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文学领域中存在着一种“同源现象”,即: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作家,在互不相知的情况下,能够创作出取材、主题、甚至细节都彼此相同或极其相似的作品,这与袭用、移植、借鉴和受影响无关。本文认为,这种同源现象,来自于人类各民族文化心理的同源性和对世界本质认识上的相对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从佛经材料看中古汉语人己代词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的人称代词,根据说话者对涉及到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区分,形成各自相对又彼此相关的两组。一是三身身代词,这是从说话人(第一人称)、对话人(第二人称)、交谈双方之外的人(第三人称)这一角度区分而形成的;另一组是人已代词,这是从话题所强调的中心人物(己称,如“自己”)和非话题强凋的人物(旁称,如“人家、别人”)这一角度区分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近代可以说是一个如火如茶的历史时期。近百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历史,不仅是一部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中国人民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反帝反封建的人民斗争史。农民起义的范围遍及整个神州大地,时间贯穿于整个近代,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不可否认,建国以来,史学界对此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多数史家或把它归结为帝国主义的侵略,或以为是残酷的封建压迫所致,本文则试图从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角度,来重新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4.
从金文材料看,文献中关于"禋"、"柴"、"燎"的记载,有一些可以得到金文材料的证明,有一些尚未得到证明。金文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充传世文献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中国翻译史上不同时期不同译者在翻译佛经时对直译和意译两种译法的取舍和偏好, 阐述了佛经翻译的变化和发展,并指出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灵活应用这两种方法将有助于更好地表达原作的精髓.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中国翻译史上不同时期不同译者在翻译佛经时对直译和意译两种译法的取舍和偏好,阐述了佛经翻译的变化和发展,并指出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灵活应用这两种方法将有助于更好地表达原作的精髓。  相似文献   

7.
“以”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重要词汇,在先秦文献中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意义多样,用法萦复,历来是研究者所关注的重要对象。本文通过考察介词“以”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使用情况,从而深入探讨先秦汉语中“以”字做虚词时的语义、语法分布情况。从中可以看出“以”在先秦汉语中是一个发展迅速、不断趋于成熟的介词。  相似文献   

8.
佛经翻译是贯穿中国翻译事业发展的一条主线。从佛经翻译的杰出人物入手,探讨佛经翻译在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汉语的教学与研究中,不少语法专著,教材和文章,都论及“定语后置”的问题,有的称之为“后附的形容附加语”,有的称之为“形容语的后置”。近年来,一些语文期刊又比较集中地讨论了这个问题。概言之,或者肯定有后置定语,或者认为此说与古汉语的语言实际不符。应当说明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早期社会调查活动与"三个代表"的关系体现在四个方面从他社会调查活动的历史背景看, 已孕育着提出"三个代表"的条件;从他的社会调查活动看,已初步体现了"三个代表";从他早期对社会认识的高度看,中共党史是始终坚持"三个代表"而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从他社会调查活动给我们的启示看,正确的社会调查应围绕"三个代表"要求而进行.  相似文献   

11.
"郎咸平旋风"争论的实质是国企改革要不要走私有化的路,"刘国光旋风"争论的实质是我国改革是要走社会主义路还是要走资本主义路,结论是我国的改革是要走社会主义路,国企改革不能走私有化的路。  相似文献   

12.
汉语的疑问代词体系涉及的内容多,其历史发展变化过程也相当复杂。从上古以“何”为代表的疑问代词,发展到中古,又产生出“等”“底”等端母系疑问词;到中古后期,又出现了“是物”、“甚”、“甚谟”、还有“没” 这些明母系疑问词。 我们这里先提出“底”来讨论。“底” 向来被作为口语的疑问代词受到特殊的重视,我们就来对端母系疑问代词系统作一番探讨吧。  相似文献   

13.
一“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是汉字由象形文字体系进入表意文字体系的转折点,是汉字进一步走向记号化的标志。这是一致公认的事实。但是,“求书”,究竟产生于何时?它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它与小篆的关系怎样?对这些重要的问题,历来众说纷纭,直到目前为止还未曾有较为统一的意见。本人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探索並且在目前条件下能够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从语用的角度来理解古代汉语的语序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以此为基础,对古代汉语的谓语前置、宾语前置两种非基本语序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这两种非基本语序实际反映了古代汉语中某些特殊的语用需要。  相似文献   

15.
16.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编撰的一部笔记小说集。该书是一部口语化的作品,保存了不少六朝的口语,被语言学界称为中古汉语的活化石。通过对该书疑问句和疑问罚的研究,可以窥视六朝口语疑问句和疑问词的特点。 一、六朝口语疑问句的特点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同先秦疑问句相比较,《世说新语》所显示的六朝口语有如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人们一直认为我国传统翻译中过多地强调了"意译",也就是过多地强调了译者的主体性,即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采用"归化"而非"异化"的方法并起着主导作用.然而,古代佛经翻译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在翻译活动中建立起来包括原作者、译者、读者、监督者以及出版者等在内的主体间性关系.事实上,在翻译过程中如果能更多地关注到这样的主体间性,翻译的质量和效果就会更好.  相似文献   

18.
孔子提出“为仁由己”的思想,其后的思想家对此有较大发挥,他们从道德形上的立场阐发了这一命题的意义,并把“仁”、“性”、“心”等看作是宇宙生活的价值源头。在目前道德危机的境况下,对“为仁由己”应作出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9.
汉译佛经是汉语史尤其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重要语料。讨论了 6条中古佛经词语 ,即 :讲堂、接、骗、同房、违错、言 /谓 ,旨在为大型语文辞书 (主要是《汉语大词典》)及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提供书证并修正部分词语的释义  相似文献   

20.
“於”在古代汉语中作为介词,它的用法很多。自从东汉佛教传入汉民族,中国有汉译佛经起,“於”又增加了一个新的用法,即用於及物动词与受事宾语之间。例一,乃往过去久远世时,有一人名曰阿夷扇持,为猕猴师,教於猕猴。(《生经·五十三·清信士阿夷扇持父子经》,西晋·竺法护译)例二,但以前世禅三昧行故,自以功德得灭於蛇毒。如是舍利弗,阿(门众)佛昔求菩萨道时,行愿德本如是,乃得佛道,消除於憋魔毒不复娆人。(《阿(门众)佛国经卷下·诸菩萨学成品》,后汉·支娄迦谶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