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过程的视角来看,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融知识、情感、信念和行为的综合作用,从认知、认同再到实践这样一个逐层推进的过程。具体路径应包括四个环节:在创新理论的过程中深化农民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性认知;创造"通俗化文本"架起沟通理论与农民的情感桥梁;在"回归生活世界"中确立农民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定农民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2.
肃南裕固族的生态移民从最初实施到现在已经十年有余,移民的生计方式发生很大变化。根据在肃南县双海子村和湖边子村裕固族村民中的调查,分析移民由"牧民"转向"农民"时内心世界所经历的变化与发展。总体而言,裕固族移民的内心世界经历了一个从不适应到逐渐适应的过程。基于对裕固族移民心理变化的分析,提出了促进由"牧民"转为"农民"的生态移民更好适应新生活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安然的总裁     
一个城市里男孩肯尼移居到了乡下,从一个农民那里花100美元买了一头驴,农民答应第二天把驴带来给他。第二天农民来找肯尼,说:"对不起,小伙子,我有一个坏消息要告诉你,那头驴死了。" 肯尼回答:"好吧,你把钱退我就行了。" 农民说:"不行,我已经把钱花掉了!" 肯尼说:"OK,那么你把那头死驴给我吧。" 农民很纳闷:"你要那头死驴做什么?" 肯尼说:"我可以用那头驴作抽奖的奖品。" 农民叫了起来:"你不可能把一头死驴作为奖品,没有人会要它的。"  相似文献   

4.
从维护农民利益到构建农民利益分享制度,既是认识上的一个跨越,充分体现了"更好地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同时更须贯彻落实到政府工作的具体实践中.这不仅关系到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更关系到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整个社会和谐持续发展.本文基于福建泰宁县促进农民增收的举措,分析了其中蕴含的广大农民参与利益分享的思路,并就系统构建农民参与利益分享制度问题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现代国家建构的视角探讨中国农民劳动的国家性建构问题.认为,新中国建立以来,农民劳动经历了一个由个体劳动到集体劳动,再到个体劳动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的实质是国家与农民在劳动关系的建构与调整.国家通过集体劳动将劳动力这一基础性资源整合到国家体系中来.但是,由于劳动与收益的不对称,出现了"出工不出力"的"弱者反抗",从而导致国家重新调整与农民的关系.农村改革因此被称之为农民的"第二次解放",主要是农民获得自由支配其人身的权利.这反映了现代民主国家建构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三农"问题的观察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农业和农民大国,研究和思考中国现实一切重大社会问题,必须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制约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最大障碍,不在城市,而在农村.只有善待农民,中国才有一个稳定和繁荣的未来.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其根本出路是大量减少农民.这涉及到整个社会利益格局的大调整.因此,没有一个宏大的战略眼光,没有一个巨型的系统工程,是无法驾驭这件事情的.  相似文献   

7.
农民作为我国最大的一个社会群体,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城乡二元格局中,形成了明显的不利于农民的"社会事实"。而农民是否能够逐渐摆脱弱势的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发展。通过从多维视角探究我国农民弱势化的因素,使之引起社会各界关注,逐渐上升到政策问题层面而纳入政策制定者的视野,以利于农民群体逐步实现去弱势化。  相似文献   

8.
"动人"是"动地"的基础,农民流动的水平高低决定了土地流转的发展程度。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农民的流动性逐步增强。农民流动经历了由"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到"离土又离乡"的异地转移,再到"离土不回乡"农民市民化的发展过程。农民流动从"离土不离乡"到"离土不回乡"的位移转变,为土地流转创设了发展空间,使土地流转由孕育走向成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流动会愈来愈充分与合理,土地流转将越来越健康有序。  相似文献   

