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唐代律赋的宏观评价体系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非律赋"式的批评方法导致律赋批评的文体特色褪化.应当指出,唐代律赋体制因素与艺术风格之间的密切联系,集中体现在"雅"与"丽"两大关键词:之上."雅"是涵盖唐代律赋风格的第一要义;"丽"作为另一要义,有"媚丽"和"清丽"之分.在唐代文学家和律赋批评家心目中,"雅"与"丽"二者之间的理想关系表现为"丽不伤雅"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
唐代律赋的宏观评价体系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非律赋"式的批评方法导致律赋批评的文体特色褪化.唐代律赋体制因素与艺术风格之间的密切联系,集中体现在"雅"与"丽"两大关键词之上."雅"是涵盖唐代律赋风格的第一要义;"丽"作为另一宗,有"媚丽"和"清丽"之分;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丽不伤雅"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3.
汉宣帝提出了"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的汉赋观."辞赋"概念的采用主要基于"辞"名与"赋"名不分及秉承屈骚传统.采用"大""小"言赋,则是受到传统大小言说方式的影响及源于汉赋创作实践的总结.大赋与古诗同义,其"义"主要包括:一是"仁义讽谕";二是"观鸟兽草木名".小赋具有辩丽特点,尤其是"丽"的审美观念在汉赋...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4,(6):91-96
在隋炀帝的文学生涯中,他曾先后受到南朝两种不同文学风尚的影响。炀帝文学启蒙之时,学的是庾信体的轻艳文风。后来接触到后梁文人柳錎,转而接受其"典丽"风格。而"典丽"又是昭明太子萧统所主张的文学观念,强调文质、古今和雅俗的结合。《隋书·文学传序》对炀帝的评价正集中于其典丽文风。也只有梳理清楚炀帝的文学渊源,才能准确地解读《文学传序》的相关描述并合理地认识炀帝的创作。他身上的所谓南北文学的痕迹,只不过是"典丽"风格的不同侧重。  相似文献   

5.
何世剑  喻琴 《天府新论》2006,(3):146-150
"丽"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贯穿于中国古典美学的整个历程.元明清时期是古典美学"丽"范畴的深入发展时期,主要表现为它在许多艺术部门都得到了广泛深入的运用,人们对"丽"的审美质性有了更深刻全面的认识.其标志有四一是"丽"在诗论视野中得到了深化;二是"丽"在词论视野中得到了拓展;三是"丽"在曲论视野中得到了多方面争辩;四是"丽"在小说理论批评视野中得到持续论述,并且"丽"在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理论视野中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探析,见出"丽"在此期走向升格.  相似文献   

6.
温庭筠是唐宋词史上第一个大力写与其内在情感的婉约深蕴确实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本文试图抓住温词"丽"这一审美特征分析解读温词并揭示其形成这一美学风貌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丽"是汉赋最典型的文体特征,是给赋体定性的重要因素.汉赋作家对汉赋之"丽"的坚守表明他们在对待文学语言上出现了非功利性的审美态度,昭示看两汉走向自觉的文体意识,标志着文学开始以语言形式来定义自身.汉赋作家对"丽"的刻意体认和追求,在创作实践中有效地促进了赋体的兴盛和汉赋美学风貌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王焕然 《学术论坛》2007,30(8):111-115
扬雄最早提出丽则标准,班固继承了其观点并有所创新.晋代人以真实可信、言语华美为丽则.刘勰以丽辞雅义作为评赋原则.唐人对南朝淫丽文风进行批评.宋人将丽则作为赋的理想标准,祝尧将丽则阐发为情、理、辞的完美结合.明清受祝尧影响,强调丽与则的兼美.  相似文献   

9.
从独特的角度切入,首次把《铸剑》同时作为一首"水的赞歌"来解读.重点剖析小说中的"第三首歌"的"伟丽雄壮"及其全民性的复仇意识.  相似文献   

10.
胡适的"接受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雨虹 《江淮论坛》2005,5(4):136-141
分析有关胡适的研究、评论、出版等情况可以发现,胡适被阅读、被接受的历史曲折跌宕,其背后所体现的社会价值、文化风尚、审美需求、传播手段等的变迁引人深思.从学术研究开始,"胡适"被不断地建构、不断地借用,现已成为经典、偶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引起知识阶层广泛的共鸣,从而成为某种象征而被争相效仿.研究胡适的"接受史"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1.
赵睿才  张忠纲 《文史哲》2003,(4):140-144
中唐以后出现的好茶风尚 ,对中晚唐变革盛唐诗歌进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内敛产生了深刻影响 ,正如嗜酒风尚之与奔腾的盛唐诗格的形成一样。茶的“清新”与中晚唐诗歌的“变新”,在趋新尚异的时代精神中 ,在文人与僧道的共同努力下走向融合 ,使得中晚唐诗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以“清省”、“清寒”为主要特征的审美趣味。因此 ,当我们以好茶风尚为视角研究中晚唐诗歌的时候 ,不仅可以看到它与盛唐不同的风貌 ,而且可以看到尚理主意的宋诗的直接源头。  相似文献   

