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所发生的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三次大论战的性质,和参与论战的马克思主义者方面的主将及其历史功绩,稍具历史常识的人都是清楚的。但是,“四人帮”却甘冒天下人之大不韪,以极左的面貌出现,公然把参加论战的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诬蔑为“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把三次大论战说成是“资产阶级民主派与资产阶级改良派或资产阶级反动派”的争论,妄图从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如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的命运一样,不是一帆风顺的,建党初期除了被军阀政府诬为“过激主义”而遭到攻击和封锁外,还受到无政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所谓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等思潮的挑战。于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思想战线上与他们展开了论战,其中与基尔特社会主义的论战最旷日持久。然而迄今为止,学术界对这场论战的起始时间还没有搞清楚,因而对论战的内容、意义的探讨就存在着巨大的空洞。本文指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基尔特社会主义的批判,不是在1920年底,由张东荪发表《由内地旅行而得之又一教训》一文而引发的,而在此前6个月,李汉俊在上海《星期评论》第20号(1920年5月)上发表的《浑朴的社会主义者底特别的劳动运动意见》就已展开。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之间发生了三次论战,其中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之间的论战可说是革命派内部的一次论战。论战双方在共产主义道路的选择上针锋相对,论战焦点主要在革命中阶级斗争的组织方式和革命后社会的组织方式上,论战的实质则是手段与目的的问题,是权力集中的问题。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执着于集权专制,有对中国现实的深刻体认;无政府主义者坚持自由平等则源于对社会问题复杂性的认识,但是双方的观点都呈现出一定的偏激性和空想性。  相似文献   

4.
论马建忠——早期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现于十九世纪下半叶的早期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中间,有一些人原来是洋务派大官僚的门客。他们的改良主义思想是由洋务派中发展出来的。洋务派只求搬用西方技术,加强军事力量,对内维持封建统治,对外以屈辱求苟安。他们内部有少数急于向西方学习的知识分子,逐渐看出这种所谓求强求富之道,不是根本办法,进而要求发展  相似文献   

5.
青年学生的思想自然未成型,很容易出现转变且其思想内容复杂。以五四时期社会主义论战为场域,对参加论战的北京大学学生费觉天的思想进行研究,可知他曾经是社会改良主义者中之一员,但其后来又公开与之论争,明确地反对社会改良主义者的主张,他的不少观点形似马克思主义,而且深受马克思主义者的影响,但他却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并对唯物史观进行了系统地批判。通过对费觉天思想的研究,能够对当时青年学生的思想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重新审视五四社会主义论战中的某些定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通过斗争实现的。五四时期中国思想界开展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关于社会主义的辩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就是这种激烈的思想斗争的集中表现。由于共产主义者的团结战斗,三次论战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胜利而告终。我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先驱者李达,除了第一次论战因在国外未能参加外,在后两次论战中,他一直都是站在斗争的最前列,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卓越代表。  相似文献   

7.
一、立宪运动的历史条件与分期 1立宪运动发生的背景从一九○三年到辛亥革命前,中国政治舞台上,出现了一个资产阶级立宪运动。它可以说是前段资产阶级维新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也可说是改良主义运动的一部分。但它既不同于改良主义思想的传播运动,如戊戌变法前维新变法思想的宣传运动,也不同于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变法的政治运动,而是在具体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发动的一次改善政治经济地位的运动。立宪的问题提出较早,在戊戌变法以前的维新思  相似文献   

8.
试论郑观应的慈善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观应是中国近代思想界有较大影响的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慈善观应是他丰富的思想体系的一环,他倡导的种种慈善之举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民主社会主义是不是社会主义,它与科学社会主义有什么不同,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本文通过对民主社会主义产生、发展以及它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等方面的论述,指出民主社会主义实际上是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民主社会主义要否定的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我们必须从理论上与之划清界限,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0.
对于冯桂芬思想的评价,是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以及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中,公认的难度较大的问题之一。早在五、六十年代,学术界就对冯桂芬思想的评价问题各抒己见。归纳当时的主要观点,大致有以下三种:第一,认为冯桂芬是地主阶级中的开明知识分子,代表着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第二,认为冯桂芬的思想不属于资产阶级改良派范畴,而是代表早期洋务派的思潮。第三,认为冯桂芬的思想应属于地主阶级改革派范畴,是处在地主阶级改革派、  相似文献   

