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旅游人类学在中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九霞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6)
旅游业急速发展的现实充当了中国旅游人类学发展最强大的推动力,旅游人类学在国外四十多年的成长也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借鉴.中国旅游人类学在这双重合力的推动下,学术活动频繁、专业刊物搭建平台、基金资助力度加大、学科建设初见成效.在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旅游真实性理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等领域的研究进展显著.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既需要深入发掘人类学本身的理论和方法优势,也还要扎根中国现实. 相似文献
2.
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阳朔世外桃源案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空间上保持距离的世外桃源景区和社区,随着旅游发展的推进,景区和社区的利益关系愈来愈密切.开发之初政府和企业对社区参与重视不够,当社区居民的参与欲望、参与能力逐步成长起来之后,社区参与就成为旅游开发的主导者们所必须面对的问题.社区本身并不是一个整合得很好的利益主体,其利益要求多元分化,处理好与社区的关系将是企业和政府要应对的持久挑战. 相似文献
3.
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阳朔遇龙河案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景区和社区紧密相连的遇龙河景区处于旅游发展初期,其社区参与前期为自发参与,后期是在政府主导下开展的.社区参与迅速发展,多元主体大量介入,政府的管理和规范面临很多困难.由于政府政策实施不到位、对企业管理不善等原因,也使无序的社区参与不能及时遏止. 相似文献
4.
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区居民是旅游开发的主人,是旅游资源的一部分,也是最终受益人.因此,社区参与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社区发展的有效途径.景区和社区一体化的傣族园景区的社区参与比较广泛,主要体现为开傣楼、经营傣家乐和成为公司员工三种形式.这种国有企业主导下的社区参与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性等而存在着许多难以协调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5.
灵渠作为国家遗产地和旅游热点区域,当地人必然受到旅游迅速发展的影响,改变其长期以来形成的"熟人社会"。以关于灵渠的旅游案例为切入点,通过田野材料论述了旅游开发下的灵渠乡土社会是一个新型的"陌生人社会"。灵渠乡土陌生人社会的关系网络主要表现为内部和外部的关系,外部的关系主要是灵渠东道主与游客发生的互动关系,这是一种显性的陌生人关系。内部的关系则是乡土社会内部在旅游开发下自发形成的"契约"关系,这是一种隐性的陌生人关系。认为灵渠旅游情境中的"陌生人社会"关系网络,与当地的乡土社会发展是相适应的,正确处理好东道主与各方的关系,是灵渠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周大鸣的《凤凰村的变迁》一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以下简称"周著"),是根据美国学者葛学溥(D. H. Kulp)《华南的乡村生活:广东凤凰村的家族主义社会学研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出版社1925年版,以下简称"葛著".中译本由周大鸣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出版)一书所做的追踪调查与研究. 相似文献
7.
民族地区贫困村寨参与式发展的人类学考察——以广西龙胜龙脊壮寨旅游开发中的社区参与为个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梳理龙脊古壮寨社区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民族地区贫困村寨的参与式发展问题,认为整体贫困制约着龙脊村民自主参与古壮寨旅游开发,社区主体居民参与程度不够,非物态的当地社区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展示较少,龙脊古壮寨旅游开发中社区参与的可能路径是延伸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消化农闲时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提升贫困地区农村社区自主发展能力,促进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良性互动,现代生产与传统技术的有机结合,全球文化协商与地方性传统生态知识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8.
9.
目前,在我国民族村寨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社区参与问题主要有三个:项目论证阶段的缺位,项目实施阶段的越位和项目遇到困难时的失位.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开发商、村民和政府三者的准确定位与和谐沟通. 相似文献
10.
11.