12.
孔子思想产生于西周末年"天"与"德"相分离的文化背景中,立足于原有的"德"规范,通过"崇德辩惑"而推演出一套以"仁"礼"为核心概念的思想体系。崇德为仁,辨惑为礼,仁与礼是双向互含的统一体,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孔子通过对仁礼关系的阐述,建立了自己"礼--命--仁"的思想结构,其中"命"影响着仁与礼能否合一。应把孔子思想的这种整体结构置放于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中,在特定社会实践中予以检验和把握,从而真正理解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官督商办等企业经营方式,并非洋务派的首创,而是其对清廷原有手工矿厂经营方式驾轻就熟的沿袭.这一企业经营形式的出现,反映出历史的、经济的和政治的逻辑必然.李鸿章提出的"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并非完全是向官督商办企业争权,而是在适度放权,同时也是其对清廷内部顽固势力指责的一种回应.李鸿章提出的"所有盈亏,全归商认,与官无涉",并非只要官督,不管企业盈亏,而是强调清政府不对其经营成功与否、盈亏与否承担连带的经济责任.这不仅是李鸿章等洋务派的主张,也是早期维新思想家的主张.官督商办的企业经营形式一度受到欢迎,有其进步的意义.当然,清政府对于官督商办企业的盘剥与压抑也是相当严重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弘扬诚信讲礼精神、友好团结进步;倡导社会公平正义、开创教育公平新局面;农村公共事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农民等层面,论述黎族地区平衡有序的社会生态。  相似文献   

15.
刘绍瑾  刘少曼 《云梦学刊》2006,27(3):98-100
李白"复元古"的文艺观,其思想渊源不是儒家的复古传统,而是道家具有反文化色彩的自然主义复归意识.李白之不满律诗,喜尚古体,主要是要恢复乐府民歌之自然感兴、自由兴发的创作机制,与他追求自然清真的美学思想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苏红彦 《阴山学刊》2003,16(6):73-75
李卫作为一名以捐资入仕的汉臣,不仅在短短的几年内由一介微员升至封疆大吏,而且成为深受雍正宠信的股肱之臣。这除了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李卫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同时也反映出雍正选才用人的特点与风格,即:打破常规、注重人才;忠君为先,皇权至上。  相似文献   

17.
吕特 《云梦学刊》2004,25(5):8-10
《离骚》与《史记》的内在精神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烈的抒情特征,一是尚“奇”的审美追求。形成这种内在精神一致性的原因,一方面是司马迁与屈原都具有“发愤著书”这一共同的创作动因,另一方面是司马迁深受楚文化及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邹华 《学术探索》2006,(3):117-120
李煜词的发生、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时代文化与审美习尚的规范,使他的词追求轻艳,重于内心情感的细腻表达;南唐的地缘因素和社会风俗的影响,使他的词柔靡而艳丽,重于描写歌舞宴饮的享受和对恋情的追求,具有明显的俗文化特征;南唐特殊的历史和词人的人生经历使他的词充满深哀巨痛,抒发自我的家国之忧,摅写了经济之怀,提升了词的文化品格,初步显露了词向诗化道路回归的端倪。  相似文献   

19.
颜炳罡 《文史哲》2002,(3):75-81
自孔子始,仁礼关系就是儒家学说的基本关系,如何处理这种关系涉及到儒学发展的不同方式。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本源,以礼为表征,仁礼合一的思想系统。这一思想系统存有向依仁以成礼和设礼以显仁两个向度发展的可能性。后世儒者如孟子等尊仁,依仁以成礼;而苟子等崇礼,设礼以显仁。两汉以下,降至明清,两种方式此消彼长,不断争胜较长。儒学在当代只有仁礼双彰,双向并进,实现依仁以成礼和设礼以显仁的有机结合才是自身发展的健康之道,才能为人类做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黎族民间仍然散落和隐藏着形式多样的民间歌舞。黎族传统民间歌舞既具有鲜明的艺术价值,又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今天,开发利用黎族传统民间歌舞已成为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客观要求。为了充分地开发利用黎族传统民间歌舞,务必深入广泛地挖掘整理黎族传统民间歌舞资源,以备旅游业发展之用;必须在三亚市及各民族市县建造黎族民间歌舞开发利用发展基地,科学地开发利用黎族民间歌舞资源和民间文化原素,创编优美的黎族歌舞文艺节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