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0,(3):F0002-F0002,F0003
增强校园文化底蕴,凝就大学文化气质是学校开展国学教育的深层追求,为此,国学院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国学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
北平辅仁大学作为一所私立天主教大学,在北平沦陷之后弦歌不辍,讲诵如恒,并得以发展。学校师生与日伪周旋,抗敌不屈,延续民族文化生命,抵制日伪奴化教育,因此赢得了"抗日大本营"的赞誉。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9,(7):112-118
唐文治一生先后参与了南洋大学、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和无锡国学专修馆的筹备与发展工作,成为享誉全国的大学校长和社会名流,为现代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唐文治工作期间形成了独到而深邃的大学教育思想,其内涵涉及到教育救国,发展实业;德智体美,四育并重;严慈相济,身正为范;廉洁奉公,关爱师生;不拘一格,广揽名师等有关大学教育改革的诸多方面。唐文治校长的教育成就及其丰富独特的大学教育思想,对当今高校的"双一流"建设仍有着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学校是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园地,德育之精髓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素质教育的灵魂--国学,国学对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素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7,(10):143-149
强调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是不错的,但我们的大学教育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大学还是一个民族传承文明、传承文化的最重要、最主要的场所。即是说,文化传承不应是大学最后一项功能,而应列为第一。只有如此大学的角色与功能才能到位,办大学的标的也才能真正清晰。而以阅读经典为主要教育内容与方式的通识教育在传承文明、传承文化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一般意义上的"国学"也只有纳入通识教育的逻辑框架中才能有建设性的存续状态,否则将易陷于因循守旧或固步自封。并且通识教育仿佛是大学教育改革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推动了它,便能顺势去解决许多教育与社会问题,从而理顺大学教育的不到位、社会人心的混乱,传承民族文化并构建可持续存在的文明,让中华民族尊严存在,让中国安全存在。  相似文献   

6.
周建芹 《生存》2020,(1):0099-0099
国学教育是中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经久不衰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当前阶段利用语文国学教育,帮助学生培养核心素养,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不断地增强自身对其的认可。此外,经典国学教育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对高中语文国学教学的策略进行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国学教育的发展,立德树人,帮助学生传承核心价值观,为祖国的未来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2011年12月8日,由韩国仁川大学中国学研究所主办的第三届韩中关系研讨会在韩国仁川大学松岛校区召开。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通过思想文化的考察探索中国未来20年"。韩国仁川大学中国学研究所所长安性栽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朴光海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王达敏  相似文献   

8.
日前,青岛首家儿童国学启蒙机构——青岛"童学馆"举行了具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开馆仪式,让所有家长和来宾印象深刻。据了解,"童学馆"品牌创办于2006年,系北京金色摇篮潜能教育集团旗下的全国连锁儿童国学潜能开发教育机构。以"秉承千年蒙学思想、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童学馆"为0-12岁儿童提供国学启蒙教育和全脑潜能开发,注重儿童心灵教育和德行培养,目前在全国已有30多家加盟馆。青岛馆的开馆,填补了岛城"儿童国学启蒙机构"的空白。  相似文献   

9.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素质教育。国学辅助德育教育,为学生的成长给予一种养分,塑造了校园文化。开展国学教育,可以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学生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规范着他们日常行为,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同时,通过国学教育,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国情国史,增强爱国情感。  相似文献   

10.
溯源“国学”的历时性内涵及反思其兴衰的时代背景,具有总结文化历史、着眼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城市国学讲坛(第二辑)》对国学内涵进行全面阐释的基础上,将国学教育纳入到现代化的语境中,探索出了一条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行不悖的教育方式;同时,基于对国学教育规律的把握,该著以国学的现代化进程为观照,主张打破学科、专业的限制,推进国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互相促进、双向契合。  相似文献   

