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日两国长期交往中,由于地理关系等多种原因,中国东北地区与日本的关系非常密切;尤其是近代时期以来,在整个中日关系史上,这种关系更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综观近代中日关系史,其中的大部分历史事件,都同东北地区有密切关系。至于中日甲午战争、争夺中国东北的日俄战  相似文献   

2.
笪志刚 《日本研究》2012,(3):116-123
中日有2000多年友好交流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中日两大文明彼此借鉴,互相促进,对各自文化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古代日本汲取中华文明形成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文化,与此同时,中国也积极借鉴日本兼收并蓄的欧美近代文明成果,中日文化中留下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抹杀不掉的历史烙印。在合作与交流的主旋律中,两国也存在由于日本野蛮侵略中国而关系恶化的黑暗时期,日本在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创伤的同时,也给本国人民造成巨大伤痛,国家险些走向毁灭。在中日各个时期的交往中,剔除影响两国近代历史的个别事件,地方合作与交流一直是中日关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离开地方合作与交流,中日关系无从谈起,离开地方经贸合作的支撑,中日经贸无法取得今天这样的辉煌,地方合作与交流构成中日关系在一波三折中不断前行的根本动力。本文以哈尔滨市与新泻县之间的合作交流为视角,试析地方合作与交流在中日关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2019年日本明仁天皇退位,德仁天皇即位,日本进入令和时代。在中日两国交往的历史长河中,无论从正面还是负面看,日本皇室的作用都不容忽视。从中日关系史的角度,梳理日本天皇制的历史变迁与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重点回顾1992年明仁天皇访华的历程,论述德仁天皇及日本皇室成员同中国的接触、交往及对中国的态度,特别是对隋唐以来中日关系发展演变的某些规律进行初步分析和概述,有助于把握日本皇室与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并给日本令和时代中日关系的发展带来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4.
晚清中日文化交流概论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欧阳跃峰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人民有几千年友好交往的历史。在古代,中国长期居于文化输出国的地位,日本源源不断地从中国汲取政制法令、学术思想、文学艺术、风俗习惯乃至娱乐游戏等各个方面的文化素养。近代以来,中...  相似文献   

5.
自2012年日本购岛闹剧以来,钓鱼岛争端等问题导致中日关系持续紧张,霍布斯文化在中日关系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趋势日益明显。在此形势下,中日要摆脱目前日益明显的霍布斯文化安全困境的敌对关系,回归洛克文化的正常竞争关系甚至向康德文化安全共同体的朋友关系转变,就有赖于日本对历史上侵略中国的错误行径郑重向中国做出政治道歉,转变自身施害者的身份和利益,增强中国对其温和意图的认知,降低威胁认知,改善日本的国家形象,从而实现两国和平友好的良性关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面向未来增进理解——“日本文化与中日关系”研讨会侧记王伟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明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20周年。应当说,20多年来,两国在经济贸易方面的往来、文化的交流和人员的交往不断扩大,并向更深的层次发展,为中日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  相似文献   

7.
1980年10月初,辽宁省旅大市召开了"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成立大会.日本关西大学教授、校图书馆馆长大庭修在会上作了题为《日本中日关系史研究的现状——以前近代为中心》的报告.报告说:在日本,既有关于中日关系史的通史研究,也有关于断代的专史研究;有的是从一个领  相似文献   

8.
中日关系经过了古代两千多年的友好交流史和近代60余年的日本侵华史,给两国处理和发展当今中日关系留下了很多教训和启示。1972年9月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至今,中日文化交流迎来了第五次高潮时期,同时也是有史以来中日两国关系发展得最稳定、平等、健康的历史时期。2006年10月安倍首相访华,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问日本,中日双方就构筑战略互惠关系达成了共识,并且进一步进行了具体的探讨和磋商。为了增进理解,两国政府首次组织并成立了中日历史共同研究委员会,通过对古代、近代、当代不同时期中日关系发展史的共同研究,加深对历史的客观认识,增进相互理解,进一步推进中日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日本对华ODA政策的演变和中日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日本对华ODA政策的演变和中日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金熙德自1979年末以来,日本一直是最大的对华ODA(即政府开发援助,下同)提供国。在历年日本ODA的受援国顺序上,中国始终占据第一、第二位。日本ODA中金额最大的对华日元贷款,已构成中日政治...  相似文献   