以西方社会冲突理论为基础,结合对西部民族地区案例点考察的田野调查成果,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全面认识旅游社会冲突的功能:一方面,旅游社会冲突会产生旅游地社会资源损失、旅游地社会秩序破坏、民族心理受伤害、旅游目的地形象损毁、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等负面作用;另一方面,旅游社会冲突也具有重建社会关系、提高社会整合度、缓解社会矛盾等正向功能。因此,旅游社会冲突具有正负双重功能的辩证观可以为我国民族地区旅游社会冲突调控的具体实践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庄孔韶赋予"文化"以动态和过程的意义,资可作为中国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个可操作性概念或工具。这个概念建立在中国历史事实、人民的实践经验和本土思想智慧基础上,同时也与师承、家学和他自身早年的教育人类学实践有关。本文还把他的思路与斯蒂芬.郝瑞的"儒学教化"模型以及"去儒学教化"理论模型进行了比较。最后,本文指出了庄氏的文化概念适应于什么样的社会之分析。 相似文献
13.
无论怎样,妙峰山都不是一个平常的地方.这应该是一个圣地,先是民间社会的,随后变成学者的,现在差不多可以称为"旅游圣地"了. 相似文献
14.
社会网络分析作为一种探讨关系的研究方法,不仅在相关学科的定量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对定性研究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文章通过梳理“社会网络”概念的流变过程及社会网络分析技术的发展脉络,指出在数字化生存背景下,该技术的应用对历史人类学的资料分析及问题拓展的深刻影响;并结合清水江文书的整理解读及民间历史文献数据化发展,探讨了这一技术手段对以叙述为主要形式的清水江研究的全新意义,以及对区域研究整体性把握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政府行为和经济政策双重力量作用下,西江苗寨的乡村旅游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在给村民带来可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对传统村落的社会文化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旅游景观的人为塑造与村民传统互动方式产生对抗,民族传统文化商品化,村民日常生存方式前台化,传统的禁忌伦理难以执行,各类噪音对村民生活造成干扰等。针对上述问题,从社会伦理的角度提出三项对策:一是培育村民的文化自觉,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提高村民的跨文化交往能力;二是设置前台与后台的区域隔离,保护传统文化核心以及村民日常生存方式免受破坏和骚扰;三是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守住地方感吸引游客,留住乡愁圈住本地人。 相似文献
16.
面对世界性的文化转型,不同的文化借由各美其美转换到了文化自觉的自我意识上。文化的一和多的问题意识成为人类学研究的新关注。这就需要有一种面向各自文化自觉存在的和而不同的价值共存。由此,一种迈向文化转型的人类学成为当下及未来的新发展趋势,成为多样性和共同性同时存在的大背景,并要求我们从各种变化中看到文化交流中的和而不同价值的智慧性存在。人类学需要在差异性共存中寻找自身在未来世界发展中的新定位,在文化交往、交流和交融中看到一种实践性意义上的文化共同性意识的养成。中国人类学需要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发现其自身可能拥有的那种构建不同文化和谐相处的文化智慧的存在,并借此智慧性的价值而真正贡献于全人类在未来的共同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恩施土家女儿城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市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演传承基地,也是武陵地区城市娱乐消费中心和旅游集散地。该景区集土家民俗文化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和传承、创业孵化园区管理、恩施玉露茶制作技艺传承保护等于一体,入驻商家1000余户,带动就业创业上万人。 相似文献
18.
19.
遗产旅游是近几年来学术界谈论较多的一个话题,因为它涉及到遗产开发与保护的问题,特别是真实性问题.J.E. Tunbridge教授的文章<从历史到遗产>,从另一个视角,对遗产与真实性的概念及其关系进行了新的阐述和诠释,这些阐述和诠释扩大了人们传统意识中有关遗产的概念,对遗产旅游的开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民族村寨旅游依托村寨特色资源,能有效助力村民增收致富,是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推手。村民作为旅游资源的拥有者及守护者,激发其参与意愿,是民族村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文章依据共同富裕“共有—共建—共享”的本质内涵,构建“旅游资源共有—多元主体共建—发展成果共享”的村民参与内生动力结构方程模型,提出研究假设,并通过对马山县4屯534名民族村寨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验证研究假设,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