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中,王阳明和贝克莱都被认为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在一定意义上昭示了二人思想的相似性。通过对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和贝克莱的“存在即是被感知”的理论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阳明心学与贝克莱的观念论在认识论和学说宗旨上的亲近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阳明后学的宗教学转向。  相似文献   

2.
从贝克莱的典型命题“存在就是被感知”出发,论证其非物质主义的理论基石;再从他的两类知识理论说明其非物质主义的重要内容;最后结合他的唯心主义得出其非特质主义经验论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哲学界发表了为数不多的文章就贝克莱哲学进行了重新思考,这是批判了几十年的贝克莱哲学一个新的研究动向。但是,值得指出的是,许多研究者都把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命题纳入本体论范围,集中于主观唯心论和客观唯心论之争。笔者以为,从本体论出发并不足以挖掘贝克莱这一命题的实际含义和价值所在,除了继续被视为一架“发了疯的钢琴”、“无知”之外,不会有其他的结果。因此,研究的视角必须从本体论投向认识论,才能领会到贝克莱这一命题,意义所在。贝克莱继承由洛克提出的经验主义认  相似文献   

4.
现代哲学的主体意识转向是由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康德的"知性为世界立法"和胡塞尔的"存在在意识中的消融"所共同完成的.而"存在就是被感知"最为简明地表达了意识自明性探讨的意义和价值,尽管它存在很大的质疑空间.对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辩护构成逻辑的诘难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为什么对象在感觉的杂多性和流变性中维系着自身的同一;二是为什么随后的知觉可以更正先前的知觉;三是知觉自身是非完善性的,知觉自身是非自足的和未能自我解释和自我辩护的.  相似文献   

5.
在胡塞尔看来,感知到对象存在等于被直接感知侧面、侧显(指向)+空洞的、尚待充实的内在意向域+外在意向域.这三者各自的系统运动以及三者的相互作用,围绕着一个核心X,就形成了一个被感知的外在对象在现象学意义上的存在.其中的外在意向域包括对象所处的环境即其所处的历史,社会、政治、文化事件等.这样,由贝克莱表达的传统经验论中的信条--"存在就是被感知"在这里得到了全面的修正:对象存在的真实显现不仅仅是被真实感知,甚至主要不是被真实亲身感知;在对象的存在的显现中,被真实亲身感知的内容只起到Index索引的作用;它们是过去沉淀下来的空域和向未来开放的空域的指示器;在对象的存在之显现中,被感知侧面的功能是指向空意向域:一个围绕着核心X周围的、由业已感知和尚待感知的内容构成的空意向域.被感知对象身上总是存在着"盈余",存在着"未尽的余味";就其现实的直接显现而言,这些余味、盈余尚是空的、被感知过了和未被感知的侧面成系统有规则地构成的空域,它是一个对象存在之显现的主要成分,是我们在感知外物时的心之所系.所以外物的感知活动总是一种顾后与瞻前的整合于当下原初印象的综合统一体.  相似文献   

6.
康德认为空间和时间作为《纯粹理性批判》的重要范畴,是先天综合判断得以可能的条件,是先验感性论的基础。康德运用几何学、关系、贝克莱幻想、上帝、理性的二律背反五个论证证明了空间、时间的先验观念性,即空间、时间不是理性概念而是直观形式;直观只能直观到形式,即关系,而无法直观到质料;空间、时间不是先验实在的,不是“自在之物”之性状,而是观念性的。作为先验观念性的纯直观形式,空间、时间开启了康德先验感性论,化解了纯粹理性的辩证幻想,是《纯粹理性批判》的开端和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欧洲思想史上,马基雅维里是一个奇特的人物,他似乎有着两张不同的面孔,一是在《君主论》中呈现出来的绝对君主主义者的面孔,另一是在《论李维》中所展现的共和主义者的面孔.不过,在研读过他的主要著作之后,我却发现他的思想从《君主论》到《论李维》是一以贯之的.因为马基雅维里是在同一时期撰写这两本著作的,而且它们之间交织着某些共同的观念,即“现实主义的共和主义”.  相似文献   