11.
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所设计的中国立宪制的模式是英国式的"君民共主"制度。甲午战争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戊戌维新中明确提出了以日本为师的口号。这场改革运动的中心任务,就是仿效日本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相似文献   

12.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者与反马克思主义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其中包括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关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通过这三次论战基本上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之间的界限,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从而推动中国革命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3.
“改良主义”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的同志认为,“改良主义从一开始就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物而出现的,是资产阶级用来代替社会主义革命的”。“改良主义是相对于马克思主义而言的,它具有特定的阶级实质和时代特征”.“所有的改良主义都是妄图使历史车轮倒转,是只具有反动性质的事件”。对“改良主义”的这种认识,在理论界  相似文献   

14.
张东荪(1886—1973)字圣心,浙江杭州人,我国现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哲学家。他提出的“多元认识论”体系在哲学界广为人知,被视作“中国治西洋哲学者企图建立系统的最初尝试”。张东荪同时也是现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他长期从事报刊工作,曾发表大量政治言论,并参与过一些重要政治活动。五四时期,他鼓吹基尔特社会主义,从而挑起了一场关于社会主义的大论战,在思想界引起轩然大波。九一八事变后,他和张君劢共同组织中国国家社会党,并主编《再生》杂志,宣传  相似文献   

15.
薛福成是晚清著名的资产阶级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近代杰出的外交家和卓有成就的文学家,是一个正面影响中国近代发展历程的风流人物。他丰赡的著述,是研究近代中国和中外关系的最好史料,对后世文学的影响非常巨大。论文梳理薛氏著作的各种版本,辨伪求真,基本考辨出薛氏著述的历史全豹。  相似文献   

16.
郑观应是中国近代思想界有较大影响的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对人才问题的论述既是其同时代思想家们的共同主题,也是郑观应思想的集中体现。他批判科举,倡导西学;创办学校,发展教育,形成了他的有理论、有实践的人才思想体系,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胡适的经验主义实在观彰显了人的主体性原则;工具主义真理观否定了终极真理论;重疑求证的方法论突出了理性主义精神;改良主义历史观表达了反封建的积极性和战斗力,因此胡适的实用主义在"五四"时期的中国曾被广大知识分子接受,它无情冲击封建文化的堡垒,大力破除封建思想的束缚,在与马克思主义的争论中促使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对"五四"时期的中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为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当今社会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西方文学中的“人道主义”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跟资产阶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资产阶级在文艺复兴时提出一系列有关人道主义的最初口号时,它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的武器,在启蒙运动中,它又被用来反对君主制度和教会的思想束缚,是直接引发资产阶级革命的催化剂。法国大革命之后,它又为资产阶级的私有制和剥削辩护,成了资产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基础。此后,它被渗入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改良主义的思想中,成了资产阶级人性论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但当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加剧,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19.
在五四时期的社会主义论战中,因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分歧,以李大钊、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以张东荪、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研究系在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上出现明显的差异。前者主张以社会主义方式开发实业,走俄国人的暴力革命道路;后者主张以资本主义或基尔特社会主义方式开发实业,走英德式的社会改良道路。论战双方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讨论集中体现了五四思想界对该问题的认识深度和认识高度,导致中国社会主义阵营的分化和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分野。经过论战,双方都从对方接受了某些观点和启示,对自身的观点进行修正和补充,并调整了自己的政治视角;双方的意见虽未根本改变,但都有所丰富完善,并在"国家社会主义"的基点上找到了发展实业的共同途径。这场论战深刻影响了五四之后中国历史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的费觉天曾作为社会改良主义者,却最终公开背离,反对改良主义的主张;其思想貌似马克思主义,但是却反对马克思主义者所主张的阶级斗争学说和唯物史观。其思想主流既非社会改良主义也非马克思主义,游离于社会改良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外,可见其“信仰的彷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