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隐逸文化对庄子哲学有直接的影响。隐士是隐逸文化中的主体,庄子生活的战国以前,中国有大量的隐士。庄子从这些隐士身上,看到了隐的方式在人的社会存在中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把它拿来作为人处于生存困境时的一种调剂,是极其有用、有效的方式,所以,他把隐的方式由身隐转到心隐上来,这样就使隐士的精神特质。能为普通人所实践,把隐士这种独特的生存方式,借来作为尘世中人调合个人与现实矛盾的一种中和、有效的办法,用以疗救和缓解人们精神和心灵的痛苦,从而使“心隐”成为他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马如俊 《晋阳学刊》2006,(3):121-122
游世思想是庄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说内篇统于游还是讲庄子一书统于游,都强调了游世思想在庄子哲学中的地位。游世是庄子提出的一种人的存在方式,他认为避世的隐士生存方式和用世的儒家生存方式都是不可取的,只有游世的生存方式才是合于道的生存。对庄子游世思想的阐释大多从现世的黑暗和自我保存的角度展开。事实上,游世是和对“道”的领悟不可分离的,是领悟“道”之后的一种生存方式。同时,游世也不是一种毫无原则的保身方式,不是一味的消极等待。游世是一种悠悠自在、积极的生存方式。一在庄子哲学中,对人的生存环境有很多论述…  相似文献   

3.
《庄子》内七篇是一个思想整体,旨在阐述救世思想。对人世间的灾难,人为物役、心为物役的生存境况,庄子有深切的体悟。他提出了独特的救治之方,即从精神修养入手,培养人的逍遥自适心灵,以此作为一般的生存原则,作为处世最高的道德法则,进而作为帝王治世之方略。庄子救世思想的核心是追求精神的自由,即“逍遥游”,究其本质,是虚假的,但又有它积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人是有限的生命个体,势必要经历生老病死.但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在于人能从有限的生命中体验无限的意蕴.庄子就试图以"悟道"来实现从有限到无限的超越,他肯定人有绝对自由的存在层面,批判了现实中受物役、功利役和观念役的无超越性的假我的人的存在状态,这种状态使有限固化.因此,庄子指出以"心斋"之"忘"追求"道"为路径,才能实现真正人的复归.  相似文献   

5.
文化哲学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和历史解释模式,其核心是从人之存在的文化精神入手,通过把握人类文化精神的演进而阐明现实的人及其生存方式,从而为解决现实的人类生存问题提供一种可能的路径。女性主义理论所涉及的女性问题作为现代性文化反思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域,同样可以纳入文化哲学的视野之中进行考察,从而对阐  相似文献   

6.
在宋朝,庄子"安时处顺"思想成为疗治士人心疾的良药,对于多情多思的词人而言,庄子是他们宁静安适的精神家园。宋代词人沐浴在庄子思想中,词作对摆脱是非心,挣脱名利网多有表现,苏轼、晏殊、王安石、辛弃疾、张元干等人的词作,或化用《庄子》语句,或取法庄子思维,这使宋词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成为文化上的一方精神净土。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曾经通过庄子与惠施的濠梁之辩来帮助人们理解他的"论真理的本质"这篇讲演的内容.这场著名的论辩是一个关于他人之心是否可知的争论.有论者认为在这场对话中庄子采用了诡辩的方法来回应惠施的诘难,最终陷入一种感觉主义和相对主义.更有论者以此为依据来判定"濠梁之辩"并非庄子思想的表达,而是庄子门徒对其思想的一种发挥或者说误解,不能体现道家思想的真精神.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到庄子文本本身中去,我们会发现这段著名的对话即使不是庄子所著,至少也延续了庄子哲学的精神,其中的深意需要经过进一步的辨析才能显现.庄子通过将惠施逼入理解的真空状态,使得理解的可能性自发地显现出来,对以个体主义和主观主义为代表那些独断论和述诸自明性的立场来说是致命的一击,而作为这种独断论主张之基础的表象性思维正是海德格尔关于真理之本质问题的讨论所要向我们揭示的.  相似文献   

8.
《庄子》内篇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思想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的目光,开始由天、上帝、鬼神转向了人,开始重视下层人民在社会中的作用,而庄子是第一个真正把人作为其论述中心的哲学家。他的经历,他的冷静的观察,使他体验到了这个社会所潜伏的危机,认识到人的生命的危殆,人的价值的丧失.以及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背后隐藏着的实质,他阐述了人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如何生存的现实问题。他的哲学,简要地说,就是人生哲学,这也是《庄子》内篇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在<世说>中,隐士与名士双方各有借鉴,但泾渭分明,真伪隐士二者乃根本相抗.借鉴前人.整合后分两大类:横向有全隐、大隐与中隐;历时角度有先官后隐、先隐后官、忽官忽隐.隐士文化也有儒玄双修的情况.隐士因其特出的美学特征,相较于其它士文化,有不少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10.
隐士们以庄子的自由精神为隐居不仕的基本理念,借鉴其相对主义的思想,坦然看待荣辱穷达、快意乐观的生活,以文化活动来充实其隐逸生活和自由心灵,从而使生命价值文明化.三教合一的社会风气,统治者对庄子的倡导,使禅宗也自觉吸收庄子的学说,以传播其思想.  相似文献   

