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一、“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化失语”
  (一)中国文化及“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内涵
  在英语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了解西方文化是十分必要的,但不能因此而忽略中国文化的导入和输出,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发生。
  “中国文化失语症”是指在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能利用目的语来表达中国文化的现象。这一学说最早是从丛教授在2000年的《光明日报》中发表的《“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一文中提出的,文章指出许多英语水平很高的中国青年学者,在与西方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不能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表明了国人对中国本土文化的认识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是人们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载体,“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也表明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应该对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给予同样的重视,而不是完全的西化教学。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应加强对母语国家的历史、地理、人物、风俗、生活、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学习和输入。  相似文献   

2.
从通识教育的理念出发,探讨大学阶段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问题。综述发现,大学生母语文化失语现象确实存在。教学中,目的语文化引入较多,母语文化涉及很少,是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的重要原因。在实践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述中国文化的能力,以更好地弘扬我国优秀文化,真正实现多元文化交流。进而在课程设置、教材编纂建设、测试与教学一体化、自主学习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中国学生面临难以克服的“文化局限”。西方语言学家早就将“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区分了开来,认为只有在母语文化环境中才能“习得”语言。中国学生在汉语语境之中,只能“学习”英语,即便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往往也难以理解英语背后的文化动因以及英语词汇、句子所表达的“情感内涵”,而导致大量“中国式英语”的出现。这种“文化局限”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必须认真面对,以此为前提制定更加切实的教学目标,采取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 ,“家族叙事”是一个世界性主题 ,中国 2 0世纪小说也不例外。在现代文学时期 ,小说的家族叙事倾向于描述封建大家族的衰落过程 ;在所谓“1 7年”时期 ,小说中的乌托邦冲动仍然潜含着家族制度的文化原型。“新时期”小说的家族主题从文化反思的角度 ,全方位地审视家族和家族制度在中国文化中的角色和意义 ,而到 90年代 ,小说则更多地借助于家族隐喻和新的叙述观念来表达自我的存在焦灼和自我对历史的感受  相似文献   

5.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严重忽视了中国文化的教学,学生在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面普遍感到困难.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屡屡发生,严重影响了跨文化交际的正常进行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使中国文化在国内的传承和在海外的传播受到威胁和挑战.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文化生态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视角出发,探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指出主流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的缺失和日趋功利性的教育是导致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生态失衡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解决"中国文化失语问题"的思路,即从宏观上确立"双文化教学"的生态观,微观上探究教材编写的生态思路,以及主体上贯彻多元文化教学生态观。  相似文献   

