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樊郁 《浙江统计》2006,(12):34-34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要有新型的农民,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本文根据嘉善县现状就培育新型农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一粗浅分析,以寻求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载体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落实“十七”大精神,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土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壮大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去年9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决定”,标志着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提升。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就是要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一个很重要途径。“三农”是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现在最需要解决的是农民的收入比较低、  相似文献   

4.
当前农民急盼四种服务组织应该亟待完善:一是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由于各地都在搞结构调整.没有特色的调整只会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损失,所以农民对新的农业科技成果需求量较大,一些农民希望有较高层次的、流动的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经常下乡为他们传授先进的致富技术。而不是“只调不管”。二是  相似文献   

5.
发展“一村一品”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是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重要动力。为掌握商洛市“一村一品”发展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研究探索加快“一村一品”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我们为此进行了专题调研。  相似文献   

6.
去年 ,忻州市遭受了多种自然灾害 ,尤其是特大干旱 ,持续时间之长 ,受灾面积之大 ,影响程度之重 ,是很罕见的 ,全市粮食总产量减少近二成 ,但大灾之年出现严重的“卖粮难”是广大农民所始料不及的。现在尽管“卖粮难”局势有所好转 ,但由于购销价税不合理 ,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户的玉米积压在手里卖不出去 ,国有粮食收储企业陷入了“收不进 ,卖不出 ,储不下”的尴尬境地 ,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承诺的“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政策难以行通 ,粮贱伤农 ,严重挫伤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动摇着农业的基础地位。造成粮价下跌 ,“卖粮难”的原…  相似文献   

7.
实现小康奔向现代化——“八五”无锡市农民生活消费水平回顾□文/无锡市统计局华季军“八五”以来,我市农村各级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中央稳定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业发展的一系列指标精神,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发展集体、保供...  相似文献   

8.
吕琳 《四川省情》2006,(5):16-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培养新型农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农民是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劳动者,是建议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村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然而,长期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素质较高的劳动力离开农村,脱离农业形成了惯性巨大的趋势。农村新增劳动力…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与农民收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农民增产不增收。显然就“农”抓“农”难以有效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也就是说农民收入的提高,仅靠农业是不够的。只有推进城市化进程,才能拓宽农民增收空间。城市化是未来农民收入增长的发动机,依托城镇的  相似文献   

10.
从全省农牧民素质教育现状看与收入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二○年比二○○○年翻两番”的关键,而农民素质教育问题又是农民问题的核心环节。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牧民文化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对推动整个农牧区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尽管如此,  相似文献   

11.
沈伟 《浙江统计》1997,(9):33-35
农业普查是我国第一次有关农村和农民的大型调查,其目的是为了准确掌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要素的规模与结构的变化情况,进一步查清农村和农民的基本概貌,为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和各项政策提供科学依据。调查的主体是农村和农民,所以如何科学的界定农村的范围,确定调查对象是普查的前提条件。一、问团的提出“农村”、“农民”这二个词是经常提到和使用的,但是“农村”和“农民”的概念却是既清楚又模糊的,习惯上“城”与“乡”是对应的,除了城都是乡,“乡”就是农村。过去的乡只有农业,所以“乡下人”就是农民。但是随着社会经…  相似文献   

12.
2007年,对于中国9亿农民来说,是一个利好之年。年初,中央1号文件明确“加快发展现代农业”;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前者标志着我国农业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后者表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了法定地位,从此走上法制化轨道。不仅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其积极作用,而且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也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肯定地说,农民专业合作社将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13.
姜培耕 《浙江统计》1999,(12):22-23
近期,在传播媒体上相继看到、听到“农业产业化”及其相关概念的提法,如“实现农业产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等等。对此,笔者有点异议,特提出以示商榷。早在几千年之前,从人类的祖先向土地上撒下第一粒种子开始,农业就诞生了。尤其是人类社会经过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之后,农业就成为多种结构的产业,并堂堂正正地处于社会产业中的始祖地位,且被当代人们称之为“第一次产业”。再经历第二、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又出现工业和商业部门,并相应地被称之为“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时至即将跨入新世纪的今日,我们虽然没有看…  相似文献   

14.
在贫困山区,发展养羊业无疑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对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特别重要意义。我县是一个有着传统优势的养羊大县,享誉“滩羊之乡”。自2002年11月1日实施草原禁牧工作以来,我县广大养羊农户对羊只进行了圈养,在县委、县政府政策引导以及项目资金扶持下,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杜会财富分化的加大,如何关心和保护弱势群体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农村、农民、农业“三农”问题,更引起了中国高层的重视。农民是弱势群体,也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关心农民,就应该让农民老有所养。解决“三农”问题,建立农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三农”问题归根到底反映在农民的收入上。增加农民收入,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也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保证。农业生产资料是搞好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2004年,我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创1997年来新高,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不断完善,极大地提高了生产者的积极性。长期困扰农民生产不足的矛盾逐渐减弱.农民发家致富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产量有了很大增长。但是,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也在逐渐加大.越来越成为制约农业经济及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如何实现农民增收。刺激农民消费需求,越来越成为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至今农民仍占我县总人口的70%。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最基本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不当干部不犯法于春一位农民的儿子因涉案被公安局传讯。这位农民跑到公安局门口大喊冤枉,理由是:“我儿子不是干部,怎会犯法”?听来这是很荒唐的逻辑:当干部才会犯罪,不当干部就不违法。这位农民把“当官”同“犯法”划了等号,既是对法律的无知,又是对干部的偏...  相似文献   

19.
人们常讲“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可见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粮食是人类生命之源,是一个民族立国安邦之本。“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是人民对粮食依赖性的真实写照。而土地,则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农民的命根子,是他们生息繁衍、脱贫致富的靠山。多少年...  相似文献   

20.
“官不是干出来的,而是用数字提出来的”,这是对现时部分基层干部的写照。有这样一个例子,某村农村人均年收入1900元,上级却要求增加500元,一句话,农民人均年收入就达到了2400元;另一例更让人瞠目,某村农民人均年收入最多不过1500元,可乡里却指定要报2900元,相差近一倍。一些村镇干部之所以乐此不疲地在统计数字上做文章,说到底无非是为了那顶“乌纱帽”。据说某县为摘掉贫困帽子,不惜牺牲农民利益,将农民人均年收入由400元提高至1000元,玩起了“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游戏,使得统计数字成了部分掌权者手中的“橡皮泥”,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