11.
庄子《齐物论》"吾丧我"是轴心时代典型人格之一,原初状态的人具有赤子心,心接外物耦構形成有局限性的一阶认知我,以道枢中观反思自我以归于虚静极一,以超循环方式生成超稳定二阶情意我。以二阶系统调控论准确理解这一自我观,有助于透视轴心文明之核心思想,破除物质主义、科学主义、虚无主义对庄子的种种误读,将庄子及魏晋以来境界层面之超越精神转化到现实层面之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2.
庄子认为,安命能够提供一种坚忍沉毅的生存理念,使人生三大痛苦得以消解.安命的意义,还在于实现心灵自由,为逍遥蓄势.因为安命,能使心灵免于无谓的劳顿,把世俗欲求从思虑中驱逐出去,为更高的精神追求预留心灵空间.庄子的安命说只能使世人从苦难中解脱出来,即通过心灵转换,将痛苦理解为不痛苦;却并不能真正解救世人,即彻底根除引发痛苦的现实根源.  相似文献   

13.
有的文章说:“就浪漫主义言,庄子行文瑰玮淑诡,汪洋自恣,想象力丰富,自不能因其中有某些幻想夸大和寓言神话式的构思,就认为它是主观唯心主义。”这样的论点,是与论者认为《庄子》有“大胆揭露社会矛盾和批判现实的精神”等看法相联系的。显然,论者是把《庄子》看成积极浪漫主义的,这样的意见是不能令人同意的。文学的浪漫主义流派,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倾向,一种是积极浪漫主义,一种是消极浪漫主义,正如高尔基所说:消极浪漫主义——它或者粉饰现实,想使人和现实妥协;或者就使  相似文献   

14.
嵇康的人生关学藉顺"任自然"、"逍遥无待"的庄学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转化为现实人生.其诗文中对"太玄"之境的向往与对超现实的理想人格的追求则是对这现实人生的诗化.他与俗忤违,热爱充满诗意的人生.把握现实生活基础上个体生命的高扬,将庄子的客观上的安然顺命与主观上的绝对自由统一起来,变为一种逍遥于人间的实有境界.他将玄学中玄而又玄的本体论演绎为实实在在的现实人生.文章主要本于嵇康之诗文论述其追求的太玄之境与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5.
殷鸣放 《理论界》2009,(1):146-147
自由是贯穿庄子哲学的一条主线,他对自由的探讨是以自然、道作为本体论依据,来证明其自身的合理性,并由此上升到自由的境界上,亦即生命本体之证悟上.最后,他面对所处的社会现实与人生困境,主张齐万物、一生死,通过"吾丧我"、"以明"、"心斋"、"坐忘"等方法达到主体逍遥之境界.庄子的这种自由观有其局限性,但其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却是不可否认的.  相似文献   

16.
张荣 《船山学刊》2010,(2):69-71
庄子强调和高扬人的诗意栖居、"游"的审美生存,包含了"游世"的现实社会、"游心"的个体生命和"天地万物与我同一"的自然环境三个审美生存内容,若能"保身、尽年","养形、心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能达到人"诗意的栖居",构建理想的生存家园。  相似文献   

17.
试论庄子对隐士思想的传承和递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逸文化在中华文化中是一种很独特的文化形态,它是农耕文明政治结构和权力斗争发展过程中的派生物。道家正是汲取了隐士思想的丰富营养才得以产生、成长起来的。庄子,对隐士思想起到了传承和递进的作用,是隐士思想的立论者和完整阐述者。  相似文献   

18.
庄周是战困时期道家学派的著名代表,是中国古代最卓越的思想家之一。他一生守着贫困的“隐士”生活,品格高沽,遗世独立,竭力超越世俗人生,从而建立了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他那充满智慧的著作,给后世思想和文学的发展以无穷的启迪,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们寻找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奥秘的一把金钥匙。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待庄子对世俗人生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屋"具有喻示人类生存状况的功能,它不仅仅只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领域和生存需要,也和人的精神、心理、艺术审美追求,与社会制度、观念以及人类历史相关联,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论文从关于"屋"的物质、两性、城市和精神四重文学话语入手,分析论述了中国当代文学中人类生存的空间--"屋"与生活于其中的"人"的关系的历时性话语表达,以及当代人现实生存状况和精神追求在这两者关系中是如何被深刻揭示的.  相似文献   

20.
王了一的散文创作集中在1940年代,实录了当时大后方中国社会的世相人情与政治黑暗.他把幽默融入小品文的隐讽技巧,实现对人之生存的深挚关怀和严肃思考,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现实批判精神.这在某种意义上折射出那个特殊时代的学者以散文为载体,融个人生命体验与社会关怀为一体、寓讽谕之旨于世俗常态的独特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