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全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语感就是对言语的直觉感知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相似文献   

2.
语文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是这样阐述的:“语文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是语言操作者对语言的感悟,是语言操作者与语言发生联系时,对语言文字的含义、正误、情感、思想、韵味等迅速地自动地作出判断的一种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就有了良好的语感.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我以为,须做到“四读”.  相似文献   

3.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可见。”可见,阅读感悟,需要朗读的支持。朗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而应试教育总是片面地追求答案、讲求技巧,往往忽视朗读的训练,学生对朗读表现出了随意性,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朗读正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法。这个感知、理解的过程,就是培养语感的过程。因而,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朗读策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对音准音调、语势语气、语法条理、词句内涵、表达技巧、意念意境、情感品质等有充分的感悟和理解。然而如何在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呢?  相似文献   

4.
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语感的培养能够直观地反映学生的语文素养,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教学中加强语感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高.新课程标准下,针对课标提出的语感培养总体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训练学生的语感.  相似文献   

5.
语感就是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语感的培养能够直接地反映出学生的语文素养,直接印象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教学中加强语感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高.语感是怎样培养的呢?笔者根据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经验,认为语感主要是在学生的朗读中培养起来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在课堂上注重朗读的训练,让学生直接感晤语感,那么怎样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的……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有识之士也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语感教学的重要地位,甚至已有人呼吁把语感教学看作语文教学的核心,把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感作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居主导地位的教学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强化"语感".什么是语感呢?语感其实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一种直觉,人们凭借语言经验,直接地对语言作出敏锐的感受.语感强,断句能力就强,捕捉词句意思的能力就强.只要"语感"训练到位,学生自主地感知文本,就能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语文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形成语文教学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7.
王剑玲 《科学咨询》2010,(14):56-56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理解与感悟才是重中之重。《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更强调学生应在“读中促悟,以悟促读”。由此可见,“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读”得具体、得体,方可达到教学的终极目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通过重视训练学生的语感,在“语感训练”的领域中潜心思考,就一定会为语文阅读教学开辟出新天地。语感训练的传统方法主要是靠读。“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做了以下探索。  相似文献   

8.
著名语感专家王尚文先生指出:"语文教师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学生高品位语感的创造者;语文教师的困难之处,也在于他必须创造学生高品位的语感。"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文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感.因此,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是我们语文老师的首要任务.本文从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方面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阅读教学总是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一个“总是”,一个“一二三”可见朗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之大。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还可帮助学生理解、领悟课文,提高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还规定:“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11.
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语感的培养能够直观地反映学生的语文素养,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教学中加强语感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高。新课程标准下,针对课标提出的语感培养总体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我着重从以下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的任务究竟是什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语文教学必须要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必须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关于语言文字运用,叶圣陶先生在《关于语言文学分科的问题》一文中说:语文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学会正确地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个工具。张志公先生也说:语文教学肩负的任务不是单一的,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言学习,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搞了许多名堂,却没有把语言文字训练搞好。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不仅要理解语言内容,更要学习语言表达,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一句话,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敏感度和表达力。语用,当是语文教学的“本然”,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专属语文学科的“独当之任”!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紧扣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研究文本的表达方法,以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育“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把“语感”一词写进语文新课标,可见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何其重要。反思二十世纪的高中语文教学,语文的“工具性”被当作语文学科的唯一特性,文质兼美的文章被分析得支离破碎,语文知识被视为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结果使学生丧失对美的鉴赏和体验,缺乏对思想内涵及丰富情感的理解及个性化语言的表达。新课标实施以来,人们为扭转工具性一统天下的局面。纷纷强调语文的“人文性”,摒弃了那种肢解文本,进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受到语文作为一个整体的独特魅力。事实上,工具性与人文性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把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并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同时也强调“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充分利用文本资源,结合阅读过程加强语言训练,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阵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要完成这一中心任务,教学中就必须紧紧围绕语言这个中心,开展形式多样的训练。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语言,其次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多实践,学方法,不断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7.
唐琼 《科学咨询》2007,(10):36-3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要完成这一中心任务,教学中就必须紧紧围绕语言这个中心,开展形式多样的训练.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语言,其次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多实践,学方法,不断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9.
十八年的语文教学生涯告诉我:语文教学是一个繁杂庞大的工程,其中的两个重要板块--阅读和写作,是学生和老师最为头疼的。经验告诉我要想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就要做到“读写结合”。所谓“读写结合”,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通过读写训练,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读写结合”不是新鲜话题,一直以来是个常青的话题。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崔峦先生也曾说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两代语文教育大师的高见明确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给房屋夯基础,作文好像目的明确地搭建房子,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把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学生的阅读和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可见,“读写结合”是语文能力训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素质以先天禀赋为基础,靠后天所处的环境、教育而逐渐形成。语文素质,指的是人的文化心理结构表现在语言层面上的品位、格局和发展倾向。其核心因素是语感素质,即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受、领悟能力。反映一个人语感素质优劣的标志是人的阅读、写作、听话和说话的能力。因此,凡有经验的语文老师总是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和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来抓。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呢?叶圣陶说:“教育的本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又说:“语文方面的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