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托马斯·阿奎那在修改早期自然法的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的社会思想。他强调人天生具有社会性,以此解说人类社会的起源;他认为,人天生是不平等的,以此来论证现实社会不平等的合理性;他提出一种社会有机论,以此说明个人从属于社会,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阿奎那的社会思想反映了当时基督教以及西方教会在社会中地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以晚清和"五四"为代表的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和文学系统的转型相呼应,民族危机的现实与强国富民的政治理想激发了知识分子对强势西方他者的学习兴趣,结合"启蒙"、"救亡"的目标,翻译当仁不让地成为再现民族文化身份,建构中国形象主体性的思想选择。其中主要以严复和鲁迅为例,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人本实践和社会分析来阐述严译文本的社会需求及其启蒙意义,严复选择西学的"精髓"来翻译,主要是"癒愚"、启蒙,消除国人头脑中落后的意识形态,努力改造中国愚昧、落后的国民形象,同样也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中的人本实践和社会分析来阐释鲁迅对改造"国民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教育,从实质上讲本应是素质教育;其根本职能与目标,本应是提高国民素质与民族素质.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核心,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而作为基础的教育,其根本质能就是培养人才;人才是生产力必不可少的要素,也是社会最重要的一种资源.因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高素质人才的特质.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实施教育,生产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均依赖于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4.
韦伯把社会行动纳入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开创了解释社会学的先河,打破了孔德、涂尔干为代表对社会现象只能进行实证研究的论断,开拓了社会学研究的新领域,为社会学的进一步发展开创了巨大的空间.文章在试图分析韦伯行动的内涵、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指出韦伯社会行动在其理论体系中的基础性意义,并在时代的发展脉络中探析韦伯社会行动理论体现出的不足与局限.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西方政治学中政治体系概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国家观以及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体系概念的系统梳理和比较分析,指出无论是对国家抑或是对政治体系概念的分析都应从两个层面上来展开,一是国家或政治体系的本质,即国家或政治体系是一定阶级的专政,是统治阶级通过国家对社会实施领导和管理的政治权力或者国家权力,这主要表现在以国体和政体为核心的国家政治制度之上;二是国家或政治体系的实际运作过程,即国家政权在实践中的具体运作过程,这主要表现在政党、国家政权机关与社会团体的关系之上。长期以来,我们对前一个层面的问题已有十分充足的了解,而对后一个层面的问题则主要借鉴西方政治学的政治体系概念来进行阐释,其效果并不十分令人满意,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无产阶级专政体系对国家或政治体系的实际运作过程进行考察的经典分析理论,长期以来被我们忽视了,或者说是被西方政治学的政治系统等分析理论遮蔽了。因此,在使用政治体系或国家的概念时,应注意它们不同层面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6.
教育机会均等是社会平等的前提和表现。通过对近年来有关社会分层与教育机会分配问题的研究,探索我国学术界30多年来关于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的理性认识及其对教育机会分配的影响。研究发现,东、西方学者因各自不同的立场、视角、方法和研究重点而形成迥乎不同的理论。西方学者对社会分层及其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剖析和实证研究,不过自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以来,后来学者的基本思路均是上述两位划时代哲学家所开创的社会分层模式的逻辑演进。我国相关理论研究起步很晚,且基本概念和命题均舶自西方,不少学者直接借鉴国外理论以分析我国问题,显示独具特色的中国教育机会分配研究之路仍然很长。  相似文献   

7.
人类在创建人工自然的过程中,由于过度地开发、利用自然,产生了超额熵增,自然环境本身提供的负熵却不足以抵消与平衡,从而引起了生态危机。本文试图运用熵理论来解读这一现象,认为人类在积极寻找诸如“能源负熵”、“科技负熵”的同时,更应该在认识系统中引进“文化负熵”———生态文化来指导、规范人类的实践活动,促进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和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相当复杂的概念,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但是由于文化只能学而知之,所以决定了文化与教育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正是教育与人,使人类文化得以传递、保存和延续.本文从文化与教育、教育与人、文化与人三个方面,分析了文化、教育和人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对社会的演变与人的发展过程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作为建构男女两性平权的社会关系的社会建制,女性媒介已成为当今社会一种十分重要的传播现象与文化现象,关于其生存态势与社会功能的学理思考理应成为当今传播与文化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以传播社会学理论为阐释框架,采取文化研究、女性主义的分析视角,从男权文化传统、市场经济利益、传者性别意识等社会结构层面入手,有助于我们深入挖掘阻碍女性媒介社会理想实现的现实社会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0.
受家庭的熏陶和19世纪美国的社会环境的影响,艾米莉·狄金森的作品带有典型的女性色彩,因而具有强烈的独特性.文章在对艾米莉·狄金森的家庭和生平介绍的基础上,对她的三类诗歌进行分析,剖析出艾米莉·狄金森这个怀有浓厚女性情感的诗人的作品在当时社会下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1.
论文在依托原有评估指标体系并提出修订意见后的适合工科院校的自我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设计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向国务院学位办及几所有代表性的工科院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科管理专家及资深教授进行问卷调查,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确定各要素的权重,并对权重分配的合理性进行分析论证和专家再调研,运用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学教学设计的理念设计出一套适用于工科院校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科自我评估系统平台。  相似文献   

