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郭元凯  胡晓江 《城市观察》2015,35(1):166-175
农民工在流入地的长期稳定居住,是该群体社会融入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北京、天津和重庆等10个城市的问卷调查,探讨了农民工的就业结构对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与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年龄、流动时间、职业类型、社会保障、劳动合同签订、行业类别存在显著相关。因此,政府及企业应该尽量消除制度和政策性歧视,降低城市的就业门槛,同时加大对农民工群体的职业教育,提升城市定居意愿,加快社会融入步伐。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是创新型创业的主流群体,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发展创业型经济的关键,而大学生创业意愿是创业行为发生的最佳预测变量。从分析影响创业意愿的主要驱动因素出发,将社会认同应用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不同社会认同背景下的创业意愿模型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意识、感知能力的不同使大学生感知到的社会认同存在差异。从高社会认同与低社会认同视角分析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提升与实现路径。有研究表明,创业环境、个人特质、创业教育等共同作用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李磊 《城市观察》2011,(5):155-163
城市青年新移民指的是在我国城镇化进程当中产生的从农村户籍变为城市户籍的群体,以及户籍虽未变动,但在城市工作和生活时间较长,已定居或有强烈定居倾向的青年群体。作为青年新移民城市融合问题的一个具体切入点,从居住的角度,基于“定居是青年新移民城市融合必要步骤”的假设,以中部省会城市舍肥为研究个案,通过访谈式调查,归纳城市青年新移民的定居类型,并就城市青年新移民当前居住状态、定居意愿、定居策略与过程、定居影响因素等调研内容作出初步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4.
流动青年初入城市,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社群隔离现象会严重阻碍群体融入城市。利用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尝试对当前流动青年面临的社群隔离及身份认同进行深入分析,探究湖北省流动青年定居意愿的影响效应。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剖析发现,流动青年的城镇定居意愿和城镇落户意愿不一致,虽然事实性定居意愿强烈,但是制度性定居意愿却偏低;青年群体流入城市后产生社群隔离(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会对其身份认同和城市定居产生显著负向影响,社会距离对定居意愿影响显著,心理距离对身份认同影响显著;当流动青年产生社群隔离时,其身份认同对于定居意愿的影响将会变得不显著。由此,当前新型城镇化的政策设计应注重完善流动青年户籍制度的保障,并积极鼓舞青年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社会交往和心理融入,减轻社群隔离现象,从而形成流动青年的城镇定居意愿。  相似文献   

5.
当前,青年人才是推动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且因其具有高成长性和流动性,成为各城市竞相争夺的重要资源。基于2018年4—6月对杭州市的调查数据,分析影响青年人才城市根植意愿的因素。研究发现:性别、收入等个人特征因素对青年人才城市根植意愿影响显著,男性青年人才和高收入水平青年人才倾向具有更高水平的城市根植意愿。城市认同因素中城市市容环境、城市文化认同度,城市归属因素人脉圈子、感知的尊重,发展预期因素中就业机会、职业预期对青年人才的根植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城市认同因素中排外倾向、发展预期因素中生活成本等对青年人才城市根植意愿产生负向影响。此外,不同收入层级的青年人才城市根植意愿影响因素表现出异质性,高收入青年人才群体根植意愿受生活成本的影响不显著,但是相较于较低收入的青年人才群体,他们受城市文化底蕴、社区文化参与、职业预期等因素影响更为显著。结合研究,本文就着力破解制约青年人才根植意愿的障碍,增强人才与城市的黏度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据调查,区域继续教育存在的阻滞是:1.企业和单位内部对员工和职工开展培训和教育活动较少。2.企业和单位门槛不高,员工认为没有较多知识文化也能进厂上班,缺乏知识文化压力和接受继续教育的动力。3.企业缺乏对员工的心理素质、创新意识、思维能力、政策法律素质、合作意识等教育,特别是缺乏对员工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正确引导,甚至有少数企业缺乏对员工的人文关怀,从而造成员工理想缺失、追求失落。4.在继续教育教学中缺乏严格的教学管理,同时教师在讲授中大多数是“走马观花”,缺乏知识系统性、全面性,理论灌输多而实践指导少。5.各级政府对继续教育不十分重视,认为它是员工的私事,与政府没有关系。因此,继续教育切实破解这些阻滞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流动人口群体(主体为农民工群体)呈现全面社会分化.在居留意愿方面,流动人口群体分化成落地生根型、落叶归根型和漂泊无根型;在收入方面,分化成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在教育程度方面,分化成高素质人群和低素质人群;在身份认同方面,分化成自我认同为新市民和自我认同为外来人员等.而户籍制度、居住证制度等是影响流动人口分化的重要因素.在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中,应减少制度的影响与分割,从而减弱流动人口分化中的不公平性.  相似文献   

