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文是中国辽宁师范大学与日本福冈教育大学合作研究项目的成果。研究者运用社会学的基本方法 ,以中日两国近千名大学生为对象 ,调查“中日老龄化社会现状” ,从制度、经济、文化三个层面 ,进行中日比较与归因分析 ,以此为依据提出中国面对老龄化社会严峻挑战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2.
刘慧君 《西北人口》2008,29(2):119-123
基于社会性别和生态系统理论视角,构建KAP拓展模型,探索中国农村育龄群体生殖疾病预防行为的影响机制,并利用安徽巢湖调查数据进行累积Logistic回归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新模型对生殖疾病预防行为的KAP影响机制具有更好的解释力,但模型对两性预防行为的解释存在显著差异,社会性别角色的作用方式也呈现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社会养老服务供需失衡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以往学者大多从供给侧或界面障碍的角度进行研究,在此从需求侧角度关注社会养老服务利用的规律性.文章基于“生物人—经济人—社会人”的多元人性假设理论提出研究思路和假设,并使用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1568位具有社会养老服务利用行为的老年人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老年人的生理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对其社会养老服务利用具有显著影响,社会养老服务利用呈现出“亲知识分子”、“亲中高收入群体”和“亲社会资本”的倾向;城乡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农村老年入主由其生理属性驱动,城市老年人则主由其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驱动.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各种疾病对我国城乡老年人残疾以及带残预期寿命的影响,本文基于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首先对残疾现患率进行归因分析,得到分疾病的残疾现患率,然后结合死亡率数据,利用苏利文方法计算分疾病的带残预期寿命。结果显示,在60岁时,城市男性预期将有4.08年(城市女性:4.95年)生活在残疾状态中,低于农村男性的4.72年(农村女性:5.46年)。老年性耳聋、白内障、脑血管疾病、骨关节炎和未分类的伤害是老年人的最重要的5种致残疾病。而且,各种疾病对老年人的残疾现患率和带残预期寿命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本研究为政府在城乡老年人中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残疾预防战略提供了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5.
彭国胜 《西北人口》2012,33(3):38-44
对贵州省684名农村成年居民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居民在社会问题归因上的社会归因意识较为强烈,在政策优先意识上倾向于经济优先意识,其福利需求意识比较强烈但福利权利意识尚较为淡薄,这表明低水平实践的社会福利在当前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社会话语序列中尚未处于重要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福利制度背景、文化传统和人口结构特征等不同层次因素对农村居民的社会福利认知均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青年农民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持续发展的后备动力,其养老意愿决定投保行为,而现在的投保行为又影响将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因此本文在对481位青年农民社会养老意愿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就其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持续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改善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家庭是孩子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单位,人力资本理论存在性别盲点,忽略了人力资本投资的社会性别因素。本文从社会性别视角研究独生子女家庭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分析了影响独生子女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人口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性别文化因素。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家庭中女孩人力资本投资得到了积极的改善,但社会性别仍然影响着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性别偏好,独生子女家庭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表现社会性别”。  相似文献   

8.
我国当代中产阶级的崛起及其社会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静 《西北人口》2007,28(4):119-12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政策的实施,社会结构发生了极大变化,中产阶级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本文以社会分层理论为基础,对中产阶级的概念、特点进行阐述,分析了我国当代中产阶级的崛起及其社会功能,阐明了大力发展中产阶级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王军  陈可 《南方人口》2016,(4):18-28
作为民族分层的关键指标,主观阶层认同对于研究族际冲突意识和冲突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全国性调查数据,对民族间的阶层认同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虽然当前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地位要略低于汉族,但其阶层认同与汉族相比并不存在显著差异。究其原因,这可能与少数民族实现向上社会流动的比例高于汉族有关,即虽然相对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对于少数民族的阶层认同有拉低作用,但这种效用却被少数民族相对较高的向上社会流动机会所消融。本研究的启示在于,在民族关系问题日益重要的今天,我们在注重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同时,还要努力提高各民族成员向上社会流动的机会,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文化交融。  相似文献   

10.
《人口学刊》2018,(5):5-14
本文将农村缺损型家庭分为永久性亲子分离型缺损家庭(简称残缺家庭)和暂时性亲子分离型缺损型家庭(包括离异家庭和留守家庭)。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家庭结构对儿童行为可能产生影响,社会支持也对儿童行为产生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农村缺损型家庭学龄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行为问题,不同主体、不同类型的社会支持对农村缺损型家庭学龄儿童的行为存在影响。通过设计的访谈问卷和YSR自评量表对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乡镇学校中缺损家庭学龄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留守家庭占37.13%,离异家庭占37.55%,失去父母家庭占25.32%。以全国常模为标准参照分析发现,恩阳区农村缺损型家庭学龄儿童确实存在较高的行为问题(总分检出率15.61%)。基于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缺损家庭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存在差异,三类缺损型家庭中,残缺家庭学龄儿童行为问题最严重,离异家庭学龄儿童次之,留守家庭学龄儿童最低。不同主体(父亲、母亲、监护人、教师和同学)提供的不同类型(社会交流、尊重意见、分享秘密)的社会支持对农村缺损型家庭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存在差异。应关爱农村缺损型家庭学龄儿童,构建学龄儿童美好生活的支持体系,满足其多样化的成长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