8.
在关于洛克观念来源理论的问题上,长期以来我们普遍接受了这样一种观点:洛克把一切知识的来源——经验——分为两相互独立,互不影响的部分,即感觉与反省。所谓感觉就是指外部事物对人的感官的刺激;而反省则是经验的另一组成部分,它不是以外界事物为对象,也不是由外界事物的作用引起的。因此,洛克在认识论上是一个二元论者,他没有把“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这一原则贯彻到底。我以为,这是值得讨论的。首先,洛克的观念来源理论是对培根和霍布斯的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具体论证和发展。马克思认为:“霍布斯把根培的学说系统化了,但他没有更详尽地论证培根关于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的基本原则。洛克在他论人类理性的起源的著作中,论证  相似文献   

9.
1.“现象”的还原法: 在《逻辑研究》中,胡塞尔认为对意义的直觉认识并不依赖对象的存在,为了从方法上加以保证,从《现象学的观念》开始,胡塞尔发明了系统的现象学还原法。“现象学的还原就是说:所有超越之物都必须给以无效的标志,即:它们的存在,它们的有效性不能作为存在和有效性本身,至多只能作为有效性现象”。在《观念》中,他称坚持超越之物的观点为坚持“自然观点总的命题”的自然态度。“按照总的命题,我周围的真实世界不仅永远地一般地被认为是可以理解的事物,而且还被认为是一个存在于外间的现实世界,……然而这个命题却经过了改变——虽然它本身是和原来一样的,我们使它按照原样‘失去作用’,我们‘使它隔离’,‘给它加上括号’,它象括号里的被括物……它仍然存在,……但是我们‘不利用它’”。隔离、加括号和现象学还原在这里是一个意思。胡塞尔称这种态度的转变为反  相似文献   

10.
当代西方知识论的“基础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础主义的问题源于知识的确证,其基本主张有两项,一是把知识的论证区分为基础与非基础的信念,二是断定基础信念的存在。基础主义又可分为“强的基础论’与“弱的基础论”。弱的基础论可再区分为“外在论”与“给定论”。对基础论的挑战主要来自一致论。文章认为,从知识确证的角度上说,基础论有相当的合理性,但其主张也有片面之处,例如基础信念往往并不具有基础论者所设想的那种直接的确证性、不可纠正性,等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人、是统一的基础和主体”“爱是有在的标准”“我欲故我在”等命题的分析,本文认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特点是他通过强调感觉的能动性而建立起感性主体,从而使哲学的基础和主体不是抽象的思维实体,也不是被动存在的物,而是有血有肉、有对象,并且本身能够成为对象的人。这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我们开关只想问这样一句话,晚近出现的这些[关于知觉]的书,就这个题目以前研究的情况来看,有没有表现什么重要的趋向呢?不出人们所料,多数论知觉的书是出自英国分析学派和受这一派影响的人的笔下的。有这个缘故,这里谈到的那些书,如果能就它们的共同背景来看,最为方便;这个背景就是这个学派在前一个时期最流行的感觉材料论。大家当还记得,咸觉材料的概念是摩尔和罗素作为一种“不可争辩的中立地带”提出来的,因为这是认识论上的实在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都能同意的。在决定我觉察到的那片红色是一个观念还是一个物质对象之  相似文献   

13.
近代哲学史上,“自我”论不仅仅是一个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理论问题,而且也是一个与实践哲学和伦理学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一般认为,近代关于人与自身的关系起源可追溯到霍布斯,后经笛卡尔、贝克莱、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等人把“自我”问题发展为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到胡塞尔现象学中得到进一步发挥,至今仍然是哲人们热烈讨论的一个焦点所在。  相似文献   

14.
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试一试弄明白:是否存在着能把主客体联合成一个概念结构的哲学?在我研究了物理学之后,马赫的哲学在这方面使我大吃一惊,因此我转向实证论,因为马赫是一位哲学家中的杰出代表.之所以这样使我吃惊,是因为马赫的意图是:如果说感觉是唯一基本的存在,那么就大可不必去理解主、客体.马赫称“感觉”为“要素”.并且他还让人们理解:做为要素的感觉不是主体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客观的、第一性的.说实在的,我觉得这个理论不够明确.反对这个理论的意见之一是:我们常讲的,能给我们知识的那些事物,如果用哲学语言表达的话(马赫的),这就意味着我们要称那些实际存在为感觉.并且用马赫哲学语言表示的规律——不仅是表示真实感觉之间的联系,而且还常常表示各种可能感觉之间的联系,这样一米就能使我们预测感觉,即经常可以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情.于是企图弄明白马赫思想的真理性和错误何在的想法,就把我们引到这样的问题:“如何实现上述马赫的可能性的规  相似文献   

