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蒋惠珍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3):93-97
电影《苔丝》改编自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以19世纪末工业革命席卷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苔丝短暂的悲剧人生。电影中充斥着的黑色浪漫情调及死亡元素增添了电影的神秘阴郁效果,渲染了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烘托出主人公不断抗争却总以惨败告终的悲剧命运,引发观影者对人物命运感同身受的观影效果及对人物的悲剧予以深切地同情。 相似文献
2.
吴路伟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23,(1):25-33
金融枯竭和信用缺失是近代中国农村高利贷盛行、土地集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救济与复兴农村,国民政府及其官方学派主导的扶植自耕农运动,致力于土地信用化,创设和扶助自耕农,将土地所有权转移给农民,在局部地区盘活了农村金融,提升和维护了农民的信用能力。然而分期摊还信用机制的实际运行状况显示,农民信用能力的培育不单是地权转移,且需要金融和行政力量的双重支撑,同时要强化土地的产权意识和市场的契约精神。 相似文献
3.
<正> 这本是一篇被评论家们遗忘了的作品,然而这也是十分正常的,历史上不是有许多小家小户的作品未引起时人的重视,尔后又屡被拾及的吗?!这犹如到太阳山拣金子,金子本来很多,拣到的是金子,被遗弃的依然是金子,甚或色更艳、质更纯,所谓“挂一漏万”是也。这里笔者所推崇的檀溪同志的短篇小说《珍妮》(1980年第四期《安徽文学》),自认为正属于这种被遗弃的金子,其色也艳,其质也纯。小说写的是一个发生于淮北乡村的换亲悲剧。关于这类题材,曾有过一些作品进行 相似文献
4.
小说《白鹿原》堪称民族史诗,它描述了清朝末年至建国初期渭河平原五十多年的变迁历史,同时也描述了生活在男性世界中的众多女性,她们和其中的男性一起构建了"白鹿原"世界。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视角探讨生活其中的女性人物,分析其悲剧人物生成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5.
郑春元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2)
《三国演义》的思想寄寓问題历来众说纷纭,本文首先从该书的主角、结局、作者对书中主要人物倾注的审美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该书的思想寄寓是悲慨济世贤才济世无成;第二部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及作者的身世考察该书思想寄寓的成因;第三部分通过分析该书所反映的动荡的社会现实,揭示封建社会中济世贤才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6.
王玉钏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0(2):94-97
长期的非均衡发展导致国民经济出现的“股梗阻”,说明农民收入的高低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农民增收的关键在于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7.
唐建中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Z1)
《日瓦戈医生》是苏联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1958年,其作者鲍里斯·列昂尼多维奇·帕 斯捷尔纳克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但该作品在前苏联却长期被禁。本文介绍了这部作品遭禁的经过,对遭禁原因进 行了分析,并对作品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进行了初步研究与阐述。 相似文献
8.
一曲小人物的悲歌--老舍《茶馆》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茶馆>中小人物的解读,领会作品如何凭借塑造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反映其"葬送三个时代"的主旨,品味作品的文化蕴含以及传统性和现代性相结合的结构,赏析作品语言运用方面通俗洗练,又幽默典雅的独特魅力,完成对作品特殊文化视角的特殊审美. 相似文献
9.
交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在社会系统中交通具有突出的经济功能。通过调查发现,长沙县黄兴镇大多数农民对农村道路交通条件影响市场信息收集、农产品销售、外地商品输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等问题的判断上是正确的。该镇农民的正确的交通经济价值观成为当地建设农村道路交通的社会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0.
转轨期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生活为背景,论述了中国农村社会结构是非正式组织与非正式制度占主流的社会,以人格交换为主要特征,构成经济交换的价格决定因素。进而论述了农村存在特殊的人际关系、民间借贷、农村社保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认为转轨期农村社会结构的变造就是非正式社会结构日益消退、正式社会结构日益壮大的过程。并对如何整合中国农村非正式社会结构提出了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11.
王冰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1,(6):24-26
李白的《将进酒》表达的不是传统理解意义上的"怀才不遇"之悲愤,从流水意象的隐喻、文本的内部叙述、文本互文性、诗歌的叙述对象、作者的身份等方面考量,《将进酒》抒发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形上悲歌,是道教徒视野观照下对生命有限性的痛苦及其超越方式的形上追问。这种对生命的悲慨与追问也是魏晋诗歌中有关生命悲歌主题一种传承。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社会,农民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对自己的生活有基本的预期和掌握,而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农民受到来自新技术、国家和市场等因素的冲击,身处一种波动的环境之中。市场使农民的收入和支出面临着风险,加之多变的国家政策带来的不稳定,农民的生活处于严重的波动中,并且由于农民缺乏控制这种波动的能力,而成为这种波动的被迫承受者。认识和理解当下农民的真实生活,从历史反观现实,是我们反思中国社会结构及其演变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3.
冯利琴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1(2):127-128
通过对小说中悲观主义色彩的表现手法的讨论,揭示了哈代创作这本小说的目的。从苔丝的个人生活经历、性格、社会因素、命运和宿命论等角度,对其悲剧因素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4.
张建民教授著《明清长江中游农村社会经济研究》以多维的视角来研究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农村社会经济变迁,从人口变动、农业发展、绅矜在地方社会的活动状况阐述中央与地方社会的关系。该书作为一部研究明清长江中游农村社会经济的一部力作,为中国区域经济史的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相似文献
15.
王育平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1)
从小说<路的尽头>的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入手,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神话疗法"、主人公霍纳的虚无主义信念、以及小说的核心情节--一段荒诞的"三角恋"故事,展示了巴思作品的哲学内涵,再现了小说的存在主义和虚无主义韵味. 相似文献
16.
刘畅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6):69-75
《菜根谭》追求的理想人格具有冷静的内在意志,外在表现为平稳调和的状态,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重视回避冲突以自我保全。新奇性意味着偏激和差异,不符合理想人格的符号特点,也不具备自我保护的功能;此外,心智能力和其成果从属于伦理道德理想,本身缺乏独立的价值,"新奇"性被赋予的正面含义仅限于对世俗社会的疏离。 相似文献
17.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
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氓》与鲁迅的小说《伤逝》都是对爱情婚姻悲剧的吟唱。文章从这两部不同体裁的作品中探求出产生悲剧的相似背景——新旧道德的转型期,同时阐述了两部作品在艺术手法上的相同点。 相似文献
18.
文章结合神话学家坎贝尔的相关思想对电影《赛德克·巴莱》进行解读。《赛德克·巴莱》是一曲赛德克族誓死守护赖以生存的神话的悲歌。雾社事件是他们捍卫赖以生存的神话的举动。电影围绕雾社事件揭示了日本和赛德克族所分别代表的两种实力相差悬殊的文明间冲突,以及赛德克族不同部落之间根深蒂固的世仇。如何在这些相互纠缠的矛盾漩涡中走出,是今天的赛德克人必缅而奸确闻靳 相似文献
19.
一曲南方的挽歌——解读福克纳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立颖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308-309
通过分析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爱米莉这一南方淑女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悲剧命运,再现了作者福克纳对南方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以及他将更大的关注投向整个人类生存环境的精神状态,进而揭示了社会转型期的矛盾和冲突,为福克纳心爱的南方唱了一曲动人的挽歌。 相似文献
20.
郑云波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39-40
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从明代后期产生以后,直到近代以前仍然处于萌芽状态,导致中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的原因很多,本文从传统社会经济结构入手,论述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束缚了社会生产力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中国地主制经济的不断复制和再生又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