10.
严绍 《日本研究》2006,(4):62-64
有着两千多年文化联系的中国和日本,曾共同创造了东亚古代灿烂的文明。而进入21世纪的中日关系,则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通过对古代中日两国文化关系的历史梳理,并理性回顾中日两个国家和民族相互认知的历史过程,来瞻望中日关系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国人移居日本的记载,古来不绝于史。秦始皇遣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入海访仙,寻长生不老之药,日久而不返。中外不少学人认为其行踪当在日本,是中国人移居日本之始祖。汉代曾在朝鲜半岛设乐浪、带方二郡,垂四百年,自百济兴起乃废,多达几百乃至几千的汉人自半岛东渡日本。随着中日经济、文化间的交往和交流,历代赴日侨居的中国人屡见不鲜。中国王朝更替之际,亦总有旧朝遗民亡命日本。但综观近代之前的旅日华侨,数量终归不多,旦不少人与当地人民同化,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全日华侨仅八百九十二人。旅日华侨人数剧增,当在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相似文献   

12.
随着美国战略重心的东移,日美同盟关系逐渐加强,日本积极调整国家定位以及外交安全战略走向,对周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中日关系也变得更具多重性与复杂性。在此背景下,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中日关系研究中心于2012年3月16日在京举办了"美国调整亚太战略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国民经济正处于能否顺利进入起飞阶段的关键时刻。日本以强大的经济实力提高了国际地位,其国际作用越来越大。这使得中日两国都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双边关系。在中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的10年里,中日关系得到较大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成为中日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所以,在今后的10年里,中日关系如何稳定深入地发展,已被两国人士所关注。在这种情况下,日本读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上海市场发育的若干特点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市场发育是近代上海经济发育的一条主线。本文阐述了上海市场发育的四个特点:(1)在全国居超前地位;(2)门类齐全,体系完整;(3)同内地、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联系十分紧密;(4)直接同国际接轨。作者认为,上海在全国率先建立起近代化的大市场,促进了上海的经济发展,使上海成为旧中国最大的近代化都审和多功能的全国经济中心。文章还强调这一历史经验为今天重振上海雄风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有关太平洋地区研究资料目录索引综合与理论理论与概况亚太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及其发展特点《世界经济研究》(上海)94年2期亚太区域合作的新局面和中日关系的新发展《当代国际问题研究》(浙江)、94年1期浅论亚太经济合作前景《世界经济文汇》(上海)94年...  相似文献   

16.
两千多年来 ,中日关系几度风云 ,几经波折 ,有互恩互惠 ,也有怨仇遗恨 ,可以概括为“岁月二千玉帛 ,春秋百年干戈”。在 2 1世纪的今天 ,从文化视角回眸中日关系的历史 ,或进行点击式的检索 ,或加以白描式的描述 ,也许对尽量减少文化误读 ,努力消除民族隔阂 ,会有所裨益的。一  中日交往始于何时 ?至今未有准确定论。若是依据中国史书记载 ,可以有两种推测。一是依据有关日本人出现在中国的记载 ,二是依据有关日本的记载。《周书·会记》最早记载了日本人来到中国 ,它说 :“周成王时 ,即有黑齿国人入贡 ,献白鹿白马。”这里所说的黑齿国人…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发展与中日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中国的发展与中日经济关系、中日政治关系、中日在地区合作中的关系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的发展对中日关系发展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发展对东亚国际关系调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中日关系不断前进.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性的调整时期.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都面临着来自西方的强烈冲击,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有不少相似的经历。由于观念不同,采取的应对方式也有很大差异。就近代中日两国的共同经历而言,日本明治初年生活方式变革的断发、易服、改历三大代表性事件,在中国却迟来40年。从这一时空差距中可以管窥近代中日关系的逆转。  相似文献   

19.
1999年4月30日至5月2日,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召开了题为“近代以来中日文化关系的回顾及对21世纪的展望”学术研讨会。会议在回顾近代以来中日两国文化关系的历史及其教训的基础上,特别就当前中日两国文化关系、日本文化研究中的倾向等问题展开讨论,并且着重讨论了发展中日两国文化关系的意义、各种相关因素以及21世纪的发展前景。中日各主要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学者近50人参加了本次学术研讨会。会议依照广义文化的范畴,分9个单元开展了研讨。这次研讨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密切结合中日文化关系的现状,与会者从不同视角提出了许多建设性…  相似文献   

20.
徜徉在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实之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洪 《日本研究》2005,(1):21-26
进入了2 0 0 5年的中日关系正面临着新的考验。中日之间能否在今天实现睦邻友好,取决于历史问题的正确定位。任何粉饰、美化侵略战争的言行,必然给中日关系造成严重破坏。中国不忘战争创伤的目的,在于避免历史悲剧重演,而不是向日本复仇。日本试图成为“远东的英国”,做美国在亚洲的最亲密盟友。模仿英国在国际关系上走钢丝,恐怕会落得无路可退。中日关系的总体性倾向是走向一种“非敌非友”的相邻大国关系,或曰“竞争性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