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诗坛,邵洵美可谓独树一帜,他的诗歌主题和创作精神深受英国唯美主义诗人史文朋的影响。通过梳理邵洵美诗歌中的女性、情爱、宗教和道德伦理等主题,探讨邵氏诗歌的创作路径、意象来源,对外国文学的接受以及与史文朋诗歌的内在关系,可以更好地深入理解邵洵美的诗歌。  相似文献   

2.
借用弗莱的3种正统的文学语言模式剖析邵洵美诗歌,把邵洵美的诗歌创作分为描述性模式、概念性模式、修辞性模式。在这3类模式中,可以看到邵洵美诗歌与西方唯美主义、颓废主义的关系,从而对以往把邵洵美以及其诗歌定位于唯美—颓废主义提出质疑,并认为邵洵美以及其诗歌是唯美—享乐主义。  相似文献   

3.
邵洵美"颓加荡"的诗歌艺术特色在于诗歌文本中充满了色情的、放荡的意味,写作主体用色情的眼光来观察宇宙,其形成原因在于邵洵美的个人身世,以及西洋文学唯美-颓废主义对他的影响。对这类诗歌进行泛道德的批评不但受到邵洵美自己的反批评,而且无法理解到邵洵美"颓加荡"诗歌的意义所在。上海的商业文化和消费主义是孕育邵洵美"颓加荡"诗歌的土壤,也是邵洵美″颓加荡″诗歌的反映对象。邵洵美"颓加荡"诗歌的出现,代表着新的审美观念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虽然古希腊女诗人萨福其人其诗,不断被中国诗人提及和译介,但真正用现代汉语创作四行萨福体者寥若晨星,仅邵洵美、南星和吴兴华三人而已.文章借用肯尼斯·伯克(Kenneth Burke)关于诗是一种象征行动的诗学观念,考察了汉语萨福体的诗体建构与精神取向.他们三人的萨福体写作,在诗体建构方面,是从尝试走向精熟;在精神取向方面,或塑造现代都市的浪漫个体镜像,或以返乡之旅使古典生发出新义,或将个人和民族国家的体验提升至人类生存的形而上层面,无疑都展现了汉语诗体探索中的另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邵洵美是中国新诗史上一位有影响的唯美棗颓废主义诗人,尤其是他对唯美主义诗歌理论与创作的倡导对推动唯美——颓废主义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邵洵美唯美棗颓废主义文学思想形成的历史棗文化背景以及他对西方唯美主义的译介两个方面论述了邵洵美诗歌创作与西方唯美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以时间为序对翻译家邵洵美的主要翻译活动进行了梳理,凸显他在翻译史上的独特贡献和价值。邵洵美在文坛上较早地译介了古希腊著名女诗人莎茀;他以主编的《狮吼》《金屋月刊》等刊物为阵地,译介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尤其是唯美主义;抗战期间,他主编的《论语》和《自由谭》的翻译支持了文艺抗战;他建国后进行了一系列的英美文学翻译,雪莱的长诗《麦布女王》的翻译集中体现了他对唯美的追求;他的翻译理念,尤其是"文化班底"和"护法"的思想,见解独到,独树一帜;最后阐述了研究邵洵美的翻译活动对还原中国现代翻译的真实历史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出身世家的邵洵美被世人视为文学纨绔子弟,与鲁迅当年的批评不无关系.基于此,从经济视角切入,探讨经济生活、经济观念对邵洵美的文学创作和出版业的影响别有意味.邵洵美从不讳言钱,在一些随笔里记录了他对金钱的真实看法;他开创了别具一格的“赌博小说”系列;他一生投入时间、精力、金钱最多的是出版业,倾尽家财也在所不惜;建国后为解决生计问题,邵洵美转以翻译为业,译著颇丰.拨开文学史的层层迷雾,逐渐浮出历史地表的邵洵美是一个以理想为生活的真文人.  相似文献   

