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今次为期3天的“现代化与青年”国际聚会达60余人,要洋尽各自的观点、见解,多位学者似乎意犹末尽;而值青年国际会议之良机举办的“现代化与青年”高级研讨班却令瑞典学者哈特曼教授和德国慕尼黑青年研究中心芬克博士兴奋不已;他们的研究多方位展开则体现在专访中。“社会学奥林匹克”、“委员会第一任女主席”、“非常高兴地把中国结合到第34委员会中来”、“中国的变革较稳妥有希  相似文献   

2.
贺词     
“现代化与青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国际社会学协会RC一34的关切下,终于在上海召开了,这是欧、亚两洲从事青年问题研究的工作者的首次欢聚。我希望这仅是一个起点,今后要继续进行交换学者、交流意见,  相似文献   

3.
德国青年研究从历史到现实的应用[德]S·H·芬克王寅通译青年是欧洲福利国家管理最严格的年龄群。在传统上有三种情况导致对青年问题的公众讨论:历史事件、结构问题和与青年有关的政治决定。80年代西德青年问题讨论主要出于这三种因素。1.历史事件。抗议北约部署...  相似文献   

4.
德国南部的巴伐利亚,在美丽的阿尔卑湖畔,1992年5月29日至31日将召开欧洲青年研究春季国际讨论会.会议主题为“欧洲青年研究变化着的前景”,集中于三个主要的综合性方面:(1)1993年西欧一体化的影响;(2)1989年东欧一体化的影响;(3)日前东西方交融的影响.与会学者在理论的、经验的、政治的背景下考察欧洲国家及跨国青年研究的未来发展.会议邀请非欧洲国家的学者参加评论.这次会议的组织机构是:国际青年社会学生会(RC-34)、欧洲青年研究网络(CYRCE)、德国格奥尔格·伏尔玛学院.  相似文献   

5.
“现代化与青年”高级研讨班1993年3月27日——4月2日在上海召开。来自辽宁、长春、黑龙江、山东、广西、四川、浙江等省市的近百位青年工作者、研究人员和来自瑞典、德国、日本、马来西亚、香港及国内学者,参加了这次上海社科院青少所举办的研讨班。  相似文献   

6.
国际青年社会学研究委员会(ISA-RC34)主席给第二届亚洲地区青年问题国际研讨会的祝辞澳门青年厅厅长李雁楠博士:在今年7月22日德国比勒菲尔德国际社会学世界大会上,我刚刚当选为RC-34新一任主席。前主席SibylleHubner-Funk博士向我...  相似文献   

7.
中国青年研究会(Chinese Society of Youth Research)于1994年4月13日正式成立。该研究会是从事青年和青年工作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实际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热心青年研究的专家、学者联合组成的学术团体。研究会下设五个专业委员会:青年战略委员会、青年文化教育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青年权益委员会、青年学科委员会。为了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跨世纪青年的研究,该研究会已制定1994—1995年科研总体规划,拟围绕青年对改革和建设的积极参与以及青年自身的成长,作深入的调查与理性的分析;并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并重的前提下,突出研究当今青年的新趋势和新问题,提出有社会价值和理论价值的见解和建议。根据这些目标,研究会准备以跨世纪青年工程的理论与实践、当今青年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改革进程中青年问题的热点和预警、青年学科建设的丰富和完善、中国青年和海外青年的比较分析等作为主要课题着力展开调查和研究。五个专业委员会将据此制订出相应的科研规划与实施细则。  相似文献   

8.
第三届亚洲地区青年问题国际研讨会闭幕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士们,先生们:第三届亚洲地区青年问题国际研讨会,经过三天的交流讨论、参观访问,现在即将完成大会既定的目标和任务,降下帷幕。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近70位研究青年问题的学者,就“发展中国家的青。年发展问题”这个主题.进行了广泛的、认真的探讨。许多与会者千里迢迢来到上海,普遍感到不虚此行,说明会议卓有成效,个人大有收获。此时此刻,作为会议的主办单位,我们的心情更是愉悦而激动的。这次会议能够取得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亚洲地区广大青年问题研究人员的积极参与。在此,我特别要向马来西亚的学者致敬,A.哈…  相似文献   

9.
自“五四运动”以来,国内青年研究业已历经了近一个世纪,青年研究的学理化、专业化与规范化有了很大进展,学者们就青年研究学科化及青年学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大量探讨。但是,纵观当前的青年研究,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内卷化、碎片化与泛政治化等学理困境。超越青年研究的现有学理困境,可以考虑实现三个基本转变,即从对策性研究向解释性研究、从同一性研究向批判性研究、从结构化研究向过程性研究等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青年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已纳入西方学者研究的对象,随着青年研究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西方特色的种种关于青年的理论模型。了解这些理论,对我国正在发展中的青年研究事业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本文按照西方青年研究大体发展逻辑,简介青年文化学和青年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理论。一、青年文化学理论青年文化学是把青年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利用文化人类学知识对其进行研究,旨在指示青年亚文化发生发展并起作用的规律。首先用文化人类学观点对青年进行研究的  相似文献   

