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胡春晓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11(4)
首先概述了得体语言的定义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其次从得体语言能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交际活动这两个积极方面介绍了其作用;针对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不规范,教学语言与表达形式的单一化等不得体性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以帮助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更好的组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更有效的进行英语学习. 相似文献
2.
英语语言的标记性与得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桂永霞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20(1):64-66
本文通过具体实例阐释了英语语言的无标记性、有标记性,并结合具体的语境或场合,探讨了英语语言形式针对某一场合的得体性问题,认为语言的标记性和得体性是与语境(或场合)及说话意图紧密结合的。某一场合中,说话者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意图,并让听话者准确地知悉说话者的意图,不管是使用标记性形式还是无标记性形式,都是合适的、得体的;如果说话者用有标记的语言形式,准确地表达了其本人的特殊意图,那就是技巧。 相似文献
3.
杨芳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3(1):32-34
体语即人体语言,包括表情语、肢体语、服饰语.它必须得体,这是体语修辞的最高原则.要讲究体语艺术,必须态度不卑不亢、举止大方,服饰整洁、自然,并克服消极的、负面的体语,以塑造个人美好形象. 相似文献
4.
5.
席晓青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8(2):76-81
言语得体是语言的最高原则,模糊语言的使用可使语言表达更自然、得体,更能表情达意,并取得更好的交际效果。言语的得体是相对性的,人们的言语交际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开放系统。对言语得体与语言模糊性问题的研究,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言语得体的必要性和语言模糊性,探讨言语得体和模糊语言的应用,提出了为使表达得体人们在交际中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贾永雄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9(1)
在日常交流和文学创作中,言者(说话人)都必须追求话语的得体性,即找到最佳的言说方式.说话要得体,就一定要遵循会话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但这些原则又不是孤立的,是与一定的语境紧密相关的,因此,说话得体的关键是扣紧和适合具体语境,灵活运用会话原则,以求最佳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8.
浅谈语言的模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根金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更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具有模糊性的特征。这是由语言的客观属性及其本身表达功能上的不完备所决定的。另一方面,处于一定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语言主体自觉或不自觉的语言行为也不可避免地会对语言的模糊与否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语言的模糊性并不是绝对的。它和语言的精确性一样,也只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一定的条件下,两者还可能互相渗透和转化 相似文献
9.
郑荣馨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8,(1)
语言的得体性是修辞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是修辞学的最高原则。本文着重在比较中探讨、论述了这一观点与“题旨情境”说、“审美价值”论等的区别,与修辞表达效果的关系,认为牢固确立这一最高原则,并贯穿到底,完全有可能构建出一个崭新的修辞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浅议大学生英语口语表达的得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云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4):129-131
英语口语在当今社会日趋重要。但是学生对口语能力的认识还存在误解。他们比较注重口语表达的流利性及其语法的正确性 ,而忽视了口语表达的得体性。文章列举了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在得体性上普遍存在的四个问题 ,然后将其归纳为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 ,并简要分析了造成这两类语用失误的原因。最后从理论上论证了要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 ,就必须培养他们的语用能力 ,从而提高其英语口语表达的得体性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语言的模糊性研究越来越受学术界的重视。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尝试运用海德格尔的语言观深入剖析文学模糊存在的原因,指出模糊性是文学语言的基本属性,模糊性语言是人类认知局限和思维模糊的必然,也是艺术的需要,进而运用接受美学理论阐释文学模糊的审美机制和艺术。 相似文献
12.
吴勇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2):35-38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根本属性,它源于客观世界、人类认知和社会交际等因素的模糊性。回顾语用学的诞生和发展历程,语言模糊性与语用学之间有着密切关系:语言模糊性为语用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为语用学的崛起创造了条件和起了推动作用,而语用学研究的实质是对语言模糊意义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模糊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有不同的作用和表现形式。分析模糊在不同语体即日常会话、媒体、科技文体和文学中的表现,有助于更清晰地认识语言模糊的功能和特点,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语言。 相似文献
14.
张耘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80-84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具有弹性的表现。模糊语言的客观存在,不仅是语言表达的客观需要,更是提升语言表达层次和效果的必要手段。通过对英语和汉语在语言的四个层面(即语音、语义、语法和语用)所体现出来的模糊性进行研究,指出了在英汉互译过程中,译者要敏锐地认识存在于源语和目的语中的语言模糊性,正确理解翻译的模糊性并合理运用模糊性处理技巧。 相似文献
15.
论英语立法语言模糊词语的运用及不可消除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雯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3(4):121-124
准确性虽然是法律语言的灵魂,但模糊语言的运用也是不可避免的.本文主要探讨了英语立法语言中模糊语言的成因、运用及其不可消除性. 相似文献
16.
蔡建平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4):272-277
跨文化交际一旦发生,就存在着因文化差异所产生的言语交际是否得体评判标准的非一致性,所谓的非得体语言的产生也就在所难免,然而却违背了语用得体原则。维索尔伦(Verschueren)语用学顺应性理论的提出,引导人们去理解并解释因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中非得体语言对传统语用得体原则违背的可能性,甚至合理性。据此指出跨文化交际中非得体语言使用的现象,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具体顺应策略:心理顺应、环境顺应、动态顺应。 相似文献
17.
陈彦辉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1):125-129
春秋辞令作为春秋时代人们思想的外在表现和载体,既包含着时人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也蕴含着时人对辞令历史作用的认识。出于对辞令历史价值的思考,他们希望辞令也能够不朽于世。春秋辞令的历史意识主要体现在史书的修撰与历史的学习、以史为鉴、对历史法则的追寻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侯要红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17-119
哲学意识形态的模糊性语言是一种泛语言现象,但这种模糊性语言是按照一定的语言法则来运行的。在这些法则规约之下的翻译操作,精确性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模糊性总是绝对的、普遍存在的。因此,译者在翻译时适时整合语言资源、调整翻译策略,使译作和原作具有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