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郭沫若同志于1956年为北京服装展览会题) 服饰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需要,又是反映文明程度的标志,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的瑶族服饰,就是瑶族人民对美的追求的艺术结晶。 一、瑶族服饰的审美进程 瑶族社会的发展,同世界上所有的民族一样,经过了漫长的原始公社时期。当时的瑶族先民过着“刀耕火种”“衣不蔽体、烤火御寒”的生活,兽皮树叶遮体,是为着御寒和遮羞的功利目的,谈不上审美。以后慢慢有了用兽骨、兽牙、羽毛作装饰物的,但最初也是出于炫耀战绩的功利目的。正如普列  相似文献   

2.
莫徭是瑶而非苗瑶族的先民上古属何称谓,众说纷纭。我在《瑶族与长沙武陵蛮》一文中曾指出秦汉时期的长沙武陵蛮就是瑶族的先民。当然,长沙武陵蛮是个聚合体,它包括有今天的土家、仡佬、苗、瑶、畲等民族成分。南北朝时从长沙武陵蛮中就分化出一支称“莫徭”的群体。莫徭就是瑶族的别称。“莫瑶”最早出现在《梁书·张缵传》:“零陵、衡阳等郡有莫徭蛮者,依山险为居,历政不宾。”“莫徭”之称,是其族人自称  相似文献   

3.
瑶族漂洋过海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瑶族民间中,广泛流传着先民“漂洋过海”的故事。对于民间这一传说,瑶族史研究工作者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认为这一传说纯属虚构,是一个神话传说故事;有的认为实有其事,是瑶族历史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的追述。笔者认为第二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现就手中掌握的资料,对这一历史事件作些剖析,以明辩是非。漂洋过海故事“漂洋过海”是说瑶族先民原住白云深处,那里是土肥气温,雨多林茂的好地方,不  相似文献   

4.
瑶族妇女心灵手巧。盛行于瑶族民间的精美的挑花刺绣,便是她们聪明智慧的结晶。瑶族的挑花刺绣工艺,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有着2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据《后汉书·南蛮传》记载,那时瑶族先民的“衣裳斑烂”,而后的史籍文献也说,瑶族人民是“衣斑烂布”和“斑衣  相似文献   

5.
知识荟萃     
瑶族为什么喜欢蓝色瑶族人最喜欢蓝色。尽管他们的服饰种类繁多,挑花绣朵,可是,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的所有服饰,都是用蓝色的布料做底色,连被子、头巾、胸巾等都染成蓝色。瑶族为什么这样喜欢蓝色? 瑶族古籍《盘王大歌》中说:“寅卯两年发大水,天下万物皆被淹。”瑶族人民的祖先曾几度飘洋过海。在频繁的迁徙过程中,他们长期以深蓝色的大海和蔚蓝色的天空为背景,这蓝色的世界给瑶族人民留下了朴素、美好的印象。  相似文献   

6.
1998年的夏末,我的考察路线延伸到了粤北的连南瑶族自治县———在该县三排瑶乡,刚好碰上一位瑶族老人去世。在“贵”(排瑶对未婚青年男子的称呼)的引导下,我开始记录“八排瑶”摄人心魂的葬礼过程。“八排瑶”俗称排瑶,是我国瑶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据考证,排瑶的先民于一千多年前从湖南洞庭湖一带迁徙而来,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却有自己的语言和人文、习俗体系。主要聚居在连南瑶族自治县的南岗、三排、涡水等八个乡镇,人口约七万人。去世的是位男性老人(自然死亡),在老人咽气的那一刻,家属就在门口鸣放一声震耳欲聋的铳炮,以此告知同寨亲友前…  相似文献   

7.
湘鄂交界的龙窖山瑶族古文化遗址众多,被广西瑶学会认定为是瑶族早期千家峒,瑶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正是在以龙窖山为中心,洞庭湖到鄱阳湖流域一带形成的,湖南、湖北都是瑶族的发源地。早期千家峒事件、漂洋过海、盘王节的诞生都和龙窖山、洞庭湖有关系,探讨这些历史事件对瑶族的源流变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瑶族迁徙之路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瑶族先民与迁徙 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它的先民——荆蛮就活动于现今的江汉流域,秦汉时为长沙武陵蛮。南北朝时称莫瑶。唐代姚思廉在《梁书》中写道:“零陵,衡阳等郡有莫徭蛮者,依山险而居,历政不宾服”。这是最早见于我国史书的瑶族名称。宋代称瑶。从秦汉起,瑶族自湖南不断向外地迁徒。今日已分布于广西、湖南、广东、云南、贵州、江西等省(区)的150个县(自治县)市,人口约14O余万人。  相似文献   

9.
<正> 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很早就形成了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宇宙观,这是瑶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从瑶族民间珍藏的《评王券牌》、《盘王大歌》、《密洛陀》、《盘王书》、《千家洞流源记》等有关资料,对瑶族先民的哲学思想进行一些探索。瑶族先民的宇宙观在人类的认识史上,关于宇宙的起源,历来就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神创的。如基督教的《圣经》就说:上帝用六天的时间造出了天地日月,一切植物和动物。我国西汉的儒  相似文献   

