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将意象引入小说叙事,通过营造丰富多姿的意象世界来表现其创作意图,是施蛰存在小说技巧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本文以《魔道》为例,着重考察施蛰存荒诞小说在意象视野观照下的丰富内涵,从而获得对施蛰存个体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2.
施蛰存先生有70多年的学术和文学生涯。要研究这样一位经历沧桑而丰富的学人世界,并不容易。事实上,关于施蛰存的研究,1930年代就开始,新中国成立后,施蛰存的研究断断续续,虽然时有研究论文问世,但是缺乏整体性突破。单篇论文零零星星,专门论著寥寥鲜见。杨迎平教授《永远的现代——施蛰存论》(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5月),可谓是施氏研究的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3.
以《魔道》为例,着重考察施蛰存荒诞小说在意象视野观照下的丰富内涵,指出施蛰存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心理分析见长,因此,以"意象"这样一个与文学和心理学有着双向关联的角度为切人点,不失为理解施蛰存荒诞小说的有效方法,并由此获得对施蛰存个体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4.
施蛰存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 ,正是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演变的历程。施蛰存 17岁开始小说创作 ,一辈子都在探索“现代”的蹊径上艰苦跋涉。施蛰存大胆创新的现代主义小说创作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派小说的第一人 ,他主编的《现代》等多种杂志兼收并蓄的办刊精神 ,使他成为中国期刊第一人。施蛰存终生致力于现代性的追求 ,为世界文学进入中国和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作出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自古以来,道家文化在浙江传承不绝。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道家文化对施蛰存的人生影响深远。同时,施蛰存所处时代,中西文化发生激烈碰撞,为了弥补信仰危机,施蛰存选择走进道家文化。自此,道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他的审美追求,极大地丰富了他的文学创作内容。道家崇尚自然,使得施蛰存的文学叙述中多了渴望走向田园生活的乡村记忆;道家崇尚心灵自由,使得施蛰存的文学叙述中多了世俗人的自然情怀和对心灵自由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施蛰存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就引起评论界的关注.施蛰存研究历经几度风雨,70年代末复苏并全面展开,取得系列成果.本文评述了近80年来的施蛰存研究状况,在肯定成就与指陈不足的同时并提出建议,认为施蛰存研究中所反映出的许多问题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都具有普遍性与警示性.  相似文献   

7.
论施蛰存的东方“心理分析”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主将施蛰存,以异于当时大多数作家的文化视野,特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自己的创作之中,从而营造了一个独立自由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8.
旗手与“恶少”的冲突——也谈鲁迅与施蛰存的交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与施蛰存的论争 ,决不是鲁迅与施个人过不去 ,而表明了鲁迅对穿西装的复古派保持着应有的警觉 ,是事关新文学健康发展的问题。鲁迅作为旗手在护卫新文学 ,施蛰存则有些意气用事。以往的论述对鲁迅与施蛰存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显然欠妥。  相似文献   

9.
施蛰存的小说创作有心理分析和现实主义两种形态,以《小珍集》的出版,他实现了向现实主义的回归,完成了创作转型。创作转型的原因在于其独特的创作主体结构、从唯美到功利的痛苦抉择、从现代主义到现实主义的清醒徘徊、从非主流文学到主流文学的尴尬趋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施蛰存借创作转型,文化身份也由“艺术的施蛰存”归宿到“学院的施蛰存”。  相似文献   

10.
施蛰存对美国作家爱伦.坡的哥特式小说由早期的简单模仿,到受其影响更深从而转向怪诞小说的创作。但施蛰存小说的怪诞更表现为一种心理的怪诞,重在表现人类的一种"恐惧"心理。恐惧是人类最原始的一种情感,指向不可确认、无法言说的事物。而爱伦.坡的小说重在渲染一种"恐怖"的气氛,极力刻画一种恐怖的场面。爱伦.坡小说的离奇故事带给读者恐怖的体验,但未曾走入人物的心灵世界。从这点来看,施蛰存对爱伦·坡的小说有所超越。  相似文献   