7.
假想读者与专业“英语写作”课程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国外英语写作教学理论被不断介绍到中国,但这些英语教学理论是基于国外教学现状发展起来的理论,如何使之与我国教学实践相结合实现本土化是中国英语写作教师、研究者应致力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中国学生实际出发明晰“假想读者”概念,并使之与“英语写作”课程定位关联,探讨了新形势下英语写作教学方法的继承与发展。文章指出,中国教师在指导学生英语写作实践时应要求学生从篇章、段落到语句都要用英语本族语使用者熟悉或能理解的形式来表达,要有强烈的文化意识,从而保证有效交流这一训练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是海洋世纪,研究中华传统海洋文化如何“走出去”,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有效传播,重塑中国作为海洋强国的文化形象,意义重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交流的桥梁。近代历史上,在世界融合发展的大潮面前,中国传统海洋文化失语,西方海洋文化主导天下,上海这座城市却能变劣势为优势,以语言为媒介,探索出适合自己城市发展的独特路径,即,利用西方强国海洋文化———变通他国语言(创造洋泾浜英语)———实现强城强国之路。这给予我们一个启示:现阶段全球化语境下,我们可以借助“汉语热”这一有利形势,让我国传统海洋文化以某种汉语语言形式为载体,走出国门,进入英语世界,享有它应有的一席之地。我国传统海洋文化通向英语世界的语言进路,应该成为学术界一个亟待研究和突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文化教学不仅包括目的语文化的学习,也包括母语文化知识的积累和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能力的提高。高校外语教学不但要树立"知彼"的文化观(目的语文化),更要培养"知己"的文化意识(母语文化)。本文分析了导致中国文化在高校外语教学中失语的主要原因,并从教师能力、教材选编、课程设置等方面提出了中国文化的重构策略。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黑龙江几所理工院校的师生进行“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的测试、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当前理工院校师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大学外语教学中的中西文化导向处于严重失衡状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造成失语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策略,旨在引起大学外语教育界N4-=的关注,并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解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本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逐渐受到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文化教学申,中国本土文化的内容却严重欠缺,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使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的内容,造成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失语。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必要在大纲的制定和教材的建设中增加本土文化内容,英语教师也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一 毛主席在他的名著《新民主主义论》一书中论述中国文化革命的历史特点时指出:“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二十年来,这个文化新军的锋芒所向,从思想到形式(文字等),无不起了极大的革命。……而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作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的鲁迅先生。他在我国革命的新文学方面的贡献,是我们此较熟悉和了解的;而他在我国语文改革运动中的巨大作用,以及在语言理论方面的贡献,却是我们比较忽视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的中国文论处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欧美近现代文化因素构成的“文化场”内。中国文化在20世纪中的“低势态”与西方文化的“高势态”的悬殊差异,形成了特别的自卑心理和焦虑心理,这种心理分别在“五四”时期和新时期的40年左右的时间中得到充分的表现,20世纪中国批评的历史几乎就是西方各种批评流派在中国轮番上演的历史。这也是造成中国文论“失语”的历史和现实的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前汉英翻译教学中存在重西方文化,轻中国文化的中西文化输入失衡现象,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不甚了解,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通过测试、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相结合的方式,笔者调查发现失语的原因包括教师自身的母语文化素养不足,教学观念失当,教学方法陈旧,学生普遍缺乏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知识等.在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汉英翻译教学中弥补中国文化缺失的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的中国文论处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欧美近现代文化因素构成的“文化场”内.中国文化在20世纪中的“低势态”与西方文化的“高势态”的悬殊差异,形成了特别的自卑心理和焦虑心理,这种心理分别在“五四”时期和新时期的40年左右的时间中得到充分的表现,20世纪中国批评的历史几乎就是西方各种批评流派在中国轮番上演的历史.这也是造成中国文论“失语”的历史和现实的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都重视语言形式的学习 ,忽视不同文化对交际作用的负面影响。进入 2 1世纪 ,随着我国对外交际日益频繁的需要 ,英语的国际性越来越强 ,英语教学重视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并对该语言所属文化有所了解的呼声越来越高。如果我们还是一味地只重视语言的形式 ,忽视语言的社会意义 ,把英语仅仅看作是语音、语法、词汇的总和 ,看作是一种符号系统而脱离文化 ,孤立地来教学的话 ,就会由于文化障碍而给语言教学带来许多困难。学生在运用语言时常常以“中文思维加英语形式”来进行交流 ,从而出现许多不得体的话语 ,使谈话的…  相似文献   

17.
英语和汉语经过千百年的发展都拥有大量简洁凝练、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习语,而不同地域的民族经过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必然会形成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与风土人情。英汉习语是现代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各自民族不同的文化特色,正是这种语言的民族性,往往在两种语言的交流与沟通中形成重重障碍,造成翻译中种种文化冲突(甚至不可互译的)现象。如在表达“雨下得很大”时,中国人常说:“下倾盆大雨。”而英语国家的人却常说:“to rain catsand dogs.”下面笔者就试从几个方面谈谈处理英语习语民族色彩及汉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之必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材和教学普遍忽视对学生进行中国本土文化的传输,造成我国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不能很好地用英文去表述本土文化而屡屡出现母语文化失语现象。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从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际的角度阐述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的必要性,同时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融入中国文化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从分析“中国英语”这一概念入手,探讨了对“中国英语”进行认同的原因及其必要性。同时指出,对那些不顾及英语文化和英语表达习惯,影响甚至妨碍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信息传递的所谓“中国英语”,必须予以修正。  相似文献   

20.
李建中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 0 0 1年第 2期撰文《辨体明性 :关于古代文论诗性特质的现代思考》指出 ,中国古代文论以论说之体而具诗赋之性 ,其批评文体的文学化、语言风格的美文化和理论形态的艺术化 ,共同铸成文论之“体”的诗性特质。中国古代早期文化的诗性智慧 (原始思维 )本源地铸成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特征 ,而儒释道文化的诗性精神则从根本上规定了古代文论诗性特征之历史走向。 2 0世纪中国的文学批评丢弃了自己的诗性传统 ,基本上靠“拿来”或“他律”来维持自己的生存 ,其结果是既丢失了自己的“体” ,也丢失了自己的“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