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社会微观视角出发,以青海藏区多元文化场域的双语教育与区域发展的社会重构为主题,探析了新时期青海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区域文化的互动性、民族文化在区域利益层面的博弈性等多重社会文化样态及影响因素。着重指出:青海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拓展与推进基于多元民族文化场域中异质文化间的并存共生、良性互动与包容共享,民族地区双语教育不能忽视文化发展的多元性与多样性,共享、包容与尊重是双语教育最终取得发展的动力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2.
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在人化自然的过程中,创造自身文化。从西部和青海两个区域维度上看:多种社会互动与交往的方式,建构西部民族文化多元共存的丰富意涵;不断深化的社会互动与交往,推动西部民族文化呈现统一性、包容性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玉树灾后重建在区域稳定、文化发展、生态保护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玉树灾后文化建设中呈现出宗教形式的多样性、文化变迁的堕距性、文化资源的竞争性、区域利益的博弈性,在客观上形成了国家与乡土社会、文化传承与文化再造、文化重构与发展转型等多重社会矛盾,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剧,关注玉树灾后重建中的文化建设,是构建玉树灾后文化关系和谐有序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民族地区社会重建中国家利益、区域利益、民生利益和谐共生的社会关系基础,是推动玉树灾后民族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是一个多样性文化共生发展的社会.多样性文化共生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本质体现,也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然而多元文化是一把双刃剑,给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注入新的血液的同时也黏附着一些不确定因素;文化和谐是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推进多样性文化与主导性文化的和谐发展是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研究多元民族文化格局形成过程中的各文化间交流、互动和认同对于研究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自觉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青海河湟地区是藏文化与汉文化互相影响、彼此吸收形成互动、互融格局较为典型的区域.本文通过道教与藏传佛教相互影响的个案考察,辨析两者在青海地区传承、发展变迁中的各民族文化间互动交流关系建立的根本动因.  相似文献   

6.
儒家文化在青海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是儒家文化浸润与影响青海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吸收、融合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思想,丰富和充实其文化内涵的过程,也是青海少数民族对儒家文化的认同、发展和创新.因此,在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下,青海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各民族文化共存并举的多元局面.  相似文献   

7.
西部民族地区私营企业主的行为是"嵌入"在民族地区政治、社会、文化领域之中的.呈现出私营企业主向政府部门嵌入--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化;与政府官员向市场领域的嵌入--政府行为的经济化、企业化,建构一定的关系网络有助于私营企业主愿望与利益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在民族地区中,审视和处理民族间社会道德价值观问题,既是一个各民族“和谐共生”的社会问题,又是一个关乎国家利益、民族团结的重大问题.本文以社会道德价值观共融为视角,探讨民族地区社会道德价值观特质,为民族地区社会道德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安多地区自元明期始,逐渐形成了汉、藏、蒙、回、土、撒拉、东乡、保安、裕固等多元民族文化共存一体的格局。出现了安多地区多民族聚居互动、多元文化交流碰撞过程中产生的宗教信仰认同及形成的多元文化共生现象,展现出了安多地区文化共生模式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多民族文学共同体诗学的寻绎与建构,需要将多民族文学的发生发展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从多民族历史文化发生发展乃至多民族文学关系发展的角度加以考察,寻绎中华民族文化圈的内涵、流变以及与多民族文化元素或隐或现的亲缘关系,揭示不同地域与族群的文学是如何构成多元共生、互动循环的有机生态系统。在民族的迁徙、流转、繁盛、沉没,文化的起源、传播、转轨、融通和发达中,彼此交流相互融通,提炼和阐发其中包含的多元一体、纵深多层的共同体诗学。有助于我们从立体的多维角度充分认识多样的地域历史文化特色,发掘和彰显已与群、一与多、个性与共性、地方与国家、民族与世界之间相互接纳和相互反馈的因果关系,在不断融通不断塑造不断建构的过程中,为中国多民族文学共同体诗学的建构,实现“民族文化叙事”与“共同体叙事”的平衡与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