10.
“插青”,即是以草木的青枝绿叶插在特定的地方或物品上,以作为某种标记。不同的草木树叶,插在不同的地方,则表示不同的含义,达到不同的目的。这是瑶族历史文化的传录方式之一,也是瑶族人民熟悉而又严格遵守的一种习俗。从插青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瑶族先民  相似文献   

11.
南岭绵亘数省,自福建、江西,至湖南、广东、广西。东隔韶州,南通连州,西枕平乐,北接永州,万山环抱,平川千里。这里历来是瑶族聚居之地,现约有瑶民百余万。长期以来,这里的瑶族同胞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盘瓠文化。盘瓠文化是瑶族先祖留下的历史足印,是瑶族先民对民族文明的积累,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建立南岭瑶族盘瓠文化圈对于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4年6月,国家民委在京召开了“民族文化座谈会”。会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指出:“民族传统文化是各民族走过的路留下的脚印,丢掉就…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瑶语“努”字的来源、含义兼自称的秘密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说明,指出该字蕴藏着瑶族先民抗争的骨气。  相似文献   

13.
《密洛陀》是瑶族一部古老而又宏大的创世史诗,蕴含着丰富厚实的瑶族历史、文化积淀,反映了布努瑶的原始哲学、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折射出瑶族及其先民朴素的宇宙观、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14.
《民族论坛》2013,(4):90
盘王节是瑶族祭祀祖先盘瓠的重大节日,江华瑶族人民每年都要隆重举办这个民族节日。在古朴庄重的公祭盘王大典仪式上,瑶族男女老少都穿上自己民族的节日盛装,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聚居在一起唱歌、跳舞。他们唱的歌是以《盘王歌》为主的乐神歌;跳的舞则是每人手拿长约80厘米的长鼓群舞。相传在古老的时代,瑶胞乘船飘洋过海,遇上狂风大浪,船  相似文献   

15.
在五岭山中的都庞岭下,有个充满神秘色彩的瑶族故地千家峒,是瑶族历史上的重要聚居地之一。境内总面积1000公顷,四周群山环抱,中间是盆地,东西两侧,桃花千树,茂密丛生,只有一个天然石洞与外界相连,宛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早在汉代,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就居住着“武陵蛮”人,即现今瑶族祖先的一个支系。千户瑶家的先民,在峒中共同劳动,过着自由、平等、愉快的“世外桃源”生活。元大德九年,官府发现了这块风水“宝地”,派兵掠夺围剿,12姓瑶人被迫四外逃散,流落他乡,辗转  相似文献   

16.
龙窑山曾是瑶族先民的居住地,本文通过瑶族史料、地方文献和考古资料予以论证。  相似文献   

17.
瑶山的脚步     
我们瑶族有1425100人(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数)。其中,我们所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有863407人,占全国瑶族人口总数的60.59%。瑶族在历史上与各族人民彼此交流,互相学习,勤奋开发祖国南方山区,并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史籍记载,汉代时,瑶族先民武陵、长沙蛮已知“田作贾贩”,并学会了用树皮织绩,染以草实,制成五色花衣。隋代吋使用了铁器,宋元时学会犁耕,发展了山区农业和土特产生产。手工业方面不但能制作锋利的“瑶刀”,还能织出多种较好的丝织品。使用蓝靛、黄腊染制成的“瑶班布”更精致,枕绣工艺远近闻名。我们瑶族还建立和发展了以盘王歌、密罗陀传说、长鼓舞和铜鼓舞著称的民间文学艺术,还有独特的瑶族医药,流传有重要历史经济价值的宗教经书和《过山榜》文献。  相似文献   

18.
龙窖山曾是瑶族先民的居住地,本文通过瑶族史料、地方文献和考古资料予以论证.  相似文献   

19.
<正>盘王节是瑶族祭祀祖先盘瓠的重大节日,江华瑶族人民每年都要隆重举办这个民族节日。在古朴庄重的公祭盘王大典仪式上,瑶族男女老少都穿上自己民族的节日盛装,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聚居在一起唱歌、跳舞。他们唱的歌是以《盘王歌》为主的乐神歌;跳的舞则是每人手拿长约80厘米的长鼓群舞。相传在古老的时代,瑶胞乘船飘洋过海,遇上狂风大浪,船  相似文献   

20.
张峥嵘 《民族论坛》2014,(11):58-61
“有巨壑,云气常聚。”寥寥几字便描述出了,世界瑶族祖居地岳阳市临湘龙窖山的神秘与秀丽气质。龙窖山遗址位于文化古城岳阳市临湘县羊楼司镇境内。根据十几年来史学家及考古学家的不断考证,它是瑶族先民南下迁徙留下的早期千家峒,更是全球300多万瑶胞魂牵梦萦的先祖聚居地,是我国南方地区唯一的、以石构筑物为特征的大型古文化遗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