11.
刘宁 《唐都学刊》2013,29(1):34-39
据清代陈元龙撰修的《御定历代赋汇》收唐代文人4篇有关渭水的赋作,分别是自居易的《泛渭赋》、卫次公的《渭水贯都赋》、刘殉的《渭水象天河赋》、独孤授的《泾渭合流赋》。这四篇赋以不同的视角展示了唐代文人对这条河流的情感与非同寻常的认识。《泛渭赋》体现了青年时代的自居易极高的政治热情与有为追求;《渭水贯都赋》体现了人们祈盼盛世永驻的美好愿望;《渭水象天河赋》表现了人们对清明政治的渴望;《泾渭合流赋》则更多强调的是个人与他人的“和”、个人与群体的“和”、个人与社会的“和”,反对“独清”。  相似文献   

12.
人们一直认为大学文化的美育本质是塑造完美人格,这自然与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但这不应该是唯一的本质,完满人性的培养,也是美育的本质之一,而且是第一本质。因此,大学文化应该在美学的视野下建设,美育要贯穿在大学文化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大学精神中。  相似文献   

13.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从如何待人等平常事情入手,就大学生价值观建设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孟克  孙婷 《阅江学刊》2012,(6):59-64
现代化进程中的高等教育创新发展需要发挥大学的文化创新职能。大学文化的本质在于"化"人,是大学文化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文化的传承创新是时代赋予大学的重要使命,是高教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此进程中,要建设各具特色的大学文化,包括高职院校的特色文化建设。将文化传承创新拓展为大学的第四职能是建设中国特色的大学与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教授在其二十多年的学术研究中,以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眼光,不断开拓研究新领域:从现代到晚清,从文学史到学术史、教育史、思想史、文化史等。其治学思路和方法不仅具有启发性,同时也反映了学术界的发展进程。追踪陈平原的学术道路可以发现,他的“越界”始终立足于“文学”这一基点,借助于文学的叙述、想象与表达来“触摸历史”。因此,与其说他是在跨越学科边界,不如说他是在用自己的理解开拓“文学”的疆域。  相似文献   

16.
浅论大学教育理念重构与校园文化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严琳 《学术交流》2005,(9):179-182
教育可概分为两大类:一是“大学”之学,作用于人性的完善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一是“小学”之学,作用于获取现实利益和促进社会的富有,二者有机贯通与整合,构成完整的教育理念。中国高等教育思维中有重实用、技能、职业的导向,忽视了“使人成为人的教育”的本质。大学教育理念的重构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提高,责无旁贷地落到校园文化建设上来。  相似文献   

17.
清华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历任校长坚持全人格教育的办学方针,大力推进通识教育,为中国学术独立和民族中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研究清华通识教育的传统对目前我国大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应该与大学精神相耦合,应当坚持以通识教育为载体,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指导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  相似文献   

18.
应星  刘云杉 《社会》2015,35(2):81-93
本文对梁晨、李中清等提出的关于新中国成立50年来在高等教育领域完成了一场所谓“无声的革命”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工农子女上大学的比例在改革前与改革后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增减趋势,不宜简单地总结为“50年里的一场革命”。改革前的高等教育平等笼罩着浓厚的阶级斗争氛围,是一种“阶级内的平等”,诸多地方有违于真正的教育平等精神;而改革后被强化的重点中学制度虽然构筑了少数农村学生进入重点大学的通道,但这种制度不仅不是缓解城乡教育不平等的良方,反而是固化城乡教育不平等的机制。本文对梁晨、李中清等的论文中所使用的材料和概念也提出了一些质疑。  相似文献   

19.
关注民间:传统伦理文化研究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宾 《唐都学刊》2006,22(1):40-44
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不仅存在以正统教化伦理为代表的“大传统”,而且还存在以民间伦理为代表的“小传统”。在两者的共时关系中,民间伦理虽然在社会文化体系中始终处于边缘地位,并受正统教化伦理的影响与指导,但由于它拥有最广大的民众基础,并切实地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社会生活,因此不仅没有被正统教化伦理完全同化,反而以其自身强大的亲和力和无所不在的渗透力,通过对正统教化伦理的异质言说,显示出边缘对主流的反向同化作用和自身的相对独立地位。因此,要想接近和描述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原型”,就绝不能忽视民间伦理的存在。由此也就决定了,对传统伦理文化的研究,不仅要重视传世经典的爬梳和整理,而且对来自民间的各种思想素材,尤需格外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