最后两者各得好处。自由和权威是一对兄弟,被理性和信仰带领着前进,不一定只跟着其中一个,与人类社会一同发展着。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考察人类信仰在其发展中是如何实现从宗教信仰经由科学主义的理性信仰转向建立在话语共识基础上的理性信仰的逻辑演变,以期对这种动态的流变提供一种可能的合理解释,并力求在哲学的层面上分析这个转向对现代社会信仰重构的意义,进而达至人类社会的理性交往,缓解现代人的精神紧张,走出信仰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