8.
当前,环境状况越来越得到重视,而青年参与对环保意义重大。对3 483名青年的调查发现,青年群体环保行动参与意愿偏低。学生参与环保行动意愿好于青年白领与青年农民工;郑州青年参与环保行动意愿好于北京青年与上海青年。性别、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等社会人口特征因素对青年参与环保行动意愿具有重要影响。环境责任感、环境关注、政治兴趣、社会认知水平、政府工作满意度、有过不公经历等社会心理因素对青年参与环保行动意愿具有重要影响。此外,网络渠道对青年参与环保行动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社会身份的结构性失位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的主题有关转型时期群体性不满的成因。针对收入差距论的解释局限,作者试图揭示结构性失位对于高学历群体的影响。在回顾文凭教育的传统后,论文展示了高校学生的毕业求职意愿、他们对未来社会身份的预期、过去几年高学位的产出和失业规模、毕业生求职的实际去向、其职业单位和地区类别的变化等数据。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作者指出,大量高学历青年进入社会时面临的结构进位困难,不断动摇着新成员获得预期身份的稳定秩序,从而影响着该群体的态度和行为,同时,教育作为社会分流稳定器的作用也在弱化。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处境颇为尴尬: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学生群体,是学习基础、学习习惯、行为习惯都较差的学生。另一方面,现代企业需要的是具备获取新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较强的创新意  相似文献   

11.
自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说法,新生代农民工开始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对象,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大致可勾画出新生代农民工所谓“四高”、“一低”、“一薄弱”的社会印象和群体特征。相对其他群体来说,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并不高,对于农民身份认同相对减弱,城市社区认同较高。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的研究应该区分农民工的人口学特征与社会特征,并充分认识到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异质性,对其定义和特征把握要注意从与周围群体和代际关系中共同考虑。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a study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requests of child protection social workers. The work presented is part of a larger research project realized in Lombardy (a region of Italy), conducted to gain knowledge and data about social workers’ opinions, activities, and workloads. Through the participation of 300 child protection social workers engaged in fieldwork, a specific part of the research was dedicated to continuing education requests. Starting with their perceptions about the competences and abilities required for practice, social workers were invited to express their opinions about educational needs. Using an online survey constructed ad hoc, the social workers’ continuing education needs were investigated first with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s and subsequently using a priority scale. The interviewees expressed educational needs in 22 different areas. The data collected open perspectives to new child protection work and encourage the people responsible for education to support democratic and participatory approaches. The conclusions offer suggestions for social work education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13.
农村劳动力供给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参与率是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变量。运用Probit和IV Probit模型考察家庭结构对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参与率的影响及其机制发现:多代同堂的家庭结构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参与存在负效应。从性别看,女性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参与受家庭结构影响的程度大于男性。因此,重视新生代农民工家庭特征差异,配套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市场劳动,是解决"民工荒"与"就业难"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4.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就业工作,把转移农村劳动力作为就业工作的重点之一。虽然,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拆除了门槛,取消了种种不合理的限制,但与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相比,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在享受政策待遇上仍有不少差别。把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逐步转变为城市居民,不是简单地让农民工到城市打工,而是要让农民工融入整个城市,在劳动就业、工资待遇、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  相似文献   

15.
许庆 《科学发展》2013,(5):14-18
现阶段城市户籍实际代表了三项公共服务: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为主的社会救助服务,以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实物或租金补贴为主的政府补贴性住房安排,以及迁移人口子女在城市公立学校平等就学的机会。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就在于如何通过有效的政策改革方案,为外来人口提供可支付的住房,以及为其子女教育建立有效的融资机制,从而使外来务工人员主要是农民工可以在城市定居下来。土地制度改革可以作为突破口,通过城中村政府和村民有效的公私合作,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为外来人口提供可支付住房,辅以相关财税体制改革,同时可以有效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在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和相关财税体制改革有效解决了外来人口住房问题和子女教育问题后,户籍制度改革也就完成了实质性突破。  相似文献   

16.
对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教育是提高自身人力资本、实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转变的最主要途径。总体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对教育需求强烈,偏好学历教育,学习内容上体现了明显的市场经济导向,在教育机构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技能与学历相结合的教育是最适合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可以通过深化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规范培训机构、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和强化企业责任等途径以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特殊需要。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越来越多地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对新生代农民工在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关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情感心理及主体意识、个人发展等层面社会心态状况的考察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心态总体呈现健康、积极向上、理性平和的心态,也呈现出与传统农民工相异的特点.部分领域则存在消极、不健康的社会心态,值得关注。如此新生代农民工心态问题的出现既与当前社会变革、社会管理及保障机制不健全、社会支持不足、经济收入低等现实因素有关,同时也与农民工身份认同等主观因素密切相关,需要进行综合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在上海城市流动人口逐年递增、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生存竞争中培训需求不断增强的情况下,上海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着一些困境和问题: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缺乏制度化、教育培训信息不畅达、教育培训课程不尽合理、教育培训资金难以到位等。上海应健全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制度和规范,畅通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信息和渠道,合理安排和设置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课程,加强落实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资金和项目。  相似文献   

19.
The continuum of education for social work will be deficient until it systematically includes continuing education opportunities for workers employed at the bachelor's level. The paper addresses the importance of attractiveness and relevancy in the design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for members of this substantial component of social service manpower. It discusses ways of facilitating movement by more bachelor-level workers than at present into graduate-level training, and suggests several ideas for an educational design relating to continuity and progression in career learning, and to competency, career advancement, and continuing professionalization.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outlines a curriculum model for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of graduate social workers. The curriculum plan is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western industrial man has entered a new era—the cybercultural era.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graduate practitioner must be retooled to fit the conditions and circumstances of the new era. Eight knowledge areas are explored as priorities in this continuing education plan: the nature of global ecology, the nature of mass organization, the nature of youth, the nature of the new economy, the nature of contemporary politics, the nature of inter group communications, the nature of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the condition of social work theory.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these knowledge areas, it is felt that a new updated social work practice theory will be develop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