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9 毫秒
1.
为复原传统数学的整体结构及其与传统文化其他方面的天然联系,须从"古数复原"的视角研究明末清初数学史。中西数学会通导致了传统外算复兴,与外算复兴相伴随的,是人们价值观念上内算与外算的易位。内算、外算易位导致中国传统宇宙观的变换与儒家伦理遭受威胁,进而引起了传统数学所描述的"理"的变化,并进一步引起传统数学在儒学体系中地位的"嬗变"。由于中国人对理、器的不同态度,以及公共话语空间和私人话语空间的形成,这些会通结果在人们的话语空间中呈现的程度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2.
浅析数学教学认识的误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师引导学生构建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以满足后继学习的需要,最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指出了一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误区,导致了学生没能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并针对误区给出了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3.
利用情感教育,开发数学学困生学习的潜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考试大国,如3 X考试,其中数学单独作为一门课考试,可见数学是考试的“重点”.但很多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障碍,学校在培养数学尖子的同时也“培养”出大量的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并呈现出上升的势头.这些情形的出现,严重地妨碍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妨碍数学素质教育,最终制约经济的发展.本从情感教育入手,探讨改变数学学困生的学习状况的对策,这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体西用思想是一种流变发展的文化观念,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得到不断地充实发展。在维新活动中,中体西用思想是维新人士宣传维新理论、拉拢中间势力、反击顽固势力和推动变法深入的理论基础。变法的最终失败并非中体西用理论的失败,而是中国传统局限与历史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数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公民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思想,提高公民的素质。提高公民素质是数学最广泛的应用,许多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学习数学,提高公民问题解决能力。在信息化社会,公民为了生存,必须学习数字化技术,不得不学习高等数学的知识。要运用张景中院士创立教育数学的研究成果,改革教材中难学难教的问题。高校数学教育必须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内容,注重数学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今人视为科学家的薛凤祚之所以离开孙奇逢而别求其他老师,原因不在于"王学空疏"而引起的思想离异,而在于孙奇逢当时所教的众多弟子之间"相隔太远"而引起的不便和孙奇逢所面临的家事及挚友鹿善继丧母而大病、丁忧还乡由此导致其不得不离开京师回老家。正是由于鹿善继、孙奇逢的首先引导,使得薛凤祚在晚明皇权主义颓废所导致的知识空间无限发展可能的环境中,以孙奇逢重构天人关系及"主于实用"思想为指导,在"本之于天"与"主于实用"之间兼采中西知识资源,以《易》为蓝本,以传统的"天"意识为依托,以实用为归宿,以平分中西基础上会通为手段,思想逐次展开。正是这种会通模式的一致性,把孙奇逢兼容并包的思路推向一个新境界,使得薛凤祚的思想与夏峰北学其他同仁一样显得与众不同。但由于清初皇权主义重建及其意识形态调控导致的知识空间的大幅萎缩,明清之际理学变革最终以官方主导的意识形态化的朱子学回归收场,正是在此情况下对夏峰北学学者思想的不断解构与重构导致会通必要性的消失,使得包括薛凤祚在内的夏峰北学都难以理解。  相似文献   

7.
数学史的教育价值愈来愈受到教育界重视和认可。数学发展史上的问题与问题解决作为数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其功能包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数学观;了解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加强学生的数学文化修养;展现解题方法的演变;体现深刻的数学思想方法等等。这些功能对于寓数学史于数学教育的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信息时代数学教学模式的变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技术改变了数学教学环境 ,也导致数学教学模式的变革。本文讨论了数学实验的教学模式 ,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的关系。并对数学实验在大学数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西体中用——谭嗣同的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认为,谭嗣同的文化观具有鲜明的“西体中用”的理论特征,他的许多论述和观点都从根本上动摇了“中体西用”的理论。因此将谭嗣同的文化观归结为康有为、梁启超的“西学中用”,或为“会通中西”说,都是不确切的  相似文献   

10.
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很多,而"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本文在深入分析"中体西用"思想的基础上,进而阐述其对甲午战争局势的制约。  相似文献   

11.
河图洛书在我国流传最广,但先秦典籍中只有文字记载而无图案,加上文学的想象,把它作为神秘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致使历代学者争论不休。本文摒弃了它的神秘色彩,以辩证的历史观和自然观,从古代哲学、数学、天文历法等去审视解读,河图洛书是古人在长期生产实践中,观察探索宇宙规律,将天文历法、数学和阴阳五行等汇集起来的综合系统,是我国最早的纵横图和宇宙结构模型,简明朴素而内蕴博大。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数学在许多方面不同于西方数学 ,与科学思维特征相背离 ,无法成为近代科学的思维和表达工具 ,这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没能走出工匠传统而致终结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中西古代数学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产生了中西文化中数学不可思议的有效性问题、数学神秘性及宗教解释性问题等诸方面的差异.对这种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有关数学哲学的思辨,我们只能依据数学哲学的理论进行论证,对于那些缺乏理论依据的主观性评述应当让其接受数学哲学的理论检验.  相似文献   

14.
关于隋唐时期道教在传统数学领域作出的贡献,学术界已有较多的探讨,然仍显不足。要言之,隋唐道教术数学派坚信术数与数学互为表里,通过"算"、"数"之共性将术数、数学融为一体,并以兼摄数学之术数求道证道。这些思想使得其自身在传统数学(包括天文历算)的理论和实践上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也影响了传统数学的精神气质和发展趋势。而道教术数学派在术数、数学上的研究,对道教自身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科学哲学视角评价吴文俊的学术创新与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对中国古代数学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中国数学在世界数学史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和贡献。他突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数学史观,指出中国古代数学的机械化的算法体系是不同于西方公理化的演绎体系的数学发展主流,澄清了人们对中国古代数学的误解。同时吴文俊针对数学史的研究提出了历史主义原则并示范了中西对比方法,为重建我国传统数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此基础上,导源于我国传统数学的思维方式的数学机械化理论的创立为中国数学的复兴开辟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成为开拓中华科学自主创新之道的先驱。认真深入地研究吴文俊数学创新的成功范例,将会对我们今后继承历史和发展未来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6.
“虚实”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一种美学理论,“虚实”说根植于老子的哲学思想;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技巧,“虚实”说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创作起着积极的作用。中国古典诗歌非常讲究“虚”与“实”的妙用,以实写虚,虚出灵韵;化虚为实,实中见虚;虚实相生,境界全出,这是中国古代诗人所追求的虚实结合的三种常见形式。  相似文献   

17.
从河北辽塔建造年代和分布特点入手,初步探讨了其建筑风格、艺术魅力及设计艺术特色。河北辽塔不仅承启与沿用了唐代建筑遗风和东北辽塔建筑设计艺术特征,而且在建筑技艺和设计风格上还受到宋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由传统数学到数学机械化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介绍了中国古代传统数学的特点 ,结合数学机械化的基本原理 ,论述了数学机械化正是对中国古代数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有着广泛的重要的应用价值 ,表明了中国古代数学算法化思想、模型化思想作为建构科学理论的方法对于未来科学的重要意义 ,它的创造是对“公理法”思想的挑战 ,给我们以许多启发  相似文献   

19.
原荆州地区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古代荆州地区的数学与数学教育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兴时衰的发展过程,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起到过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