12.
符码理论是伯恩斯坦的重要思想,为解释西方学生学业成败和教育不平等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分析框架。核心问题是:学校如何成为阶级再制的场域,符码、阶级和权力三者存在何种关系?以往研究认为学校教育是达成阶级平等流动的重要途径。然而,伯恩斯坦却发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符码背后蕴藏权力分配与社会控制原则,导致了教育不平等。学生来自不同阶层,言说符码有差异,造成学习起点明显差别。出身不利家庭的学生并未因学校教育而改善其学业成就不利现象,反而随着时间的增加,与中、上阶层学生之间的差距扩大。因为国家的课程都是精致型编码,饱含中产阶级语言特点,因此,中产阶级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容易成功,而劳工阶级学生容易失败,现代市民社会的兴起也许是改变这一弊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女权主义是一种影响广泛的西方社会思潮和政治运动。在教育领域,女权主义者把研究内容定为教育中所有与女性有关的问题,核心是性别间的不平等及其对学校教育和整个教育系统的影响。对西方女权主义教育产生的思想基础以及在中国传播情况的分析,探讨西方女权主义思潮对中国女性教育的启示,寻求解决当代中国女性受教育问题的途径,对于提高中国女性的教育水平和整体素质,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将产生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的廉洁教育是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一环。大学生廉洁教育科学化就是要增强廉洁教育的深入性、注重廉洁教育的层次性、抓住廉洁教育的核心内容、创新廉洁教育的方式方法。大学生廉洁教育,要坚持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优化协调推进。  相似文献   

15.
论日本德教的价值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 7世纪到 19世纪 ,日本德教史上有三次明显的选择。一是从 7世纪后期到“学制”的实行 ,儒家伦理成为主干内容 ,这是日本民族的自然选择 ;二是“教育令”的颁布 ,西方的市民伦理替代了儒家道德 ,德教明确地作为国民教育的方式 ,这是日本民族真正理性的抉择 ,显示了“大和”的底蕴 ;三是从西方伦理到国家主义的选择 ,这并不是放弃西方文明 ,而是重心的转移。在具体内容上 ,他们始终是在智育氛围里重视德教的演绎。他们重视智育的价值取向以及对德教的正确定位 ,当是直接推进日本文明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16.
本着“符码是文化再制的内在机制”而非“外在权力关系的转播站”的观点,伯恩斯坦建构了一个新的分析工具——“符码”来探讨西方教育不平等的深层逻辑。他认为西方学校教育并不能有效推动社会阶层流动及改善个人地位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学校教育是社会阶级再制的工具,优势阶级通过“符码权力”进行控制,造成劳工阶级孩子在学校中处于不利位置的事实。为了实现教育符码相对“自主性”,教育系统应在符码控制领域提供及再制批判的资源,当教育再脉络化领域具有某种程度自主性时,其产生的论述能够阻碍官方符码教育论述的支配程度,市民社会的兴起在实现“自主性”方面也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部地大物博,壮观富饶。西部企业用工、职工继续教育、新生劳动力的就业观念保守、经济欠发达。需要加强宣传力度,转变办学观念;健全配套法规,为西部职教保驾护航;专业设置贴近市场;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不断更新;校企联合扩大交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素质;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强化技能培养;大力发展职业资格教育,结合工作培养实用性技能人才;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大批量培养西部实用人才。  相似文献   

18.
扩散论:大陆社会工作教育研究的新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研究大陆与西方社会工作教育关系时,主要有“全盘西化”、“西为中用”、“本土化”和“全球化”等视角,但事实上这几种视角都有其局限性,而“扩散论”能提供另一种新的范式选择,这种范式对于第三世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着大陆社会工作教育不仅具备“初级扩散”的特征,而且也具备“次级扩散”和“混合扩散”特征的观点,论文指出,大陆社会工作教育在经历“典范转移”过程之后,应逐步迈向“去中心化”、“多元性”、“主体性”、“在地性”和“本土性”,尤其要关注“自主性”和“扎根化”这两个基本议题。  相似文献   

19.
教育平等权为宪法性权利,对于我国教育权利,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权利的享有和实施而言,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区域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权的区域不平等根源在于社会的开放程度不够,东西部地区经济、政治资源不平衡,高教作为稀缺资源,高校择优录取的原则使得本来教育匮乏的西部更加受限。从维护西部地区最为广泛的学生平等的入学权出发,探析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入学权区域平等保护是本文之目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影响的日益增大和各高校思想政治网络平台的建立,有关思想政治网站的质量评估日益受到关注.文章根据网络信息评估的一般规律,结合思想政治网站评估的特殊性,从信息内容质量、技术质量、效用水平和发展性水平等四个方面考虑,提出了三级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并提炼出具体指标.同时,根据层次分析(AHP)的评估方法,对思想政治网站质量评估的实际操作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