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宪法学角度来判断刑法规范的明确性是立体刑法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比较法的研究,根据一般刑法理论,阐析法律明确性原则是刑法规范的形式正当性标准之一;从立体刑法学的立场来看,该原则也是宪法上衡量刑法合宪性的重要基准.在不同法律体系中,刑法明确性原则有其各自的理论和制度背景,通过对刑法明确性原则的宪法规范依据和适用的步骤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其中的法律技术和原理,以期为构建中国的刑法学理论体系提供镜鉴;运用交叉运用宪法和刑法的解释学原理,可以在宪法理论上证成刑法的明确性原则,并对该原则在刑法领域的落实提供宪法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从价值论意义而言,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法治建设应该是良法之治。为了确保所创制的法律为良法,必须科学设定良法的应然性目标体系,有效推进价值和规范层面的道德向法律的转化,这是良法生成的路径所在。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行<刑法>所规定的没收财产有一般没收和特别没收两种类型.一般没收被纳入刑罚体系,而特别没收则被视为一种非刑罚处罚措施.就宪法学的角度而言,上述规定违背了法律明确性原则、比例原则、正当程序原则、平等保护原则等诸多宪法原则.对一般没收财产刑,由于其缺乏存在的正当性依据,应予以取消;对特别没收,应将之纳入刑罚体系,并明确其实体规定,建构其正当程序.  相似文献   

4.
罪刑法定原则要求法律明确性和禁止溯及既往,以此满足国民预测可能性要求,从而为人们行动自由提供前提性条件。法律的稳定性使得刑法一时难以应对社会情势的变迁,为了严密刑事法网,于是刑法条文中出现了兜底性条款的规定。为了满足司法明确性的要求,司法机关对兜底性条款作出补充解释,使得兜底性条款外延不断扩张.如司法机关对非法经营罪的解释是一明显例证。由于司法解释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使得国民难以预测自己行为的合法性,从而限制人们行动的自由。为此,应秉持罪刑法定原则,对刑法中兜底性条款作出合理的限定。  相似文献   

5.
法律的良善性是法律内在的精神、理念,是法律成为法律的根据和前提,是法治的精神支柱。本文认为,良法是法律的形式良善性和实质良善性的统一,而法治就是形式良善性和实质良善性统一的良法之治。  相似文献   

6.
法典是制度文明的规范表达。“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民法典作 为规范公民社会生活的基本约法,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地位重要且特殊。从民法典服务于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来看,可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一部走向“良法善 治”的民法典,这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事法律精神互助共洽、绿色原则的植入与建构、人格权独立成编等三个方面。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典,直接体现着民法典“良法”之德性;绿色原则的植入与建构,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体现出民法典绿色发展理念“良法”之德性;人格权独立成编入典,集中体现了民法典人格尊严“良法”之德性。  相似文献   

7.
当代法解释学原理与罪刑法定主义存在尖锐矛盾,根本在于学理对两个“法律”概念——“法律文本”与“法律意义”的混淆。前者是立法者制定的符号,属于客观范畴;后者是解释者对前者阐发的规范观念,属于主观范畴。法律解释正是使前者向后者转化的过程。罪刑法定之“法”,是指法律文本,而非法律意义。据此,法律解释与罪刑法定的矛盾可得到消解:其一,即便是事后创造性的法律解释,因未变更法律文本,仍符合禁止司法造法和禁止事后法原则;其二,以解释填补法律漏洞,只是新、旧法律意义的更迭,与成文法原则不悖;其三,具有语义模糊性的法律文本,只要公众对其法律意义可达成理性共识,仍符合明确性原则;其四,凡在语义向度上能与公众达成理性共识的扩张解释,均非禁止的类推。  相似文献   

8.
当代法解释学原理与罪刑法定主义存在尖锐矛盾,根本在于学理对两个“法律”概念---“法律文本”与“法律意义”的混淆。前者是立法者制定的符号,属于客观范畴;后者是解释者对前者阐发的规范观念,属于主观范畴。法律解释正是使前者向后者转化的过程。罪刑法定之“法”,是指法律文本,而非法律意义。据此,法律解释与罪刑法定的矛盾可得到消解:其一,即便是事后创造性的法律解释,因未变更法律文本,仍符合禁止司法造法和禁止事后法原则;其二,以解释填补法律漏洞,只是新、旧法律意义的更迭,与成文法原则不悖;其三,具有语义模糊性的法律文本,只要公众对其法律意义可达成理性共识,仍符合明确性原则;其四,凡在语义向度上能与公众达成理性共识的扩张解释,均非禁止的类推。  相似文献   