15.
柏格森主义在法国文学中是有它一定的地位的。他作为一个时代的见证人,不由自主地被卷入1910年前后巴黎文学运动中去了。自从1907年他的《创造的进化论》发表以后,他就从默默无闻一跃而成为文坛上的风云人物。当时,柏格森的学说在许多青年作家和诗人中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有一部分人对他恭维备至,把他的学说说成是“一个时代的思想结晶,是一国文明的珍事奇闻”。但是有一部分反对派对他的攻击也很厉害。他们主要是反对他的感觉论。按照当时反对派的领袖,班达的看法:“感觉论思潮泛滥到法国来了。它只关心情绪,而抛弃任何理智因素以及一切不是本能的东西”。当时许多文艺杂志和报纸都发表了决斗双方的文章,这足以反映当时在柏格森的名字和学说周围所掀起的一场喧闹论战。但是这场笔战丝毫没有影响文学柏格森主义的重要性。至今,柏格森思想在法国的现代文学里仍可以找到痕迹。在文学里留下了几个倾向,如:对人的观念,下意识,对于矫揉做作的厌恶。在诗的方面则有:对绵延和生命的观念。  相似文献   

16.
奥尔多·利奥波德土地伦理及其理论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开创了生态整体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学,影响非常深远。但是在义务论、自然主义和整体主义方面,它也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和诘难。义务论方面,它没有将人类价值放于优先位置,导致当出现多种义务时难于抉择的困境;自然主义方面,它直接从“是”推出了“应当”,抹杀了“是”与“应当”二者的区别;整体主义方面,由于把共同体的善置于个体的自由和权利之上,则被一些学者认为是“环境法西斯主义”。整体主义环境哲学杰出代表贝尔德·克里考特对利奥波德的理论进行了辩护与发展,提出了“同心圆”模型以及二阶原则,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土地伦理的理论困境,生态整体主义也为环境问题打开了一个伦理探索的新维度。  相似文献   

17.
胡塞尔与马尔梯的最根本分歧是在含义论(Bedeutungslehre)方面,这是由于他们各自处在不同的语言哲学立场上所导致的。胡塞尔通过对洛采(Lotze)和鲍尔查诺(Bolzano)的柏拉图理解而形成的直观的观念论,恰好构成在柏拉图主义的弗雷格与心理主义的马尔梯之间的一个区域,因此胡塞尔也会受到来自他们两方面的批评,而他们各自的背后站着洛采和布伦塔诺(Brentano)。胡塞尔认识论中的观念论和语言学中的含义论都具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学特点:它们主张作为纯粹含义的观念的存在,同时主张这个存在是可以被直观到的,是可以显现的。这就是胡塞尔早期"直观的观念论"(Idealismus)的基本意涵。  相似文献   

18.
道之两种状态与物之两种形态——兼及道物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以楷认为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道论完全源于现实,不应把道玄虚化、神秘化。老子开辟了中国人寻求天地万物本原本体的致思方向,提供了本体论理论、体系架构和范畴。李霞认为老子是中国生命哲学之父。老子以深具生命意蕴的“道”作为核心范畴,以生命崇拜意识为根本观念,建立了一个以生命本源论、生命机制论、生命本质论、生命价值论、生命存在论、生命修养论以及生命境界论为主要内容的生命哲学体系,对中国传统哲学、宗教乃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陆建华认为老子的道具有有物与无物两种状态,老子之物亦有道中之物与道外之物两种形态。所谓道物关系表现为道之“有物”状态、有物之道与道中之物、道外之物的关系。徐小跃认为分析和挖掘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其任务就是看这一思想在何种程序上真实而又深刻地揭示出人性的本质、社会的本性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老子思想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他对人的存在方式给出了符合人性的解释,而人也只有在与自然合一的状态才能完成关系双方各自的价值和性命之情,老子以“返本还原”的回归意识给人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古希腊悲剧戏剧的主导观念,不是传统观点所认为的“命运”或“正义”,因为它们都很难与古希腊悲剧文本完全契合,而是“和谐”,它表现为思想内容上的和谐社会观、民主政治观和中庸哲学思想,以及艺术上的和谐、中庸、静穆风格。这源于古希腊的和谐美学观、多神主义宗教思想和解决社会现实矛盾的和谐吁求。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过程中,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呢?面对这一问题,不少人提出了“唯道德论”,认为当前搞精神文明建设应以道德建设为中心。我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这是对中国传统伦理中心主义的继承,不符合当今实际,是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首先,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现实基础,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也绝对离不开经济基础的制约。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