8.
黄灿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10):67-70
介绍了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所倡导的翻译原则"三美论",即"音美、意美、形美"。通过对许渊冲几首中国古代诗歌优秀译作的研究,分析了许渊冲在中国古代诗歌翻译过程中对"三美论"的具体运用,尤其是如何对"最重意美,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这一要求进行实际执行。提出"三美论"是许渊冲先生翻译观的精髓,是其进行诗歌翻译所仰仗的理论基础。"三美论"有助于将中国古代诗歌所具有的言简意赅、结构整齐和意境悠远等诸多特点原滋原味地呈现给西方读者。建议广大诗歌翻译爱好者把"三美论"作为翻译实践和译作欣赏的重要视角和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9.
当我们在诗歌的艺术世界中找寻对身体的叙事时,发现同样面对“身体”,不同的诗人给予了不同的诠释。这里主要是比较在邵洵美与穆旦的诗歌中的身体叙事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的审美形象.即在邵洵美的颓荡肉感诗歌中身体是以可感知的视觉画面的形式出现的,而在穆旦的诗歌中,身体则抽离出了视觉的感知画面,变为了一种抽象的理念化的语言符号。但不管怎样,他们诗歌中对身体的叙事都对当今的对身体的欲望化亵渎有着纠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诗歌翻译要求译文的内容、形式与音韵和谐地统一。文章通过对《汉英绘画木兰辞》的分析,列举译文中的一些实例阐述了诗歌翻译的基本原则。“信”,即忠实表达原文,是翻译的前提;讲究形式美,并非简单地对等直译;音韵美是诗歌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翻译贯穿于邵洵美的大半生,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了解、分析他的翻译,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他的一生。我们通过耙梳史料,归纳出在他人生的不同时期翻译之于他的不尽相同的作用,从而阐明:邵洵美即便不是一个成功的诗人、出版家,也是一个卓有成效、正直爱国、推崇并坚守唯美主义文艺观的中国现代翻译家。  相似文献   

12.
萨福是希腊最早也是最杰出的女诗人,一生写有大量诗作,因为她在诗歌中对人类永恒的主题——爱的歌颂而成为古希腊抒情诗歌的先驱和最优秀的代表。萨福诗歌中最重要的母题之一,是人类永恒的爱,包括爱情、“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一度被冷落了的诗人邵洵美,最近似乎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论文先后刊出了不少,使诗人邵洵美的形象逐渐在人们心中有了印象。据说海外学者比我们早些时候就评说了这位诗人,尤其是苏联的契尔卡斯基还专门评论了《诗二十五首》,并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看法。1983年他编的《中国诗歌》一书中还选了邵洵美的五首诗。1988年上海书店把《诗二十五首》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依原样影印出版,这无疑是一件及时而有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14.
儿童诗歌是由成人为儿童创作,反映儿童生活情趣,适合儿童吟诵的诗歌。目前,中国的儿童诗歌的创作如火如荼,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诗人与杰出的诗作。但儿童诗歌的翻译研究却不容乐观。儿童诗歌的翻译要立足于分析儿童诗歌的特点,以等效翻译为原则,考察诗歌语言的精炼化与音乐美,诗歌的意境美以及形式美等审美内涵,在翻译实践中力求将儿童诗歌原汁原味地呈献给西方的少年儿童与研究者,实现真正意义上平等的文化沟通与交流。翻译者要慎重抉择儿童诗歌的翻译对象,力求翻译经典大家之作,兼顾新秀作家。翻译实践中要体现儿童本位观,并兼顾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根据许渊冲的“三美论”,分析王佐良译的《西风颂》在传达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三方面的得与失,探索如何更好地实现诗歌翻译的“三美”,以期对诗歌翻译能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6.
朱湘对中国传统诗学的"前理解"与其翻译观相互交融。他的翻译观源自其诗学观,后者影响了其诗歌翻译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并渗透到其翻译实践中,尤其体现在诗歌翻译的"形美"、"音美"、"境象美"等方面。在哲学诠释学中的"前理解"视角下,诗人的诗歌翻译思想更为清晰。  相似文献   

17.
许渊冲先生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三美"观,即翻译诗歌理应传达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本文从"三美"观理论对其翻译的《春望》进行解读,分析说明其"三美"观在具体翻译实践中的运用和体现。  相似文献   

18.
萨福和李清照诗歌创作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世界诗歌史中,有两位以细腻笔触写如火情怀的女诗人。一位是古希腊的萨福,一位是中国宋代的李清照。萨福用“萨福体”写抒情诗,开风气之先。李清照用词来抒情。本文比较了中西两种体裁之异同和两位作者的创作特点,并尝试用词体对萨福诗歌作了改译。  相似文献   

19.
许渊冲先生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三美"观,即翻译诗歌理应传达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本文从"三美"观理论对其翻译的《春望》进行解读,分析说明其"三美"观在具体翻译实践中的运用和体现。  相似文献   

20.
浅议许渊冲"三美论"在唐诗翻译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美论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的最佳标准。本文从意美、音美和形美三个方面,比较了许渊冲和其他译者在唐诗翻译上的经典译本,得出三美论对于中国诗歌这种特殊文学形式的翻译具有很高的指导性,同时也对诗歌翻译理论有着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