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原的小说语汇平实、多用直义,句子精约,内涵丰富,多用口语,少用修辞,谋篇布局精当明白、干净利落,呈现出一种简约、朴实、明快的语言风格。探其原因,主要是源于受西方现代派小说家的影响,明快的语言风格主要得益于格里耶、布莱希特、博尔赫斯,朴实、简洁的语言风格主要得益于海明威;另外,也得益于他七年驻藏记者的经历。马原小说的先锋性仅是体现在他的叙述圈套上,而不是体现在他极其传统的语言上。对其语言风格的探究有助于探寻他叙述圈套的形成规律。  相似文献   

2.
马原的小说语汇平实、多用直义,句子精约,内涵丰富,多用口语,少用修辞,谋篇布局精当明白、干净利落,呈现出一种简约、朴实、明快的语言风格。探其原因,主要是源于受西方现代派小说家的影响,明快的语言风格主要得益于格里耶、布莱希特、博尔赫斯,朴实、简洁的语言风格主要得益于海明威;另外,也得益于他七年驻藏记者的经历。马原小说的先锋性仅是体现在他的叙述圈套上,而不是体现在他极其传统的语言上。对其语言风格的探究有助于探寻他叙述圈套的形成规律。  相似文献   

3.
马原的小说语汇平实、多用直义,句子精约,内涵丰富,多用口语,少用修辞,谋篇布局精当明白、干净利落,呈现出一种简约、朴实、明快的语言风格。探其原因,主要是源于受西方现代派小说家的影响,明快的语言风格主要得益于格里耶、布莱希特、博尔赫斯,朴实、简洁的语言风格主要得益于海明威;另外,也得益于他七年驻藏记者的经历。马原小说的先锋性仅是体现在他的“叙述圈套”上,而不是体现在他极其传统的语言上。对其语言风格的探究有助于探寻他“叙述圈套”的形成规律。  相似文献   

4.
从分析马原小说《拉萨河女神》发表的文学环境及批评环境开始,梳理了以马原为代表的先锋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被文学批评界接纳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中国先锋小说在诞生及成长过程中的尴尬命运,并指出了先锋小说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关联。  相似文献   

5.
在余华前期的小说创作中,呈现出一种类似梦幻的特征,这种叙事特征主要体现在其小说创作中语言的不确定性与感觉化,以及对常规经验的反叛和对偶然性的青睐上。这些形式特征的深刻意味,就是对元叙事的解构。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新时期"先锋小说"的板块上,马原写下了亮丽的一笔.这主要不是依赖他作品的内容,更多的则是他那恶作剧般小说叙述的"陌生化"形式.其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有意识地创作了"活页小说",形成类似"元小说"的效果.但马原最终被读者抛弃与他最初被读者接受一样,都是因为"形式",这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中国新时期"先锋小说"的悲剧.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家马原的“叙事圈套”在突出叙述主体、实验西方小说叙述技术的同时.淡化了文学的审美主体和生命意识.忽略了民族生活经验和叙事文学传统。所以说,马原在文学主体与个性解放方面有所贡献的同时。却只注重西方现代“超验”,忽略了民族审美体验;只注重小说技术美学,而忽略了小说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8.
论后现代主义元小说的形式技巧表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西方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主要文类,元小说发扬了后现代主义文化不确定性的特征,通过极端的形式探索和语言游戏,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叙事技巧的表演,它也为后来的小说创作开拓了一种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作为西方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主要文类,元小说发扬了后现代主义文化不确定性的特征,通过极端的形式探索和语言游戏,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叙事技巧的表演,它也为后来的小说创作开拓了一种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进入二十世纪,西方小说的发展有了一次堪称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各样的实践也引发了多种理论的探讨。从叙事学的角度,辨析传统小说与现代派小说的叙事技巧,可以突现现代派小说的创新之处,并由此达到对西方现代派小说叙事特征的一个宏观认识。  相似文献   

11.
古代小说批评的形态主要有四种,即史余批评、本事批评、自叙批评和文法批评。史余批评促进了小说文体的独立,本事批评揭示了小说的历史真实,自叙批评提出了作者的主体精神,文法批评则发现了小说的艺术美。这四种批评形态的发展变迁,使古代小说批评在整体上呈现出一个由外向内的转型过程。  相似文献   

12.
《南都学坛》2017,(2):16-21
马援南征交趾是东汉时期一次重要的军事行动,然而史籍对其出发地点、行军路线均语焉不详。综合各种史料可知,马援此次南征,当是在晥城平叛之后。其行军路线乃是径直自晥城出发,溯江水而上,再循湘水、漓水至苍梧郡广信县;然后又顺北流江、南流江而下,沿海边陆路进入交趾地区,其道在十万大山以东以南;最后追击二征余党进入九真郡,南至胥浦等地。马援的军事行动限于交趾、九真二郡,并未深入日南地区。马援此次南征的路线,其在合浦入交趾之前皆是循秦汉时期的主要交通路线,马援所走的这条道路,是秦汉时期沟通内地与岭南、交趾等地区的常道,这样的选择,也与马援行军所要求的时效性、信息通达度等原因有关。  相似文献   

13.
论屈原水死     
先秦时代,普遍存在的万物发端于水又复归于水的生命永恒循环(轮回)观的思想与信仰,放逐于沅、湘之间的屈原禀有此思想背景资源.在楚国政治斗争中惨败而彻底绝望的屈原在夏至自沉汨水.  相似文献   

14.
屈原有着远大的理想与政治抱负,他的壮志理想是和楚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的,他愿意充当一个马前卒,为楚国的兴盛鞠躬尽瘁。当时的士人阶层被普遍的心理焦虑困扰着,屈原也在所难逃这种心理的焦虑,而且,由于其身份地位壮志理想等各方面的影响,他的这种心理焦虑特别是爱国焦虑要强过一般的人。  相似文献   

15.
《天问》对天地间一切事物发问,集中表现了屈原深邃的思想与学术造诣以及强烈的批判精神,在这喷薄而出的泄愤、讽谏、怀疑、穷究事理的过程中,《天问》保存了珍贵丰富的古史资料,甚至有些是不见于它书的第一手资料。《天问》或录史之实,或发史之微,或正史之误,或补史之阙,或疑史之论,或启史之思,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传统诗学中的比不应被理解为通常的比喻,比是主体对象化的一个重要艺术途径,而屈子不少篇章实为比体艺术的标竿。就今存作品来看,屈作比体艺术肇始于《橘颂》,至《离骚》蔚为大观,至《招魂》、《九歌》登峰造极;起初主体对象化而生成的能指缺乏独立性和整一性,其后能指独立性大大增强,最终可在很大程度上自主展开,而不为主体拘囿,屈子的诗歌艺术也因此达到极高的境界。《诗经》兴多比少,屈作比多兴少,关键就在主体对象化的程度不同。屈子的比体艺术凸显了对有意味的形式的营求,蕴含着独特的游戏意味。  相似文献   

17.
屈原是中国古代逆境人才的典型。在他的代表作《离骚》《九章》《天问》等诗篇中,表达了一系列关于人才的观点,构成了屈原的人才观,其主要内容一是“内美”与“修能”并重的人才标准观,二是“求索”与“遇合”并重的人才作为观,三是“去谗”与“改俗”并重的人才环境观。随着屈原作品和精神自古至今的广泛传播,他的人才观已经产生重要影响。屈原的人才观是我国人才学界应予重视的宝贵思想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