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原文] 问者曰:“申不害、公孙鞅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国?”应之曰:“是不可程也。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今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  相似文献   

2.
〔原文〕问者曰:“申不害、公孙鞅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国?”应之曰:“是不可程也。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今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相似文献   

3.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通篇琅琅上口 ,明白晓畅 ,千百年来 ,众口传诵。然释其首字 ,犹有两说并存。一说以为 ,“床前明月光”之“床” ,即指普通睡眠之具。全诗乃言诗人睹月思乡 ,夜不能寐 ,起床沉吟之状 ;一说以为 ,“床”乃井栏之谓 ,非卧榻之谓也。古人聚水而居 ,有人处即有井 ,故井可代指村落、城镇 ,又常引申为故乡之意 ,“市井”、“背井离乡”云云 ,皆由此而来。全诗乃言诗人绕行井边 ,望月怀乡之情。两说皆可通 ,若强欲索作者之原意 ,恐须起太白于地下也。愚以为 ,诗无达诂 ,自古而…  相似文献   

4.
予读王伯申《经传释词》以“不”“无”为语词说,窃有惑焉。盖古人于反诘句,本是相反见意,故注家亦相反为说。反诘之肯定句释为否定,反诘之否定句释为肯定。句意本当如此,非释词也“不”“无”既表反诘,岂为语词?试看,凡反诘句,其句型肯定者,其句意则为否定。注家皆相反而说之。如《书·尧典》“嚚讼可乎?”此肯定之反诘句。某氏传曰:”可乎?言不可”。“可”,言“不可”,此相反为说也。故此句意实为否定。《左传》成公十五年,“欲免得乎”?杜预注:“言不得”。昭公元年,“敢乎?”杜预注:“言不敢”。《周语下》:“齐其有乎”?韦昭注:  相似文献   

5.
《阅读与作文》2007,(10):58-59
以毒攻毒是五毒 “五毒俱全”,这是一个几乎所有中国人都会用的词。一个人如果“五毒俱全”,那么此人就堪称“死有余辜”。但是,“五毒”到底是什么,有人认为是“吃、喝、嫖、赌、抽”,有人认为是“坑、蒙、拐、骗、偷”……其实都不对。  相似文献   

6.
蒋光祥 《社区》2014,(3):17-17
多年来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活力的民营银行急先锋的民生银行,近千家社区网点将被迫或转或停。原因是银监会近日出台的“277号文”规定社区银行只能分“有人”和“无人”两种模式,不存在“中间形态”。“有人”网点必须按照支行网点审批流程来持牌,“无人”网点只能自助。“有人”网点的工作人员还必须为银行的正式员工,这招更是对意图依靠派遣第三方人员迅速扩张业务的商业银行釜底抽薪。  相似文献   

7.
班门弄斧,人皆不以为然。认为区区小子,焉能在公认之大人物前耍弄“雕虫小技”。故敢于弄斧者皆视作“狂人”。李白有诗:“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楚人胆敢在一代宗师孔夫子前卖弄几句“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之语,实在是胆子不小,然后免不了被视之“楚狂人”。虽然如此,但总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甘受贻笑  相似文献   

8.
周代立国于江南的姬姓吴国,被称为“荆蛮句(勾)吴”、“夷蛮之吴”,句吴即吴。吴人语言是“夷语”、“夷言”。他们的“夷语”言吴成“句吴”。古代吴、虞等字同声相通,铜器铭文句吴作“句吾攵”、“攻吴”或“攻■”、“工■”等。吴国开国君主吴太伯自号的句吴,即其父周太王亶父所封的东吴。从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到吴王夫差自言吴为句吴,就是他们的吴人方俗语言把“吴”说成“句吴”。这“句吴”的“句”和铜铭“攻吾攵”、“工■”的“攻(工)”,是吴人言“吴”的发声,正如汉唐以来古代学者解释的“句音钩,夷俗语之发声也,亦犹越为于越也。”句吴即吴,是国号,也是地名。吴取名于“天虞之山”即大吴山,含义为大。“太伯之封在西吴”和句吴的吴义“即鱼”、句吴是“句族为吴所并”以后的命名、句吴是“文身”之意等说法,都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9.
过采石驿     
<正> 客路青山外,乡心落照边。轻岚浮野树,凉雨过淮天。水调谁家笛,江帆何处船。娥眉台上月,今夜照孤眠!采石驿在安徽当涂县,采石山上有宋建娥眉亭。此诗抒写客游天涯的旅情乡思。首联以“客路”“乡心”直抒胸肌,并以青山落照衬托渲染,情景妙合,含蓄自然,不言愁而愁情已见。中间两联描写采石驿一带景色。头两句写远景,“轻岚”句为所见,“凉雨”句为所闻;后两句写近景,“水  相似文献   