9.
明确性原则——结合我国刑法文本的初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确性作为罪刑法定的一项派生原则,排斥并禁止弹性刑法,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罪刑法定之意旨,但不能将其绝对化与机械化。在中国语境下该原则不具有基于合宪性审查使弹性刑法条文无效的消极去除机能,但具有对模糊刑法文本与释法活动规真的积极指引功能。结合现行刑法文本分析,肯定弹性刑法之实然存在并在互动基础上建构明确性原则贯彻的进路与取向。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法律与宪法规范表述趋同化现象比较普遍,这与沿用多年的“宜粗不宜细”的立法技术不无关系.其结果,将会模糊宪法与法律之间的功能界限,不利于宪法实施;构成立法不作为,虚置了宪法委托,不利于权利保障,影响公权力运行.增强立法的具体化功能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不二之选,而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值得借鉴.当下我国立法具体化限度的保持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在立法过程中强化法律保留原则对立法权的控制以限制不必要的立法授权;其次,构建法的明确性原则的层级体系,优化法律规范的表述;再次,在法律施行过程中加强立法评估并及时进行监督.  相似文献   

11.
国际直接投资自由化的法律政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投资自由化需要合理的政策法律体系来推进和保障 ,国际直接投资自由化的主要法律因素即市场准入、国民待遇、禁止履行要求及法律政策透明化等 ,国际立法应反映国际投资自由化问题 ,国际直接投资自由化法律政策的制定应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相似文献   

12.
违宪审查原则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违宪审查作为一项最程式化、法制化的宪法实施方式,应遵守:(1)无讼案则无审查原则;(2)法律合宪性推定原则;(3)程序性审查与实体性审查相结合原则;(4)政治问题不审查原则。  相似文献   

13.
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发端于民法,并逐渐确立为民法的基本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是指超出正当界限的权利行使为法律所禁止。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是道德准则的法律化;是衡平性规定;它源于诚实信用原则,并发展为独立的法律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发挥着指导立法、司法以及权利制度实践的重要功能,而且通过对权利与利益关系的调整,在权利行使这一领域实现人际关系的整合。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残疾人权利公约》的缔约国,并已批准了该《公约》。随着《公约》的实施,我国在残疾人人权保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问题。以"禁止导盲犬上地铁"为例,从宏观角度看,其有悖于国际公约、国际习惯法保护人权的精神;从比较法角度看,其亦与国际通行做法不相适应,特别是美国、英联邦、日本和我国港台地区的实践。虽然我国也有相关法律规范同意导盲犬进入公共场所,但是仍存在法律条款缺乏统一实施细则、公众对于有关法律尚缺乏全面认识,以及导盲犬的培训和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国宪政史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漫长历程,宪政发展的道路异常曲折,特别是在20世纪的前半叶屡屡遭到巨大的挫折。宪法工具主义在其中扮演了非常关键的角色,始终将宪法、宪政制度作为工具而非价值追求是造成中国宪政发展异常命途多舛的重要原因。面对新时期的宪政建设,分析宪法工具主义的产生原因避免陷入宪法工具主义的误区应当做到:坚持依法治国,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培养公民的宪政信念;宪政发展进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6.
公民基本权利的司法救济是指司法机关通过各种诉讼途径对侵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的行为给予否定性评价或者制裁,从而使公民的基本权利得以恢复行使或者得到等价补偿或赔偿。由于我国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采取"依据法律的保障"方式,即通过普通法的诉讼来完成,就使得相当多的已被我国宪法规定而没有被民法、刑法、行政法等下位阶法所具体化和细化的基本权利,在现有的司法体系下不能得到有效的司法保护。通过对宪法司法化内涵进行界定,分析了公民基本权利司法救济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设计与选择,并对完善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司法救济提出了一些初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论牵连犯     
牵连犯是我国刑法理论中众多罪数形态之一。牵连犯作为传统刑法理论上与数罪并罚相对应的一个形态,近年来一直受到刑法理论界一些学者的质疑。因此,本文就以下问题作一探讨:一、牵连犯的定义和特征;二、牵连犯的牵连关系;三、牵连犯的处罚原则。  相似文献   

18.
从法律逻辑学的角度来看,“‘不禁止P’等于‘允许P”’不能证明“不禁止的即等于允许的”。“不禁止的即等于允许的”涉及的是全部行为(P和非P),而“‘不禁止P’等于‘允许P”’只涉及部分行为(P),非P中存在法律没有规定的行为,这部分行为必然不是法律禁止的,但也不能逻辑地推出就是法律允许的。  相似文献   

19.
论推进行政赔偿制度进程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人民共和国赔偿法》颁布已近六年,我国的行政赔偿工作在行政赔偿法的保障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在推进行政赔偿制度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笔者就建立国家赔偿制度的意义、国家侵权行为的认定、国家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替代责任的明确、国家赔偿程序的确定及推进国家赔偿制度进程的途径和存在的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经济法的宪政价值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经济法是如何以维护社会经济总体效益为目的,从经济民主方面,以及从维护根本经济制度等方面体现宪政价值的。在经济法的自由、公平和发展的价值实现,健全和完善经济法制度体系,加强经济执法和完善经济司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