11.
我国理论界的文化讨论方兴未艾。广大青年对文化反思和中国现代化的命运,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我很想了解,作为较早倡导文化学研究的青年学者,你们对蔚为势头的“文化热”有何看法?  相似文献   

12.
世界社会学第14届大会于1998年7月26日至8月1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举行。参加这次大会的各国学者共有5000多人。国际社会学学会鹏川是联合国所属的研究社会问题的学术机构,有5对研究分支,青年社会学是第34研究委员会(RC34)。来自北京、上海、杭州的6位学者参加了这次大会及青年社会学研究委员会的讨论。这次大会涉及的青年社会问题,反映了世界多极化和青年问题多样化发展的趋势。1.青年全球化意识较多的欧州学者反映“青年世界一体化的进程比较突出”。瑞士斯德哥尔摩青年研究中心对美国、瑞典。俄罗斯、捷克、匈亚利、保加利亚、…  相似文献   

13.
伯明翰学派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在20世纪70年代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工人阶级青年文化进行了大量研究,关于其方法论中的民族志,一直存在争议。通过批判文献阅读和比较分析,从伯明翰学派青年文化研究的代表文本来看,其研究工作以文本分析为基础,而非严格的参与观察。这种"始终局外人"的民族志书写方式,就思想史而言,可以归因于早期英国文化研究的政治立场、新马克思主义对理论的辩证态度、英国本土文化主义与欧陆结构主义思潮的矛盾。然而,在批判性青年研究的框架下,如何结合经验性的描述和理论性的分析,仍是研究当代青年问题面对的难题,在这个问题上,伯明翰学派出身的民族志学者威利斯的文化分析方法,可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引子“青年与二十一世纪”是本刊新近推出并期望在未来得以保持和提高的重要栏目。我们将以采访和谈话等形式向读者介绍诸多学者对青年文化及其未来前景的见解。一个普通的下午,我访问了在复旦大学历史系任教  相似文献   

15.
我与同事共同进行了关于在欧洲组成“青年消费与生活方式交流与研究网络”的可行性研究。我们感到成年人的传统行为方式对青年影响甚微。在三个主要“极”周围,有三种理解方式。  相似文献   

16.
反思改革开放以来的青年研究,标准问题是基础性问题。在学者们通常使用的七个标准中,最值得重视的是学科标准和方法标准。我国的青年研究还没有成为建制性的学科,研究者的学科化诉求需要考虑在非行政权力干预下的基础条件,包括青年是否是独立的知识领域、青年研究的理论硬核等问题。在现实条件下,青年研究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问题意识,即青年本位的、社会关怀和公共性自觉下的自主意识、理性精神和怀疑、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17.
青年学者的困境虽然受到多方关注,但关注的焦点却主要是青年学者的收入待遇、工作压力、职业生涯与社会地位,鲜少关注他们作为青年学者的理想与尊严。实际上,青年学者的根本困境不只是谋生艰难,更是"精神幻灭"。青年学者的困境反映和加剧着学术、社会与文明之间的恶性循环,因而青年学者在生存与毁灭之间如何抉择,对于学术理想的坚持与否,将是抵制和扭转这一恶性循环的关键环节,否则学术堕落、社会溃败与文明危机将会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18.
我们曾提出过青年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互相关系。研究青年价值观的变化,最终涉及的仍然是这个问题。强调主体的作用,不能又走向另一个片面而忽视社会的力量。现在已经有不少学者论述了主体与客体、个人与社会、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的关系。青年学者丁学良在《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观”概览》一文中提到“全面发展的人是能动和受动的统一、社会力量和个体力量相统一的人”。“社会力量与个体力量的统一表明个体既充分地涵摄社会群体的文明成果,又自由地支配着他置身其中的各  相似文献   

19.
一、弗罗姆否定弗洛伊德的本能学说当弗洛伊德和他的学说,成为一些大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关注、研究的对象时,了解一点与弗氏持不同观点的西方学者的思想,我认为很有必要。一般来说,同时接触两种(或多种)学者相对立的思想,比只被一种新奇、时髦的学说所吸引,更有助于我们正确地判断事物。  相似文献   

20.
青年发展问题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是青年的社会化问题。青少年社会化的本质是什么?是社会共享价值体系的内化。而社会的共享价值体系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的发展趋势,这就有一个价值选择与价值导向问题。本文要探讨的就是发展中国家青年的价值选择与价值导向的大趋势和基本特点。一、青年社会化的本质——社会共享价值体系的内化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人的社会化是双向的运动,用一个苏联学者的话说,就是“一方面,它包括个体通过加入社会环境、社会联系系统的途经掌握社会经验;另一方面(这是研究中常常不被强调的一面)它是个体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