10.
一、“五毒”原来是良药 “五毒俱全”,这是一个所有中国人都会用的词。一个人如果称得上“五毒俱全”,那么此人就堪称“死有余辜”。但是。“五毒”到底是什么,却一直存在很大争议.堪称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吃、喝、嫖、赌、抽”,有人认为是“坑、蒙、拐、骗、偷”,有人认为是“蛇、蝎、蜈蚣、壁虎、蟾蜍”。而真正意义上的“五毒”却和这些没有任何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以往的研究认为“短言”为人声、“长言”为去声或非人声。文章根据古代注释家对主动句用非去声、被动句用去声的原则及现代山东方言的西齐片中人声、去声调值演变的规律,提出了“长言”为人声、“短言”为去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三字连言”是古汉语比较独特的一种语言现象。文章以大量文献资料为依据,比较全面深入地探讨了“三字连言”产生原因,流行时代,结构类型;分析了“三字连言”与汉语音节停顿的关系;认为中古以来汉语丰富发达的四字句构成手段导致了“三字连言”最终消失。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句”、“读”二字的意义进行了溯源,认为:今“句”义是由古“句(鉤)”派生出来的;通过对《辞源》所列与“句读”同义的词进行了分析,认为今“读”音义源于诵书时声气的稽止,实与“逗”相通,故又为“句投”、“句度”,因声气的稽止停留客观上造成了文章整体截断为部分,故“句读”又为“句断”、“句绝”。  相似文献   

14.
三世说是公羊学的核心命题之一,其内容即所见、所闻、所传闻三世异辞。在《春秋》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中,其三世之断限,历代多有异说。董仲舒、何休以隐、桓、庄、闵、僖五公为所传闻世,以文、宣、成、襄四公为所闻世,以昭、定、哀三公为所见世,兹为正说。此外,颜安乐、孔广森以孔子生后为所见世,郑玄平分二百四十二年,廖平、蒙文通师弟分别据《谷梁传》《左传》断三世,皆为歧说。董、何说之所以为正,就在于:其三世间的断限以王鲁为判准;而三世作为一个整体,即《春秋》之所以始隐终麟,则由素王决定。孔子作《春秋》,设三科九旨,始通三统而以《春秋》为一代,终张三世而将《春秋》一代分张为三世,亦可见三世之张法即三世断限的终极理据在通三统。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列举了竹简《文子》白话文中标点的诸多不妥之处 ,分别从宜断而未断 ,不宜断而误断 ,宜属上句却断为下句 ,宜属下句却断为上句 ,虽断而标点不妥等五个方面予以讨论 ,并一一提出修改意见及修改理由  相似文献   

16.
1.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项羽本纪》)注:“亡人”,亡命之人。诸本旧读:皆于“亡”字断,“人”属下读。未安。下云“莫知其处”,项梁自谓不知桓楚逃亡的地方,故紧接“独籍知之耳”。若云“人莫知其处”则大家都不知道,何以项籍能知之呢!按:所论未确。此句于“亡”字读断、于“人”字读断皆可。即如选本所读,“莫  相似文献   

17.
“于是”在古籍中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语,用法也较为复杂。从“于是”在句中结构位置来看,有用在句首的,有用在句中的,有用在句尾的。用在句首、句中、句尾,在不同的情况下,又有不同的词义。语言学界对于古汉语“于是”的词性和作用的看法不尽相同,有人认为文言“于是”略等于现代的连词“于是”,表示两个动作行为的承接关系;有人认为“于是”不是一个词,是介词“于”和指示代词“是”组成的介词结构。  相似文献   

18.
楚歌是《诗经》之后,五言诗产生之前,广泛流行的一种诗歌形式,其体制特点是句中用“兮”字,句式参差灵活。由于句中“兮”字的使用,楚歌体制中包含着三言、五言、七言等句式发展的可能。从诗史来看,楚歌的主要意义即在于它对乐府三言、五言、七言等诗歌形式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讥讽后儒盲目尊孔,剥去孔丘“圣人”画皮[原文] 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儒先臆度而言  相似文献   

20.
语气·语调·语气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语气、语调?语调和语气是什么关系?有人说语调就是说话时的抑扬顿挫,贯穿于全句,有人则认为是一种语流的调子,主要表现在句尾。有人说语气就是口气,有人则认为是全句所包含的情绪。至于二者的关系,多数人主张语调是表现语气的手段,但也有人提出语气是语调里所包含的一部分内容。①甚至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认为语调是一种“没有自己的成段的音素”的“助词”。②这些意见虽然没有展开论争,但分歧是一直存在的。我们以为,要全面展开本文的论题,对这些分歧是不能避而不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