11.
试论劳伦斯小说与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伦斯的小说 ,因其对性本能和性关系的着意描写 ,曾被认为是色情之作 ,也曾被誉为性解放的先锋。劳伦斯对性本能意识的复苏和觉醒过程的描绘 ,特别形象地体现了柏格森的非理性的直觉主义在人生命创造活动中的根本作用。同时表明直觉和本能在劳伦斯笔下 ,不仅成为批判工业文明的锐利武器 ,而且还对近代本质主义的人本主义思维进行反思和批判。劳伦斯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 ,构筑了与现代西方哲学思想同构性的小说文本 ,从而表明劳伦斯小说独具一格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2.
本能与道德     
本能是一种原始生命力,而原始生命力既可以是创造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过度放纵本能会破坏人格的完整。道德的起源与发展并非与本能是对立的,恰恰相反,它是为维护人的长远利益而产生的,“与本能对立只是它们与本性之关系的最外在的表现,在深层,文化正顺应着人类潜在的可能性。”所以,本能与道德并非一对死敌,提倡道德同样也是保护人的本能。爱欲存在的矛盾提醒我们:爱需要教导,需要学习,需要与人格的成长相伴而行。人的任务是通过意识的深化和拓展,把原始生命力整合到自我之中,强健自我的任务是学会坦然面对、合理转换,能够疏导并驾驭自己。  相似文献   

13.
《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艾米丽·勃朗特的杰作,讲述了弃儿希斯克利夫的复仇故事。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理论对希斯克利夫的心理进行分析,解读他从复仇走向死亡的心理全过程,揭示了他复仇、自虐、自杀等歇斯底里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即受死亡本能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莎剧中的人性世界是原型人性与历史人性的融合,而宇宙元素(水、土、气、风、火、天)则构成其中一个层面,其中每一个宇宙元素都是人性世界的一个原型,它们的不同组合决定了莎剧人物不同的情欲世界。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文明、构建和谐社会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内容。现实社会中,人们发现随着物质生活的越来越丰富,许多人的幸福指数并没有随之提高,各种文明失态行为也屡屡发生;弗洛伊德的本能压抑理论是从生物学上对人性的一个系统剖析,能够给我们一些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启示:我们既要遵循本能的需求,满足某些本能的需要;又要对某些本能加以必要的克制,以保证人类健康地发展;还要对某些本能加以正确的引导,使本能发挥最大的潜能来建设社会主义文明。  相似文献   

16.
潜意识理论不仅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哲学的基础和核心,而且也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哲学人学思想的理论基石,潜意识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这种本能所产生的欲望,是个体之所以为人的最根本的东西。弗洛伊德对潜意识进行考察与探索,得知人的本质主要是无意识的和非理性的潜意识。文章着重从以下五方面进行分析:即潜意识与人的精神的关系、潜意识与人的行为的联系、潜意识与性欲人的关联、潜意识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以及对其潜意识理论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哲学在其本性上是思考人类生活及其世界的“价值问题”的理论。哲学范式的转换,从根本上取决于人对自身生存发展、生命本质的意义、实现方式和内容的改变,体现人类对自己生存命运的关注,对理想境界及本性完善的价值追求。纵观西方哲学形态演变的历史,可以认为是从“实在论”范式向“价值论”范式转变的历史。当代价值论范式转向的实质,就是要从“实在论”思维范式中解放出来,走向一种立足于人的价值性活动的哲学思维,进入价值论所面对和关注的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创造人与社会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所需要的当代哲学。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审美心理结构动力学揭示了人类审美心理的动态构成。审美心理结构是在人类的遗传过程和经验的基础上生成的。对应于审美显意识、审美潜意识、审美无意识,人类的自我形成为创造性自我、经验性自我、本能性自我、创造性自我在本能性自我和经验性自我的基础上生成了审美的自我,从而在自由选择的社会实践之中生成了审美心理动态结构。  相似文献   

19.
性有本能和需要两个层次以及生殖、享乐和健康三大功能,都是由人类进化而伴生的生理和社会现象,而不同的社会文化类型对性活动性意识的态度是不同的,由此而构筑的道德伦理内容也有很大差异。从这个角度切入,可以窥见不同的社会文化类型中人们的不同生存状态。可资对比的是古希腊类型和中国古代社会类型。  相似文献   

20.
人是自然界具有自觉意识的独特存在物。人的活动既有盲目的本能活动、有目的的社会生产劳动活动,还有“无目的的目的性”的自我实现活动(体育艺术等)。从本能到劳动再到体育,显示出人的本质自我的生成过程。世界杯足球赛作为当今人类最大规模的一项体育活动,它是人类长期有目的的劳动奋斗的结果,是人类在超越现实生存基础上的本真自我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