9.
农村教育是"三农"问题中的一个突出"节点",也是各级政府与广大农民群众所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农村教育建设不但直接关系到农民文化教育权的维护,关系到广大农民整体文化素质、精神文明素质的提高, 也关系到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发展的进程,更关系到农村的稳定与发展,是解决好"三农" 问题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10.
目前,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已经成为阻碍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一大因素,更直接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文章从加大政府投入、建立农民平价医院、城乡医疗资源共享三方面对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1.
农民政治平等权是指农民作为公民在政治生活方面所享有的与其他公民同等的权利,其实质是农民立基于公民身份而享有的在政治方面受到平等对待的权利。现实中,农民的政治平等权是极不充分的。应当立基于宪法角度采取措施保护农民的政治平等权,真正把农民当作公民来看待,尊重农民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实现农民到公民这一"从身份到契约"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2.
因城市化需要被占用土地而失去土地使用份额的失地农民和无地农民,以及放弃土地而入城的农民工,构成了今日中国农村问题中的"新失地农民".三种失地农民的增收是城镇化进程中一个关涉到全面小康建设是否具备坚实底座的重大问题.促进"新失地农民"增收,必须从分析他们产生的根本原因入手,以赋予农民特殊的土地财产权为出发点,探索"新失地农民"增收的制度安排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3.
黄天弘 《南都学坛》2008,28(5):114-116
实现农村现代化,关键性的问题是人的问题。没有农民"人"的现代化,就没有农村现代化的实现。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着制约培养新型农民的因素,使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处于一个艰难的历程。解决新型农民问题,要从社会大环境出发,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出发,从不同地区出发,以"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为实际目标。只要长期不懈地推进新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农民"人"的全面发展,农村现代化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迁。从土地改革到农业合作化,再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中国农民面对生产关系的"巨变"和社会生活的频繁"转型",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很多"想法"和"思考",形成了许多的民歌民谣及民间俚语,它们是我国农村社会变迁和农民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其中,反应和折射出农业集体化和农民组织化的许多经验教训,对我们今天的农村变革,仍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的母亲姓胡,1925年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市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在家中排行最小,俊俏美丽,取名胡美葵。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省略了她名字中的"美"字,直呼"胡葵"。从豆蔻到耄耋,母亲从不在乎名字里有没有"美"字,却矢志不渝地书写自己的美丽人生。八十岁学书法母亲和父亲属于盲婚哑嫁,幸而一生恩爱。其实,母亲本要嫁给  相似文献   

16.
正春到乡村,草长莺飞,金黄的油菜花盛开在中国无数片田野。从陕西、重庆,到湖南、江西,众多乡村纷纷举办"油菜花"节,铁路部门联手旅行社还开出了"赏花专列"。我国是世界油菜的原产国,农民素有种植油菜的耕作传统。"油菜花热"能否带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如何使更多的农民借此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17.
伟大的农民     
一位在美国留学的朋友告诉笔者,他一个美国同学经批准到一个农场去当了农民。我对这"经批准"三个字感到新鲜,听完介绍眼睛才为之一亮。原来,美国的农村早已实现工厂化、自动化、现代化生产方式,社会化程度极高。农民坐在电脑控制室里,看着飞机把种子播下去,瞅着庄稼在社会化服务中日增月长。美国的农民,实际是由一个个设计师、控制师、规划师组成,没有相当素养是干不好的。所以,非得"经批准"才能录用。在美国,科技高度发达,农业不再是弱质产业,农民是人心所向、众人推崇的好职业。  相似文献   

18.
<正>一、从实例说起按照我们现行许多人对"非正规就业"的说法,从以下两个事例来看,是否视他们为"非正规就业"?例1:一个农民进城,在一个社区里靠擦皮鞋维持生计。  相似文献   

19.
阅读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作品,发现这一时期的文学倾向于将对乡村女性的叙述与"性"或"身体"联系起来,她们被塑造成人们通常所说的"小姐",当然他们从事的职业可以是保姆、服务员、打工妹等。基于此发现,文章借助罗岗曾有过的关于"从香雪到英芝"的讨论带来的启发,对《哦,香雪》、《奔跑的火光》进行重新讨论,并将讨论与对另一个文本《女佣》的解读进行对接,试图在"从香雪—英芝—杜秀兰"这样一个乡村女性由单纯到放荡,由农民变为女农民工,由女农民工变为"小姐"的过程中,探究写作者叙述的动力以及试图回应的问题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南都学坛》2021,(1):102-107
自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地方政府从自身优势和特色出发,纷纷提出打造乡村振兴"样板"。"树样板"的出发点是形成榜样和示范,实现经验的复制移植,却面临行为异化带来的时间、空间和主体等多重误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十四五"发展蓝图,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从"首次提出"到"有序推进"再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亟待从"树样板"转向"补短板",推进路径亟待从重速度数量向重效果质量、从局部振兴向全面振兴、从外生性资本主导向内生性农民主体转换,最终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